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5月24日讯】(新唐人记者李静报导)提起被中共划定为绝对不予平反的“右派”储安平,很多人都记得,他在1957提出的“党天下”至今依然是批评中共的最强音之一。5月18日,文革遭受迫害,失踪后尸骨无还的储安平的衣冠冢,在他的家乡宜兴落成。这不仅勾起了众人对那段痛苦时代的追忆,也让人揣测,中共对异见人士似乎展示出了宽容的姿态。不过,有学者认为,官方对于右派的态度没有也不会改变。
大陆《江南晚报》报导了储安平衣冠冢落成的消息,并被很多媒体转载。18日,储安平的儿子储望英、储望华、储望德等至亲悉数出现在储安平墓地前,伫立在雨中,寄托哀思。
储安平衣冠冢内仅有包裹在一方红布里的一帧塑封照片、一本塑封书籍,相片及书。这些物品放入了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只陶坛内,由储安平的子女为父亲落葬。储安平在文革时失踪后尸骨无还,所以落葬也骨灰无存,也没有逝者生前衣物。
《往事并不如烟》一书作者章诒和参加了安葬仪式并发言,其中“英雄献祭在国,魂兮归来在乡。于今唯留衣冠,何其悲也”的表述颇为让人动容。
从宜兴有关方面获悉,在宜兴龙墅公墓设立储安平衣冠冢,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批覆同意。
储安平衣冠冢落成的时间恰逢中共中央召开统战工作会议,分析人士认为,中共或许乐意藉此对党外人士甚至异见人士展示更为宽容的姿态。
章诒和向《德国之声》表示,这是一个偶然,是巧合,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没有关系。
章诒和透露,储家人从2005年就开始跟宜兴政府商量这个事情。他们认为,既然找不到储安平的尸骨,是不是可以用衣冠冢的形式予以象征性的安葬。
经历了十年的议论、搁置、再议论、再搁置,章诒和描述,整个过程非常曲折艰难,今年终于得到了批准,允许在当地的名人陵园里建一座储安平先生衣冠冢。
章诒和还表示,宜兴市政府也是有包袱的,原因就在于储安平没有“改正”--右派不叫平反,而叫改正。她认为,没有储家族的坚持,没有当地政府的默许,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储安平衣冠冢落成,是否代表着中共未来对于右派的态度会有所转变呢?
章诒和认为,不会。她质疑,文革的问题有多大,三年困难时期死了多少人,官府正视过吗?更何况反右?
《每日焦点》引述分析人士观点指出,反右、文革等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毫无疑问是中共的负资产。中共自1980年代初期对反右、文革等问题做出结论后,一般不愿触碰这些沉重的历史旧账,以免引发新的政治纷争。因此,中共不大可能再为储安平、章伯钧等人公开平反,但也不会阻挠亲属举办一些纪念他们的活动。
据史料记载,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请他们积极提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为消除党外人士的思想顾虑,中国共产党再次重申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在这种政策影响下,经历胡风案等一系列批判事件后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向中共提出批评和意见。
当年6月1日,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召集的座谈会上,储安平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为题发言,称“宗派主义的突出,党群关系的不好,是一个全面性的现象”,而且与中央也有很大关系。并且称在百花政策后“大家对小和尚(基层和一般党员)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中共高层)没有人提意见”,并委婉地批评中共已经成为一党天下,国务院12位副总理中无党外人士,最后总结“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
此文一出石破天惊,动撼朝野。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醒目标题显着位置全文刊登。文章发表后,据胡乔木儿子透露,毛泽东“一连几天没睡好觉”。
1957年6月8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拉开了反右斗争序幕。储安平与同样主张民主政治的章伯钧成为了右派分子,开始遭受打击批判。1957年11月,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储安平和《光明日报》的社长章伯钧被同时免职。
1966年文革开始后,储安平遭到残酷迫害,下落不明,后被宣布死亡。1978年后,被划为右派的55万人绝大多数得到平反,但仍有近百人“只摘帽子,维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其中包括储安平和章伯钧。
