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吁水政策翻转 经济部:须因地制宜

2015年04月07日社会
【新唐人2015年4月7讯】据大纪元电子报4月7日的报导,新北板新、桃园、林口地区4月8日第三阶段限水将供五停二。屏东科技大学工学院长、土木工程系教授丁澈士指出,政策纲领中丰水期以地面水为主、地下水为辅观念须从新思考,若把主角、配角稍为翻转,地下水变成主角,丰水期以地下水为主、地面水做调配,枯水期再尽量用地面水库,整年供水就没问题。经济部常务次长杨韦甫表示,并不是每个地方地下水都很充沛,要依地点而定。而水资源供应不能只看局部地区做整个决策,也要因地制宜。

丰水期用地下水,枯水期用地面水。丁澈士表示,台湾10月之前雨下很多,期间都用地下水,到11月水库蓄满让水沉淀,1月进入枯水期,就可开始启动水库的水,在5月梅雨季来临前,180天水库满满都有水,就不会缺水。水资源政策一定要从新翻转,配角地下水当做主角,可以解旱,水资源可以长期做有效供给。

丁澈士主张,雨季时补充很快,这时要用地下水干净又减少水污。下雨把水抽出,地下水库含水层就会消减,像肚子消化或排泄一样,又可以吸纳下一次的雨水,如果不用让它撑着一直冒,水就不会进入,会流到沿海地区造成淹水。丰水期不用地下水,会产生淹水及水浊,叫做两害,这时如果用地下水非常干净,地下水库又腾出空间可以吸纳洪水,洪水就变成“利水”,是两利。

杨韦甫认为,丁澈士了解很多地下水充沛的地方,是他做过很多研究,像屏东、浊水溪等,那些地区是有这样的机会。台湾其他很多地区地下水不能乱抽,因为地下水的补注很困难,屏东地区由于地质结构关系,地下水的补注比较容易。地下水如果在补注很困难的地方过度抽取,就很不容易回补,地层下陷会造成,基本上方法上面可以讨论,但是用什么方式来做,必须看当地的条件决定。

藉观测井管理地下水抽取

“很多政策、问题及做法,对地下水非常害怕。”丁澈士说,主要因为民国60、70年代,沿海地区抽用地下水,产生地层下陷、海水入侵、土壤硬化,民众怕地层下陷,对抽取地下水产生质疑、抗争,官方推动使用地下水,民众就会很执着。民国82年之后,做了很多观测井,82年至89年、90年至97年投入两阶段地层下陷防制方案,对整个台湾地下水位了若指掌。政府可利用这些观测井去掌握地下水位变动,即地下水库水位排升,更加有序去利用地下水,只要好好管理就能永续。

杨韦甫表示,地下水的管制目前就是用地下观测井资料做管理,水利署已经建置2、30年了。未来地下水使用将依地下水观测井水位高低做安全出水量决定。但地下水观测井并未遍布全省,而是针对过去受关注地层下陷地区,凿了很多井,至于其他缺水地区,水利署现在正在调查,哪些地方亟需或未来需水量较大, 地下水含量有多少、可用多少。整个大方向来讲,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要看地下水的条件、补注的速度或地质适不适合,以不造成负面影响为原则。

杨韦甫说,丁澈士的建议有可能采纳但是要因地制宜。先决条件是这是一个通案是一个概念,但是它能够适用的地区有限,还要有足够的地质资料、足够的地质调查。目前初步了解,能够适用的地区还是有限,不过是不是有更多地区,还在做详细调查当中。

拦洪取水地下 彰云嘉可推广

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汪中和指出,屏东地层下陷现已趋缓,真正严重下陷在彰云嘉地区。杨韦甫表示,目前正在做地层下陷防制处理,重点放在彰云嘉,全省地层下陷地区,像屏东、台南、过去也有,宜兰、台北地区都已趋缓。

