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红楼梦》开卷论“才子佳人”

2014年07月18日评论
虽然曹雪芹在开卷头一段就交代了《红楼梦》的主旨为梦幻人生,提醒人们千万不要把红尘中无常而短暂的人生当作真相。但是由于林黛玉凄凉的“悲剧性的人生”写的实在让人心酸,人们不自觉的就会对作者的本意视而不见。将红楼梦视为典型的男女爱情的悲剧。然而曹雪芹自己在开卷第一回的“缘起部分”就借“通灵宝玉”这块石头非常明确的告诉读者,他对风月笔墨和才子佳人的书籍持否定态度,既然如此,他怎么可能违背自己的观念去创作男女情爱的东西呢?

顽石劝说空空道人抄录《石头记》的话

那么让我们先看看“缘起部分”到底说了些什么?所谓缘起,其实就是告诉读者,这部书到底是从何而来的。书中写道,宝玉原是女娲补天时炼成的顽石,众多顽石就只剩这一块无才补天,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的青埂峰下,后自通灵性,可大可小,幻化为一块可爱的宝玉,被一僧一道从天上带入人间,投胎富贵温柔乡,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看尽红尘悲欢离合的无奈,一梦过后,看破红尘的虚幻,悟道后返回青埂峰下,现出巨大的顽石原像,将自己下凡历劫的整个经历记录在自己身上,希望有人经过看到后抄录下来,传给世间。

于是经过漫长岁月后,终于遇上一位空空道人求道访仙,经过这里,发现了这块顽石,知道了顽石的意图,却犹豫顽石下凡的经历没什么轰轰烈烈的大贤大忠的故事,也无朝代可考,也不是值得称道的治理国家的善政之类的事实,都是些家庭琐事,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的,担心抄录后有无问世的价值,于是有了这样一段石头对空空道人的回答:“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假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歪诗,也可以喷饭供酒。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只愿世人当那醉馀睡醒之时,或避事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是洗旧翻新,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我师意为如何?”

这段话,作者很明显,借石头的嘴,说出了自己对风月笔墨和才子佳人之类描写男女私情的书籍的否定态度,认为那些书籍,都是不了解皇亲贵族人家真实生活的胡编滥造,完全不合情理,即使是才子佳人,也是脱离现实的杜撰,几乎都是一个模子,一个面孔,完全脱离真实的事体。写这些书籍的作者,不过是借自己编的故事,显示自己的几首艳诗歪才,还故意一本正经的用些文言文,实在可笑,故事也根本不合大户人家的情理,完全失真。

贾母对《凤求凰》曲目的精辟论述

所以书中后来借贾母对曲目《凤求凰》的一番评论,说的更仔细,贾母对说戏的人说:这些戏曲,最不合情理,都是一个套路,一般都是离朝回乡宰相的女儿,碰到赶考借宿的穷书生,就要生出爱慕之情,别说是宰相家庭,就是自己这样的中等家族,哪个千金小姐不是好几个教导妈妈跟着,一举一动都好几个丫鬟跟着,哪能随便出门,怎么一到这些戏曲,就成了只有一个贴身丫鬟跟着,简直是毁坏别人小姐的声誉,一看就知道是那些酸腐文人妒嫉人家的富贵,瞎编乱造。还佳人呢,见到一个男子就不要父母,就想起自己终身大事了,哪是有严格家教的小姐,哪里称得上佳人?这些书最易移人性情,所以我们平时是不允许孩子们看这些东西的。很显然,这些话就是作者对风月笔墨和才子佳人类书籍的思想的体现。

而曹雪芹认为自己借石头说自己亲身的经历,是真实的,合乎情理的,读了让人了解真实的富贵人家的悲欢离合的生活情态,放弃对虚妄的盲目追求,不是更好吗?因此反劝空空道人,此书完全有传世的价值。

