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过大年 盘点各地年俗寄乡情

2015年02月18日社会
【新唐人2015年2月18日电】“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年过年是海外华人回味传统习俗,体味家乡感觉的最佳时刻。这一天,海外的华人们喜欢齐聚一堂,一起话说年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地域广阔,拥有56个国民族,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灿烂的节日文化习俗。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族,一乡一俗,一湾一曲。中国又称为神州,中国人自古信神敬天,因此,中国节日习俗往往赋予神性的内涵,特别是过年,无论各地都要祭神敬天。
  
随之岁月的变迁,很多习俗丢失了,很多习俗淡化了。但中国新年是所有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许多传统习俗仍然保留下来,沿袭至今。移民海外华人,虽然无法像原居地那样过年,但是曾经经历的那些热闹温馨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那些触动心灵的记忆,就如同回到过去了的时光,以寄托对遥远家乡的悠悠思乡情。

广州年俗:怀念祖母的油炸果

家住北约克谢女士移民加拿大十几年,十年前她从温哥华搬到多伦多。谢女士在离广州市区半小时车程的乡下出生,度过童年和读完小学就到城里居住了。她说,广州过年期间向来气候温暖,到处气息洋洋。出国十几年后,一些过年的习俗也淡忘不少,印象中童年的年过的比较完整,但最令人难忘的是儿时乡下过年时情景,特别是祖母做的油炸果。
  
她说:“那时祖母健在,她是一个传统、朴实和老式的女人,没有念过书,却一板一眼的把祖辈们做的事情都继承下来。”谢女士记得,从过年前十天起,祖母就开始拿出攒了一年的各式米、面粉、花生、芝麻、豆子、白糖、红糖(蔗糖)、大桶花生油等等,每天做一样。印象中先炸油角、糖黏米还有煎堆。
  
“煎堆炸出来的第二锅,祖母要用来供奉灶君(灶爷)。趁热吃香香软软,但是大人一般不让小孩随便吃,只是最后挑出一些样子差的膨胀不起来的、或者中途破掉的给我们吃,那也让我们乐半天。广东过年有句话叫‘年晚煎堆,人有我有’也是从这来的。”

重庆过年:腊梅、水仙、年夜饭

家住北约克周小姐移民加拿大7年了。来到加拿大后,由于学校和公司都不放假,社区的活动有限,让她觉得很少能有机会和很多华人聚在一起。比起重庆的热闹,她觉得这里过节的气氛淡了很多。过年的时候,只是做一顿简单的年夜饭,然后和同乡的朋友聚一聚,再和家里人视频聊天就算是她家海外过年的特色了。
  
周小姐谈起家乡浓浓的过年气氛,以寄托思乡之情。“在家乡过年,通常是过年前一个月就开始忙活,除了食物,还需在家里布置,增添过节气氛。梅花是重庆的市花,每到寒冬便争相绽放,芬香盛郁。要到过年前几天的时候,家里喜欢在花瓶里插上几束腊梅或红梅。红梅硃色透艳,星星点点,不仅添加芬香,还图个喜气。”
  
有些人家里会在腊月就种上水仙花的种球,一般养一个月左右就会开花,一般会在大年左右开放,预兆着一年的好运。然后家家户户会在门上贴上“福”、“吉”、“财”、“寿”等吉祥字眼,在吉祥字眼旁边会贴上童男童女,并写上几句吉祥话。家门口还会挂大大小小的各种灯笼,有些家庭会写春联,彰显喜气。
  
到了大年三十,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一般做这顿饭至少要花半天时间。而大年三十的任务可不只是做年夜饭,还需要做大扫除、洗澡等。这扫除和洗澡不仅是因为需要把千年的晦气和陈旧都扫出门去,还是因为从初一到初三,都不能做任何扫除和洗澡。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聊家常,说新年愿望,一顿饭要吃三四个小时才能吃完。
  
吃完饭还不能早睡,大人小孩都必须守岁,代表对新年的欢迎。凌晨时,小孩子们会出门放鞭炮。有段时间放鞭炮被城管禁止了,一些人会用踩气球代替,一些人会无视禁令坚持用鞭炮。不管如何,一到凌晨,大多数家庭里都能传出真/假鞭炮的声音,整个山城顿时被激烈的鞭炮声笼罩。
  
到了大年初一,通通是睡一天的懒觉,然后吃汤圆。到了初二才出门走亲戚朋友,叫“串门”,通常是去探望长辈送礼,小辈字们去讨红包的时间。到了初三、初四,便要和亲人相约去拜坟拜祖宗,并且需要烧纸钱和点香。上坟时每人交代自己最近的情况,并谈出自己新年的愿望,让过世的亲人和先人们放心。同时社区会举办各种活动,如冰灯会,让大家去猜灯谜和游玩。

