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0月27日讯】(新唐人记者篮彩详综合报导)近日,中共军报报导一件事,再次激起人们对中共制造的英雄人物黄继光的争议。
10月24日,中共《解放军报》报导,10月中旬,该报记者结合空降兵成立60周年之际,走访中共空降兵某部。报导说,该部大学生士兵罗洪与地方大学同学在电话聊天中, 关于“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是不是为了鼓舞士气虚构出来的?”的问题,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交锋”,最后罗洪引用大量史料,终于让对方改变了看法。
但是,报导中并没有详述大学生士兵罗洪引述的是哪些史料,通过什么逻辑说服了地方大学同学。
谎言揭秘:“黄继光堵枪眼”是真的吗?
海外《明慧周报》2011年曾详细介绍了有关黄继光英雄事迹的真伪探秘。
文章介绍,黄继光是四川中江县人,他“舍身堵枪眼”的壮举被写入中国小学课文和当局的纪念宣传中,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都是信以为真,全盘接受的。
文章称,近几年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多了起来,人们才开始发现黄继光堵枪眼这件事情大有文章。
研究朝鲜战争的学者穆正新发表了一个系列文章,《成人不宜的“黄继光堵枪眼”》,详细比较了中共有关黄继光报导的各种版本,以及中共当局披露的有关人士的大量互相矛盾的采访,同时根据基本的军事常识,得出了否定黄继光堵枪眼的结论。
作者感叹,那么多人从幼年起就敬仰的英雄竟是个骗局,这对多数中国人来讲无疑是很残酷的嘲弄。
据悉,“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的首版发表于195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里面的内容有三挺机关枪疯狂地扫射着,挡住了军队前进的道路”,随后,“(黄继光)提着手雷向前冲去。敌人的机枪扫射得十分猛烈,他刚冲过去不多远,身上就中了几颗子弹;后面的战友们只见他摇晃了一下,又向着敌人地堡扑去。当敌人的子弹再次射中了黄继光的身体的时候,他已经扑到敌人的工事上,并用身体堵住了一个正在发射的敌人的枪眼。接着,他的战友们便发起了冲锋。这时敌人的火力点上另外两挺机枪又叫起来,正在这个紧急的时候,黄继光伸出了一只手臂,把一颗手雷塞进敌人的火力点里,轰然一声,敌人的火力点被完全炸毁了。”
文章分析,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报导中的黄继光,枪弹穿身而过并无大碍,连中数弹才不过“摇晃了一下”;堵住连续发射的机枪口后,还能观察敌情,发现另外两挺机枪又叫起来了;更绝的是,这时黄继光还伸出手臂扔了一颗手雷,把另外两挺机枪给报销了。稍有心眼的读者还会问,既然还有手雷,为什么先前不用手雷而要用身体去堵枪眼呢?
文章披露,由于太过离谱,一个月后,第二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出笼了,《人民日报》于1952年12月20日刊登了由新华社记者石峰、王玉章重写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一文,把首版中的荒谬情节全部删除。同时,这个版本补上了首版中忘记的堵枪眼的时间,是“天快亮了”的时候,内容还有“敌人火力点里的七挺机关枪撒开一个稠密的扇形的火网”,“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此版靠着中共当局的保护勉强维持到2000年前后。
2000年前后中共开始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一些黄继光的战友纷纷出面叙述当年情况。第二版故事所说的一些情节又被否定了,一些过程也再度被改写。
穆正新有一个很重要的分析,认为黄继光堵的这个地堡的枪眼尺寸很特殊,既要能够容纳两挺机枪同时发射,又要能让黄继光的胸膛完全遮住。两挺机关枪正常的间距至少是0.5米至1米,黄继光的身材矮小,一个胸膛如何能抵住两挺机关枪?军方能不能造出这样一个地堡来演示给观众,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穆正新反问,董存瑞、杨根思、邱少云等等都上了电影而且广泛宣传推广,多次组织学生们观看,连黄继光参与的这场“上甘岭”也有一部电影(《上甘岭》),为什么独独黄继光堵枪眼没有上电影?作者认为,就是因为制造不出那个地堡的场景来。
更让人奇怪的是,黄继光堵枪眼的时间成了大问题。黄继光是中共前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135团的士兵。但该军军长秦基伟却在他的回忆文章里《鏖战上甘岭难忘的七天七夜》不留馀地地排除了黄继光事迹的可能性。他在文中说到中共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黄昏发起收复阵地的战斗时,称部队“激战到半夜,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而中国大众所熟知的黄继光事迹是在几个小时后的凌晨(“天快亮了”)发生的。
黄继光的作战时间不但被他生前所在军的军长否定,也被所在的四十五师政治处官员所写的书否定。该师政治处官员李明天、王精忠、李天恩三人合着的《上甘岭大战》一书中说:“……战至20日1时,歼敌5个连,恢复了全部阵地”。
事情还没有完。否定黄继光的还有更权威的中共军队文献。2000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是中共军队出版的关于朝鲜战争的最权威文献。该书第三卷第292页中明确写道:“19日晚,志愿军第四十五师……在坚守坑道部队的配合下,至20日1时,全歼占据597.9高地表面阵地的美军第7师共5个连,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这资料白纸黑字说的也是“20日1时”。不等黄继光出场,部队就已经“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
无独有偶,2008年港媒《文汇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吴谷平,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评价中共新华社的通讯稿《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中对黄继光心理描写,记者是不可能采访到的,认为中共记者用“超合理想象”拔高典型。
穆正新在收集了大量的文献事实和军事知识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 黄继光的事迹,是在编造的时机、编造的地点、向着编造的地堡、堵了一个编造的枪眼。
10月24日,中共《解放军报》报导,10月中旬,该报记者结合空降兵成立60周年之际,走访中共空降兵某部。报导说,该部大学生士兵罗洪与地方大学同学在电话聊天中, 关于“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是不是为了鼓舞士气虚构出来的?”的问题,进行了1个多小时的“交锋”,最后罗洪引用大量史料,终于让对方改变了看法。
但是,报导中并没有详述大学生士兵罗洪引述的是哪些史料,通过什么逻辑说服了地方大学同学。
谎言揭秘:“黄继光堵枪眼”是真的吗?