石头的第一句“我师何必太痴”,其实就是对世人的劝告,人世间哪个朝代不一样,朝代何必较真,人世间的事何必太执着,人们不过是在虚妄中追逐,到头都是一场空。石头几乎道尽了曹雪芹的心里话、对人生的看法、写红楼梦的意图。所以红楼梦整部书非常注重真实的描写贵族女子是怎样成长的,怎样生活的,饮食起居,都写的非常详尽,连怎样配丫鬟,有几个教导妈妈,一举一动什么人伺候,什么规矩,写得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其目的,不是为了显示富贵本身,而是要写出真实的富贵人家的生活情态,合情合理的将他展现出来,以示风月笔墨和才子佳人书籍的荒谬和不现实,这些书籍会让人生出不切实际的幻想,害人不浅。所以红楼梦才描写了宝玉住进大观园后,因无聊读《西厢记》等描写男女私情的杂书,连带黛玉也被影响的情节。黛玉读杂书被宝钗发现劝诫后,黛玉因此深深感激宝钗,改变了原先嫉恨宝钗的误会。这些故事都一再体现作者否定男女私情的真实思想。都是要告诫世人从他的人生中看透名利情的无常与虚幻。绝对不是在表现爱情悲剧。黛玉的“悲剧”真相是因为在天界时自己原是一棵绛珠草,因欠宝玉在天上的灌溉之恩要下世还泪给宝玉的因缘造成的。

再者写出这些富贵人家的生活细节,以及极尽奢侈的皇亲之贵的荣华,也是告诉人们,再富贵也是短暂的拥有,表面的显赫而已,其中的悲欢离合、兴衰际遇,全都逃不过天定的命运安排,全都不过是幻梦一场,让人看透红尘的假像,跳出轮回之苦,悟道回天。

空空道人因抄录此书而彻悟修道真机

所以书中在缘起的最后写道,空空道人听了石头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抄录传世,“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红楼梦)的缘起。”

这最后部分,更直接告诉读者,空空道人原来腹中空空,对修道一无所知,看了石头刻录在身上的传记便“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里出现两个“空”,意思是说,因为对修道无知,很空(第一个空的含义),所以看到此书,先是眼中只见美色,后因美色生出爱慕之情,情色合在一起迷失其中后,最后看透情色的实质,跳出虚幻,真的得道了,将人世间的最难放下的情放下了(悟到了放下常人的执着才是真正的空,最后一个空的含义)。

那么大家想想,这不就是告诉人,谁能看懂这部书,就能像空空道人一样,悟到修炼真机了吗?这个空空道人不就是作者自己吗?宝玉不就是他自己的化身吗?宝玉本性迷失,一直痴情于貌美的姐妹们,但最后对美貌的宝钗和身边的姐妹们不再动心,袭人说他变得冷冷淡淡的,不就是走出了情色吗?虽然后续部分为高鹗所写,正说明高鹗对曹雪芹写空空道人的这些文字的真正用意完全理解。其实曹雪芹在含蓄的提醒读者,真机隐含书中,自己已经悟道,希望世人像空空道人那样看懂此书的本意,走出虚妄的对名利情的追逐。其实整本书都是在写贾宝玉这块幻形入世的顽石是如何迷失本性,沉迷世间姐妹和男女情爱,又是如何被梦中点悟身边女子命运的。开始不悟,最后眼见不舍的姐妹们一个个无奈的命运,或远嫁,或死去,或出家,终于醒悟梦中所见的命运册子是对他的点悟:人生本天定。终于放弃了对人世的执着,返回本性,得道回天。因此开卷第一段提醒读者,本旨为梦幻人生,绝对不是随便写的。这是全书的主线。而甄士隐的好了歌不是已经把悟道的真机道明了吗?只不过世人看不懂而已。所以把这本书当作爱情悲剧,那就完全违背了作者的用心和真意了。

其实这部书如果不是丢失了最后那40回,极有可能最后将得道的真机泄露的比较清楚,完整的揭示主旨的全貌和人来自天界的真相以及修道返天的真机。但是也许是天意,天机不可泄露,不允许告诉世人,才丢失了那部分吧。不过高鹗也充分看懂了曹雪芹的用意,基本上体现了原貌,只不过原着有可能写的更明白。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