上海:办年货 年夜饭

化学工程师乔先生来自上海,移民加拿大16年了,一直居住在多伦多。尽管多伦多是个国际大都市,也是海外华人聚集较多的城市之一,但是乔先生还是喜欢家乡过年的气氛。
  
上海过年,大概从大年三十之前一周就很有“年味”了。“办年货”,包括灯笼、春联、窗花剪纸,年夜饭的材料(鸡、鸭、鱼、肉、金针木耳、蔬菜瓜果、磨糯米粉、切年糕等),待客的茶叶、花生、瓜子、糖果、云片糕等,一直到正月十五的汤圆、年糕,所有这些都得在年三十前备齐,非常忙碌。
  
年三十的年夜饭,是全家最隆重的晚餐,最少也得十几道菜,一张八仙桌,摆得满满的。鸡、鸭、鱼肉必不可少,还有红烧蹄膀白斩鸡、金针木耳素什锦、大汤黄鱼香酥鸭、线粉蛋饺油爆虾等。吃完年夜饭,接着守岁,12点一过,开始放鞭炮,然后才去睡觉。
  
初一到初五都是拜年。个个穿上新衣新鞋,按照先亲后疏、先长后幼的次序拜年。一般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通常是崭新的纸币。不过那时从来没有拿过一元以上的压岁钱,一叠十张的新毛票就很不错了。
 
正月十五一定得吃汤团。都是自家包,有豆沙馅和黑芝麻馅。初五是给老师拜年,常常是同学结伴去,通常班主任老师是必拜的,其他老师就看自己的喜欢的程度了。那时没有送红包给老师的,反而老师要招待糖果花生。如果已经工作了,又很尊敬老师的,一定会带上一些薄礼的。


海外华人过年,最怀念家乡的年味。(大纪元)


台湾过年:敬神 祭祖 抢头香

家住士嘉堡,移民加拿大十几年的苏小姐来自台湾。虽然住在华人聚集的士嘉堡区,但还是不容易承袭台湾传统过年风俗,唯一儿时的过年情景记忆犹新。
  
苏小姐说,如今的台湾人都无法完全记得真正传统过年习俗有哪些了。回想小时候在奶奶家过年时,蒸年糕一定少不了。通常十二月廿五、廿六日奶奶会开始蒸年糕,传统口味有甜的、咸的。
  
在台湾,每个地区都喜欢在不同时间段“拜天公”。北部在初一零时拜拜,中部则喜欢在除夕午夜拜,然后南部则至初九天公生才拜。据她知道台湾人很迷信于:“抢头香”,所谓抢头香就是在第一时间内抢插第一柱香在香炉里,抢得头香神明将“优先”完成信徒的心愿。可以想像,人们会为了这个而疯狂的往前挤。
  
台湾过年时,如果家里有嫁出去的女儿,她一定要在初二时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儿算是“客人”,但她如果连续三年没“做客”,则是“背祖”(背叛祖先),将永远不得回娘家。因此嫁出去的女儿即使三年内无法回娘家,也必需把穿过的衣服寄回娘家,代表本人返家才不会“背祖”。做客习俗的意义出于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怀。

东北:除夕之夜的福气饺子

家住万锦市的姜女士移民加拿大2年。作为新移民的她,感叹海外过年跟国内大不一样,年味淡多了。每当中国新年到来之际,除夕夜的饺子既是她情思梦绕的美好记忆,也成了她家过年必吃的除夕大餐。
  
姜女士说,东北人过年少不了饺子。大年三十的饺子与平常的不同。每年妈妈都会准备好一分钱硬币,包在饺子里。妈妈说,谁吃到带硬币的饺子,一年都会吉星高照。
  
“有几年妈妈只包一个带钱的饺子。我们是个大家庭,一共十来口人,吃到这种‘福气’饺子的机会有限。记得有一年,‘福气’饺子一直都没被吃出来,弟弟本来吃饱了,还坚持接着吃。妈妈看不过去,就到锅里去看,发现‘福气’饺子漏了,硬币掉在锅里。妈妈说,每个人都有‘福气’。从此以后,每到过年时,‘福气’饺子就由一个变成了两个。”
  
“妈妈每年都是等有人吃到‘福气’饺子后再动筷子。有一年,大姐感觉夹到了‘福气’饺子,就让给了妈妈,说自己吃饱了。只有那一年,妈妈吃到了‘福气’饺子。”
  
“后来我结婚生子,女儿渐渐长大了,每年过年我都包‘福气’饺子。家里人口少,但我每次都包上五六个‘福气’饺子,女儿吃着一个又一个的。来到多伦多,这里根本不过中国年,年三十女儿照样去上学,但‘福气’饺子不能少。10分的加元硬币包在饺子里正合适。我们要继续在加拿大过个有‘福气’的中国年。”

