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6月17日讯】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周边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自古都是达官贵人府邸、宅院的聚集地,其中不乏王爷、将军、总理、大臣和一些社会名流,随着岁月变迁,如今的南锣鼓巷已变成了人声鼎沸商业景区。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6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清朝干隆十五年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东西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南锣鼓巷也称“蜈蚣巷”。
从南向北,西面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八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这些胡同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延续至今。
南锣鼓巷曾是达官贵人居住地
南锣鼓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京津冀商业评论报导,紧依皇城根的南锣鼓巷自然成为历代官宦贵胄的居住地。南锣鼓巷中,现今保存下来的历史最长的故居是清朝首位汉人宰相洪承畴,地址位于现今南锣鼓巷59号的宅院。洪府按一品大员豪宅规模建于清初,岁月变迁,现已变成10多个独立四合院和平房大杂院。
横跨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的僧格林沁王府则是南锣鼓巷唯一一座王府级别的大宅。
除此之外,皇太极四子辅国公叶布舒、大清最后一个皇后婉容、清末大学士文煜、内务府大臣奎俊、清末将军凤山、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等清代及民国高官都在此居住过。
南锣鼓巷胡同的变迁
不过,北京的大多数胡同在“文革”期间都遭到损毁。当时,南锣鼓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毁坏,胡同里的门墩、牌楼、砖雕、女儿墙、石碑等均遭受到破坏。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北京受到影响,大量房屋倒塌,道路受损。南锣鼓巷中的很多居民也因自己房屋倒塌,而住进搭建的简易棚。房屋修好后,居民们搬回原来的住宅,但是临时简易棚没有拆掉,致使很多四合院的格局遭到破坏。
不过,通过一些残留下来的拱门砖雕、照壁、影壁、门墩等,还能够依稀感受到这里原有的辉煌。
1990年,南锣鼓巷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后,北京市东城区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多次整修和环境综合整治,希望它依托胡同、四合院的历史人文特色成为中外游客来到北京必去参观的一景。
2000年后,南锣鼓巷的南端,围绕中央戏剧学院附近,率先出现了一些在院落中经营的小酒吧、咖啡馆。
2006年开始,东城区政府更是斥资三亿,对南锣鼓巷进行修缮,还铺设了一条仿古石砖路。使这条百年来幽静的老巷,彻底变成了人声鼎沸的商业街。
原本这里的老住户都成了房东,一间间临街的老房子,现在都成了“摇钱树”。胡同中的人不在了,宅院也不见了,京腔京韵更是听不到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为发展旅游而复制出的商业景区。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6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清朝干隆十五年改称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是中国唯一完整地保存着,是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东西各有八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又如同一条“蜈蚣”。因此,南锣鼓巷也称“蜈蚣巷”。
从南向北,西面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八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这些胡同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延续至今。
南锣鼓巷曾是达官贵人居住地
南锣鼓巷周边胡同里各种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则更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南锣鼓巷的繁华也跟着慢慢落幕。
京津冀商业评论报导,紧依皇城根的南锣鼓巷自然成为历代官宦贵胄的居住地。南锣鼓巷中,现今保存下来的历史最长的故居是清朝首位汉人宰相洪承畴,地址位于现今南锣鼓巷59号的宅院。洪府按一品大员豪宅规模建于清初,岁月变迁,现已变成10多个独立四合院和平房大杂院。
横跨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的僧格林沁王府则是南锣鼓巷唯一一座王府级别的大宅。
除此之外,皇太极四子辅国公叶布舒、大清最后一个皇后婉容、清末大学士文煜、内务府大臣奎俊、清末将军凤山、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等清代及民国高官都在此居住过。
南锣鼓巷胡同的变迁
不过,北京的大多数胡同在“文革”期间都遭到损毁。当时,南锣鼓巷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毁坏,胡同里的门墩、牌楼、砖雕、女儿墙、石碑等均遭受到破坏。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北京受到影响,大量房屋倒塌,道路受损。南锣鼓巷中的很多居民也因自己房屋倒塌,而住进搭建的简易棚。房屋修好后,居民们搬回原来的住宅,但是临时简易棚没有拆掉,致使很多四合院的格局遭到破坏。
不过,通过一些残留下来的拱门砖雕、照壁、影壁、门墩等,还能够依稀感受到这里原有的辉煌。
1990年,南锣鼓巷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后,北京市东城区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多次整修和环境综合整治,希望它依托胡同、四合院的历史人文特色成为中外游客来到北京必去参观的一景。
2000年后,南锣鼓巷的南端,围绕中央戏剧学院附近,率先出现了一些在院落中经营的小酒吧、咖啡馆。
2006年开始,东城区政府更是斥资三亿,对南锣鼓巷进行修缮,还铺设了一条仿古石砖路。使这条百年来幽静的老巷,彻底变成了人声鼎沸的商业街。
原本这里的老住户都成了房东,一间间临街的老房子,现在都成了“摇钱树”。胡同中的人不在了,宅院也不见了,京腔京韵更是听不到了,剩下的只是一个为发展旅游而复制出的商业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