海外《明慧周报》2011年曾详细介绍了有关黄继光英雄事迹的真伪探秘。
文章介绍,黄继光是四川中江县人,他“舍身堵枪眼”的壮举被写入中国小学课文和当局的纪念宣传中,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都是信以为真,全盘接受的。
文章称,近几年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多了起来,人们才开始发现黄继光堵枪眼这件事情大有文章。
研究朝鲜战争的学者穆正新发表了一个系列文章,《成人不宜的“黄继光堵枪眼”》,详细比较了中共有关黄继光报导的各种版本,以及中共当局披露的有关人士的大量互相矛盾的采访,同时根据基本的军事常识,得出了否定黄继光堵枪眼的结论。
作者感叹,那么多人从幼年起就敬仰的英雄竟是个骗局,这对多数中国人来讲无疑是很残酷的嘲弄。
据悉,“黄继光堵枪眼”故事的首版发表于1952年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里面的内容有三挺机关枪疯狂地扫射着,挡住了军队前进的道路”,随后,“(黄继光)提着手雷向前冲去。敌人的机枪扫射得十分猛烈,他刚冲过去不多远,身上就中了几颗子弹;后面的战友们只见他摇晃了一下,又向着敌人地堡扑去。当敌人的子弹再次射中了黄继光的身体的时候,他已经扑到敌人的工事上,并用身体堵住了一个正在发射的敌人的枪眼。接着,他的战友们便发起了冲锋。这时敌人的火力点上另外两挺机枪又叫起来,正在这个紧急的时候,黄继光伸出了一只手臂,把一颗手雷塞进敌人的火力点里,轰然一声,敌人的火力点被完全炸毁了。”
文章分析,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报导中的黄继光,枪弹穿身而过并无大碍,连中数弹才不过“摇晃了一下”;堵住连续发射的机枪口后,还能观察敌情,发现另外两挺机枪又叫起来了;更绝的是,这时黄继光还伸出手臂扔了一颗手雷,把另外两挺机枪给报销了。稍有心眼的读者还会问,既然还有手雷,为什么先前不用手雷而要用身体去堵枪眼呢?
文章披露,由于太过离谱,一个月后,第二版“黄继光堵枪眼”故事出笼了,《人民日报》于1952年12月20日刊登了由新华社记者石峰、王玉章重写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一文,把首版中的荒谬情节全部删除。同时,这个版本补上了首版中忘记的堵枪眼的时间,是“天快亮了”的时候,内容还有“敌人火力点里的七挺机关枪撒开一个稠密的扇形的火网”,“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此版靠着中共当局的保护勉强维持到2000年前后。
2000年前后中共开始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一些黄继光的战友纷纷出面叙述当年情况。第二版故事所说的一些情节又被否定了,一些过程也再度被改写。
穆正新有一个很重要的分析,认为黄继光堵的这个地堡的枪眼尺寸很特殊,既要能够容纳两挺机枪同时发射,又要能让黄继光的胸膛完全遮住。两挺机关枪正常的间距至少是0.5米至1米,黄继光的身材矮小,一个胸膛如何能抵住两挺机关枪?军方能不能造出这样一个地堡来演示给观众,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穆正新反问,董存瑞、杨根思、邱少云等等都上了电影而且广泛宣传推广,多次组织学生们观看,连黄继光参与的这场“上甘岭”也有一部电影(《上甘岭》),为什么独独黄继光堵枪眼没有上电影?作者认为,就是因为制造不出那个地堡的场景来。
更让人奇怪的是,黄继光堵枪眼的时间成了大问题。黄继光是中共前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135团的士兵。但该军军长秦基伟却在他的回忆文章里《鏖战上甘岭难忘的七天七夜》不留馀地地排除了黄继光事迹的可能性。他在文中说到中共志愿军1952年10月19日黄昏发起收复阵地的战斗时,称部队“激战到半夜,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而中国大众所熟知的黄继光事迹是在几个小时后的凌晨(“天快亮了”)发生的。
黄继光的作战时间不但被他生前所在军的军长否定,也被所在的四十五师政治处官员所写的书否定。该师政治处官员李明天、王精忠、李天恩三人合着的《上甘岭大战》一书中说:“……战至20日1时,歼敌5个连,恢复了全部阵地”。
事情还没有完。否定黄继光的还有更权威的中共军队文献。2000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是中共军队出版的关于朝鲜战争的最权威文献。该书第三卷第292页中明确写道:“19日晚,志愿军第四十五师……在坚守坑道部队的配合下,至20日1时,全歼占据597.9高地表面阵地的美军第7师共5个连,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这资料白纸黑字说的也是“20日1时”。不等黄继光出场,部队就已经“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
无独有偶,2008年港媒《文汇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吴谷平,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评价中共新华社的通讯稿《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中对黄继光心理描写,记者是不可能采访到的,认为中共记者用“超合理想象”拔高典型。
穆正新在收集了大量的文献事实和军事知识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 黄继光的事迹,是在编造的时机、编造的地点、向着编造的地堡、堵了一个编造的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