地下水运用,丁澈士说,要看对地面水的依赖及地形、地貌。盆地、台地、平原利用地下水、地面水的过程,都有因地制宜考量,要去当地做调查,找适合的地方做地下水取用。如桃园台地土壤组成成分不一样,先民在桃园做很多埤塘蓄水,形成平原水库,是因地制宜做水贮存。桃园台地也有很多观测井观测地下水位,水经过中央山脉会往地下补充,如何让地下水、地表水成一体,必须调配、联合应用。台北早期商业发展过程,因为抽地下水,台北盆地产生很大地层下陷,后来做了翡翠水库,台北地下水位慢慢提升,地层下陷趋缓。

丁澈士希望,屏东在出山口就把洪水拦住,利用洪水取水地下、增源减洪经验,能在彰化、云林、嘉义推广。大家雨露均霑,很多产业用水都没问题。水资源供应没问题,产品价格就会降低,在事业上就增利。地表水开发成本,包括水库要价几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还有管路要花很多钱。地下本来就是蓄水大库,地下水抽取费用远比地表设施如拦河堰、埤塘或水库价格低。

伏流水40亿吨 不无小补

伏流水是介于地面水与地下水中间浅层的水,伏在河床底下的水。丁澈士指出,伏流水跟地面水系出同源,抽地下水会影响地面,地面水被抽走也会影响地下。日治时代技术没那么高超,大都在河床下10公尺以内抽取伏流水,但现在施工技术、管材都有长足进步,可以在20公尺左右抽取。抽取伏流水,地下水当然会减少,地下水、伏流水、地面水都是一体,要做好调配。

丁澈士表示,伏流水较适合在西南沿海地区开发,从彰化、云林、嘉义、台南到高雄、屏东,西南沿海早期是冲积平原,600多万年前中央山脉因地震产生土石流,在河川出山口堆积而成。中央山脉降雨量大,约4千豪米,比台湾年平均雨量2,500豪米还多,是所谓的森林水库,森林水库会慢慢释放水到河川中,潜伏到地底下,变成伏流水。从彰化以南到屏东出山口,东往西向河川,都可抽取伏流水。日治时代及中央地调所近10年来做过很多研究,台湾西南沿海东西向河川可做伏流水取用。

台大环工系名誉教授甘俊二曾提过全省有40亿吨伏流水可用。杨韦甫说,使用伏流水的计画都没停过,台湾伏流水计画大概有6、7个,当然大家都注意到二峰圳,二峰圳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但它的先天条件非常好,地质好又是地下水入口。台湾其他地区像宜兰罗东堰,现在正常取水也是伏流水。至于伏流水是不是到处都有,跟地下水一样,要看地质条件。

杨韦甫指出,甘俊二曾经在伏流水方面提供很多建议,水利署在他之前提到的彰化地点做试验,不过试验结果与预期有些落差,没有那么乐观,与区域整体地质条件、用水条件有关。伏流水调查与地下水调查同步进行,都是可能方案,当然对台湾的水资源不无小补。而在水利署的开发计画中,这些都是评估过程中选项,并不是新东西,本来就有在做。

旱涝间隔越来越短 节流是上策

旱象发生时间逐渐递减,变成3、5年就一次,杨韦甫表示,现在最重要是用水习惯要赶快做调整,如大家共用10吨水,其中2吨是浪费、多馀的,先把这部分留下,就多了2吨的空间。另外,要加紧做水资源开发和再生水利用,多管齐下。开源的部分当然要加油,但节流是最有效的方法,包括自来水公司减漏,现在都要求他们速度加快。他们一直都说水价太低没钱维修,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理由,每一年编列预算平均约80亿,在全省进行减漏。开源与节流一定要双管齐下,而节流很快就可做出成效。

至于地表水、伏流水与地下水开发是否可减少旱象,杨韦甫认为,很难说。在地方取水、用水计画中,地表水、伏流水与地下水都是水资源利用评估的范围, 最后决定的方案是经过筛选的结果,并不是过去没有这么做。现在对地下水、伏流水调查更详细一点,看看有没有哪些地方还有潜在用水。他举浊水溪名竹盆地为例,根据调查每日约有3万吨地下水可取用,这项计画正在规划、推动中,这种做法其实都没停止过,都持续在做。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