尽管中共的态度如此强硬,让人引发联想的是,立在储安平陵墓前的是一块无字书石雕。这或许隐藏着储家人的一种期盼和无声的抗议。
大陆《江南晚报》报导了储安平衣冠冢落成的消息,并被很多媒体转载。18日,储安平的儿子储望英、储望华、储望德等至亲悉数出现在储安平墓地前,伫立在雨中,寄托哀思。
储安平衣冠冢内仅有包裹在一方红布里的一帧塑封照片、一本塑封书籍,相片及书。这些物品放入了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只陶坛内,由储安平的子女为父亲落葬。储安平在文革时失踪后尸骨无还,所以落葬也骨灰无存,也没有逝者生前衣物。
《往事并不如烟》一书作者章诒和参加了安葬仪式并发言,其中“英雄献祭在国,魂兮归来在乡。于今唯留衣冠,何其悲也”的表述颇为让人动容。
从宜兴有关方面获悉,在宜兴龙墅公墓设立储安平衣冠冢,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批覆同意。
储安平衣冠冢落成的时间恰逢中共中央召开统战工作会议,分析人士认为,中共或许乐意藉此对党外人士甚至异见人士展示更为宽容的姿态。
章诒和向《德国之声》表示,这是一个偶然,是巧合,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没有关系。
章诒和透露,储家人从2005年就开始跟宜兴政府商量这个事情。他们认为,既然找不到储安平的尸骨,是不是可以用衣冠冢的形式予以象征性的安葬。
经历了十年的议论、搁置、再议论、再搁置,章诒和描述,整个过程非常曲折艰难,今年终于得到了批准,允许在当地的名人陵园里建一座储安平先生衣冠冢。
章诒和还表示,宜兴市政府也是有包袱的,原因就在于储安平没有“改正”--右派不叫平反,而叫改正。她认为,没有储家族的坚持,没有当地政府的默许,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储安平衣冠冢落成,是否代表着中共未来对于右派的态度会有所转变呢?
章诒和认为,不会。她质疑,文革的问题有多大,三年困难时期死了多少人,官府正视过吗?更何况反右?
《每日焦点》引述分析人士观点指出,反右、文革等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毫无疑问是中共的负资产。中共自1980年代初期对反右、文革等问题做出结论后,一般不愿触碰这些沉重的历史旧账,以免引发新的政治纷争。因此,中共不大可能再为储安平、章伯钧等人公开平反,但也不会阻挠亲属举办一些纪念他们的活动。
据史料记载,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召集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请他们积极提意见,帮助共产党整风。为消除党外人士的思想顾虑,中国共产党再次重申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在这种政策影响下,经历胡风案等一系列批判事件后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向中共提出批评和意见。
当年6月1日,在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召集的座谈会上,储安平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为题发言,称“宗派主义的突出,党群关系的不好,是一个全面性的现象”,而且与中央也有很大关系。并且称在百花政策后“大家对小和尚(基层和一般党员)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中共高层)没有人提意见”,并委婉地批评中共已经成为一党天下,国务院12位副总理中无党外人士,最后总结“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
此文一出石破天惊,动撼朝野。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醒目标题显着位置全文刊登。文章发表后,据胡乔木儿子透露,毛泽东“一连几天没睡好觉”。
1957年6月8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拉开了反右斗争序幕。储安平与同样主张民主政治的章伯钧成为了右派分子,开始遭受打击批判。1957年11月,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储安平和《光明日报》的社长章伯钧被同时免职。
1966年文革开始后,储安平遭到残酷迫害,下落不明,后被宣布死亡。1978年后,被划为右派的55万人绝大多数得到平反,但仍有近百人“只摘帽子,维持右派原案,不予改正”,其中包括储安平和章伯钧。
尽管中共的态度如此强硬,让人引发联想的是,立在储安平陵墓前的是一块无字书石雕。这或许隐藏着储家人的一种期盼和无声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