今天,从“环球时报”的一篇评论中获悉,“大眼”李承鹏的新浪微博帐号于7月7日被彻底注销。
该评论作者认为,李承鹏被销号,是早晚注定的事。原因是,类似李承鹏这样的公知人物,消费政治成瘾,有点像吸毒。完全站在了主流社会的对立面,不断触及政治底线,所以他不可能长久地走下去是注定的。
曾经是足球名记的李承鹏,辞职后专注于社会时政评论,是世人皆知的事,由此拥趸者众。
不可否认,李承鹏的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激烈、尖锐的言论,甚至不可否认,虚拟的网路人气,加重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筹码。但就因为他有大批的追随、附和者,他就该被剥夺发言权吗?作为民企的新浪,之所以能在互联网上混得下去,依靠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气,因此对于李承鹏这样的“人气王”,新浪主动去销他的号,禁止他发言,无疑是自断财路。所以可以肯定,新浪这般作为显然是授意于“他人”的。
2014年已过半,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半年来是舆论管控最严格的一个时期。为什么主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主流给出的理由已经很直接:中国不会放弃特色建设,更不会迎合PS,追求所谓的“自由”。而李承鹏之流显然是太过“自由散漫”了,自由到无所顾忌地“批评政府”,自然不可能被主流长久迁就。
但不知动用封杀手段者想过没有,李承鹏之流的言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回应?首先我个人以为,李承鹏数千万拥趸者的回应可以唤作一种民意,民意不予理会,不予疏通,而是采取强硬手段来堵塞,倾听民声,开门纳谏,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其次,政府消费的是群众上缴的税金,就应该接受群众的监督、批评。政府花着群众的血汗银子,却不让人家监督,这是什么行为?更何况,政府是武装到牙齿的强势力量,如果连几句批评的话都承受不住,是不是太过脆弱了?而一个冬怕雪花、夏怕蚊子的政府,百姓又怎么指望其罩着安享生活?
在环球时报的这篇评论中有这么几句话:“激进自由派必须有底线意识,他们需要恢复已经失去或者麻木了的敬畏感”、“如履薄冰的意识,什么人都应该有一些”、“严重违宪的言论不可能在中国畅行无阻”、 “在与激进自由派力量打交道的过程中,国家是表现出了耐心的”。
在这,我必须声明,上一段文字是从原评论文章中原汁原味复制粘贴过来的,没有经过丝毫加工,所以不存在偷梁换柱、断章取义之嫌。因此,若是有人伺机待喷,请先回望一下原文。
现在我来逐一分析一下上述文字。
首先我不能认同“激进自由派”这样的定义。追求自由,追求独立,似乎并非完全西化的东西,早已为国内有识之士吸收和接纳。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现代着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寅恪先生为早年追求新学的王国维先生写下的一段纪念词。这段话被历史视为“革新改良”的民族精神瑰宝,至今镌刻在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上。从这可以看出,追求思想上的自由,精神上的独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把追求自由看成是对政府缺乏敬畏感,是不是太可笑了?恰恰相反,现如今,麻木了的是人们指出某些不好的政府行为的勇气,和政府自己的纠错意识。而这个前提导致的结果是官场腐败成风,才不得不花大血本反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是既定的党政工作作风和原则。从这一原则上能够读到的解释是,鼓励和支持群众对政府工作多提意见。而“言论自由”更是以不容置疑的显赫身份成为宪法之一员。这么看来,只要不以颠覆ZQ为目的的一切言论,都是合法的,不该以罪论处。然而,李承鹏的言论从此将失去自由,又为哪般?在环球的评论中,作者声色俱厉地表示“严重违宪的言论不可能在中国畅行无阻”。那么请问,李承鹏的哪一词,哪一句涉嫌“违宪”了?我所了解的李承鹏,不过是多了一些文字调侃而已。玩一玩黑色文字幽默,也是违法、甚至是犯罪的依据吗?我不敢将一部共和国法典喻为“丛林法则”,但事实证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然“如履薄冰”,而这正是权力的治下目标,也是环球评论员明确要求群众的。试想,在某种惴惴不安的环境中生存,还奢谈什么幸福,又该如何保证生命品质?