河北过年:吃、喝、玩、乐年味浓

家住北约克路女士移民加拿大6年,她最怀念的是儿时在家乡河北石家庄过年的气氛。她说,在儿时的记忆中,河北石家庄过年除了盼着穿新衣,就是盼着和小伙伴们一起吃和玩。我们那里从糖瓜地灶二十三开始,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了。打扫房屋、收拾院子;自制豆腐;蒸馒头、包子、豆包、枣糕、黏饼子;炸丸子、麻花、散子;煮肉、做肉糕;买年货,大人们忙个不停,我们一群孩子则跟在大人后面凑热闹。
  
临近年尾,院子里的大门上要贴红对联和挂帘,屋里的门上也要贴红对联,窗户上贴窗花。年三十的中午,村里的风俗是吃熬菜,再就上一个刚出锅的馒头,真叫一个好吃。
  
直到现在,一到过年,我都怀念老家的熬菜。吃完午饭,三十下午,就开始包饺子,通常是肉馅和素馅两种。这天下午要包很多饺子,连破五的饺子都要准备出来。小孩子要在家里帮忙,小时候觉得三十下午是最难熬的,干一会儿活就要问问大人们还剩下多少面和馅,大人们倒不寂寞,她们不停地说笑,没有一丝倦意。
  
饺子包好后,男人们就会在院子里放鞭炮,女人们就开始煮饺子,晚上吃完饺子,我们一群孩子便打着灯笼到胡同口去玩捉迷藏,晚上玩捉迷藏,真是又害怕、又兴奋。
  
正月初一早上4、5点钟人们就开始放鞭炮,我们一家人也会起得很早,吃了饺子,父母会带上弟弟去给长辈拜年磕头,而我则可呆在家里,因为我们那里未出嫁的女子不用磕头。
  
路女士说,来到加拿大,年味淡了很多,但去华人超市仍能感受到过年的气息。我们也少不了买年货、包饺子、给父母电话拜年、和朋友一起聊天。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更是如此。在海外,过年是个喜庆的日子,也是一个充满思念的日子。

湖南:红包 灯火 舞龙狮

居住士嘉堡的冯女士移民加拿大10年。冯女士的家乡在湖南衡阳,湖南被称为中国的鱼米之乡,用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来形容湖南很恰当。据说该省方言就有上1000种,饮食习惯,风土人情差异很大,但过年的习俗却大致相同。
  
湖南过年从腊月二十四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结束。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物资,打扫庭院。到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举家休息聚餐,送灶神。大年三十,户户剪彩纸,贴春联,全家吃团年饭,菜肴必须有馀有剩。掌灯时分,焚香鸣炮,敬神,拜祖先,叫辞年,并接灶神。
  
湖南民间有“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习俗。到了除夕夜,一般家庭主妇会烧好几盆火,每个房间都会放一个火盆,用木头或木炭做燃料,一直烧到天亮,寓意是驱邪散晦。除夕之夜,男主人会在大门上贴红“财”字,长辈给小孩压岁钱,也叫发红包。男女老幼围炉守岁,直到天亮。
  
大年初一讲究、禁忌颇多。初一不倒垃圾,不扫地;非扫不可时,扫帚不向外,而向内,过了初一才倒垃圾。初一还有抱柴进门,意“进财”。这天特忌粗俗不雅之言,大人说此日挨了骂,要挨一年的骂。大人总要事先叮嘱小孩:初一要说好话。万一小孩说漏了嘴,大人会马上说:“孩童无忌,百无禁忌”。如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要说“打发打发”,“打岁(碎)打岁”;若酒杯倒了,要说“酒泼红地”。
  
正月十五年节气氛达到高潮,叫闹元宵。这天无论城里、乡下,几乎到处是鞭炮声、锣鼓声。赶庙会、唱大戏、耍狮、舞龙,通宵达旦。其中以舞龙灯最为普遍,民间认为耍龙可保清吉,“龙”所到之处,鼓乐齐鸣,鞭炮不绝,接待的家庭或单位都赐以红包。
  
这天晚上,家家灯火通明。在乡下几乎每个房间都亮灯。小孩欢天喜地,有的小孩整晚跟着龙狮队走村串户,大人就在家接待龙狮队。龙狮队很多,几乎村村都有,到后来连一些工厂、企业也成立龙狮子队。有的从初二龙狮队就开始出动了,到十五这天最多,有的家庭一晚接待20到50多个龙灯队。直到天亮龙狮队活动结束,年也过完了,第2天,才在意犹未尽的过年气氛慢慢回过神来,真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文章来源:大纪元电子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