当然,包括笔者本人,乃至更多有追求自由意识的人都知道,环球这篇评论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直接了当地释放出某种信号:“国家是表现出了耐心的”,潜在其后的隐言是挑明了的威胁和警告,我不知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悲哀呢,还是幸运?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该评论作者认为,李承鹏被销号,是早晚注定的事。原因是,类似李承鹏这样的公知人物,消费政治成瘾,有点像吸毒。完全站在了主流社会的对立面,不断触及政治底线,所以他不可能长久地走下去是注定的。
曾经是足球名记的李承鹏,辞职后专注于社会时政评论,是世人皆知的事,由此拥趸者众。
不可否认,李承鹏的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激烈、尖锐的言论,甚至不可否认,虚拟的网路人气,加重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筹码。但就因为他有大批的追随、附和者,他就该被剥夺发言权吗?作为民企的新浪,之所以能在互联网上混得下去,依靠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气,因此对于李承鹏这样的“人气王”,新浪主动去销他的号,禁止他发言,无疑是自断财路。所以可以肯定,新浪这般作为显然是授意于“他人”的。
2014年已过半,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半年来是舆论管控最严格的一个时期。为什么主流“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主流给出的理由已经很直接:中国不会放弃特色建设,更不会迎合PS,追求所谓的“自由”。而李承鹏之流显然是太过“自由散漫”了,自由到无所顾忌地“批评政府”,自然不可能被主流长久迁就。
但不知动用封杀手段者想过没有,李承鹏之流的言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回应?首先我个人以为,李承鹏数千万拥趸者的回应可以唤作一种民意,民意不予理会,不予疏通,而是采取强硬手段来堵塞,倾听民声,开门纳谏,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其次,政府消费的是群众上缴的税金,就应该接受群众的监督、批评。政府花着群众的血汗银子,却不让人家监督,这是什么行为?更何况,政府是武装到牙齿的强势力量,如果连几句批评的话都承受不住,是不是太过脆弱了?而一个冬怕雪花、夏怕蚊子的政府,百姓又怎么指望其罩着安享生活?
在环球时报的这篇评论中有这么几句话:“激进自由派必须有底线意识,他们需要恢复已经失去或者麻木了的敬畏感”、“如履薄冰的意识,什么人都应该有一些”、“严重违宪的言论不可能在中国畅行无阻”、 “在与激进自由派力量打交道的过程中,国家是表现出了耐心的”。
在这,我必须声明,上一段文字是从原评论文章中原汁原味复制粘贴过来的,没有经过丝毫加工,所以不存在偷梁换柱、断章取义之嫌。因此,若是有人伺机待喷,请先回望一下原文。
现在我来逐一分析一下上述文字。
首先我不能认同“激进自由派”这样的定义。追求自由,追求独立,似乎并非完全西化的东西,早已为国内有识之士吸收和接纳。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现代着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寅恪先生为早年追求新学的王国维先生写下的一段纪念词。这段话被历史视为“革新改良”的民族精神瑰宝,至今镌刻在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上。从这可以看出,追求思想上的自由,精神上的独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把追求自由看成是对政府缺乏敬畏感,是不是太可笑了?恰恰相反,现如今,麻木了的是人们指出某些不好的政府行为的勇气,和政府自己的纠错意识。而这个前提导致的结果是官场腐败成风,才不得不花大血本反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是既定的党政工作作风和原则。从这一原则上能够读到的解释是,鼓励和支持群众对政府工作多提意见。而“言论自由”更是以不容置疑的显赫身份成为宪法之一员。这么看来,只要不以颠覆ZQ为目的的一切言论,都是合法的,不该以罪论处。然而,李承鹏的言论从此将失去自由,又为哪般?在环球的评论中,作者声色俱厉地表示“严重违宪的言论不可能在中国畅行无阻”。那么请问,李承鹏的哪一词,哪一句涉嫌“违宪”了?我所了解的李承鹏,不过是多了一些文字调侃而已。玩一玩黑色文字幽默,也是违法、甚至是犯罪的依据吗?我不敢将一部共和国法典喻为“丛林法则”,但事实证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已然“如履薄冰”,而这正是权力的治下目标,也是环球评论员明确要求群众的。试想,在某种惴惴不安的环境中生存,还奢谈什么幸福,又该如何保证生命品质?
当然,包括笔者本人,乃至更多有追求自由意识的人都知道,环球这篇评论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直接了当地释放出某种信号:“国家是表现出了耐心的”,潜在其后的隐言是挑明了的威胁和警告,我不知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悲哀呢,还是幸运?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