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10月21日讯】(新唐人记者李明报导)杜润生去世后,媒体普遍在报导中把他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日前,《炎黄春秋》杂志社副总编徐庆全发文表示,其实这个称号对杜润生老先生并不合适,杜老先生本人就曾经否定了这个称号,他曾指出,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民的发明,他做的不过是“尊重农民,让农民真正解放”而已。
10月19日,徐庆全发文回顾了中共建政以后,中国农村生产方式的几次大改变,指出,杜润生对中国农村改革的贡献巨大是实事,但他的贡献与“农村改革之父”并没有什么“逻辑层面的联系”。
文章表示,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农民常态化的生存方式原本就是一家一户的农耕经济。这种“怡然自得的生产方式”,一直持续到1955年。但1955年以后,毛泽东不耐烦地把邓子恢和杜润生共同主持的农村工作部称为“小脚女人”,并一手推动了所谓“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新高潮”打破了中国农民原来的生产方式,进入了“瞎折腾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搞得广大农民吃不饱肚子。
在此期间,忍饥挨饿的中国农民曾一次一次顽强地想恢复到原有的生产方式,比如:1956年永嘉县实行包产到户;1960年代初期,安徽等地方也开始进行这种尝试,却都被毛作为“阶级斗争新动向”给一次一次地打压下去。
到了1978年前后,安徽小岗村农民已经开始自发地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首先他大刀阔斧,“清帮治皖”;之后,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并在全省推广;同时,主政四川的赵紫阳也支持农民包产到户,推广家庭联产承包制,取得很好的效果。当时中国农民的强烈愿望,就是从计划经济回到小农经济。
文章写道:“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农民,其实不难,只要有担当就好。”
但当年,毛式的社会主义观念还在,支持土地承包责任制,推广包产到户,实际上就处于与毛的主张站到了对立面。当时主持的国家农委的杜润生,也选择了支持、满足农民愿望的态度,并为了推动农村的改革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
据称,当年在杜润生手下工作的刘堪曾解释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动力来自农民。这不是一般的动力,而是吃饱肚子的动力;农民要吃饭,问题非常简单。阻力主要不是在什么目标设计、制度创新,甚至也不直接关系社会利益的调节。它和城市改革不一样,只要尊重农民的选择,肯定农民的经验就够了。而当时的阻力在意识形态,来自人们的思想。因此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说服,说服上面,说服各级干部,说服各部门和各界,甚至还要说服农民,因为包产到户是一种罪行已成为历史冤案了。……杜老最擅长的工作就是说服人。”
文章同时披露,杜润生本人也并不认同什么“农村改革之父”这一说法。他曾说:“要说中国农村改革,那是从上到下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尤其要归功于农民自己的创造精神。我的思想从来是在农民的自发行为、地方的选择和历史经验的教育下逐步形成和变化的,绝非先知先觉的‘一贯正确’。”
据披露,2005年,在《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一书出版时,编辑在封底介绍中就曾把杜润生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而杜润生看后当即把这句一笔划掉。编辑争取要保留,杜老先生只有两个字:“不行”。
2008年,因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杜润生获得了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95岁的杜老依然声明:“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民的发明,我们只是进行了调查研究理论化”,我们做的不过是“尊重农民,让农民真正解放”而已。
文章称,杜润生晚年,念念不忘的改革设计是突破两大难题——市场关、民主关。他认为,突破这两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10月19日,徐庆全发文回顾了中共建政以后,中国农村生产方式的几次大改变,指出,杜润生对中国农村改革的贡献巨大是实事,但他的贡献与“农村改革之父”并没有什么“逻辑层面的联系”。
文章表示,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农民常态化的生存方式原本就是一家一户的农耕经济。这种“怡然自得的生产方式”,一直持续到1955年。但1955年以后,毛泽东不耐烦地把邓子恢和杜润生共同主持的农村工作部称为“小脚女人”,并一手推动了所谓“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新高潮”打破了中国农民原来的生产方式,进入了“瞎折腾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搞得广大农民吃不饱肚子。
在此期间,忍饥挨饿的中国农民曾一次一次顽强地想恢复到原有的生产方式,比如:1956年永嘉县实行包产到户;1960年代初期,安徽等地方也开始进行这种尝试,却都被毛作为“阶级斗争新动向”给一次一次地打压下去。
到了1978年前后,安徽小岗村农民已经开始自发地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首先他大刀阔斧,“清帮治皖”;之后,支持小岗村包产到户,并在全省推广;同时,主政四川的赵紫阳也支持农民包产到户,推广家庭联产承包制,取得很好的效果。当时中国农民的强烈愿望,就是从计划经济回到小农经济。
文章写道:“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农民,其实不难,只要有担当就好。”
但当年,毛式的社会主义观念还在,支持土地承包责任制,推广包产到户,实际上就处于与毛的主张站到了对立面。当时主持的国家农委的杜润生,也选择了支持、满足农民愿望的态度,并为了推动农村的改革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
据称,当年在杜润生手下工作的刘堪曾解释说:中国农村改革“的动力来自农民。这不是一般的动力,而是吃饱肚子的动力;农民要吃饭,问题非常简单。阻力主要不是在什么目标设计、制度创新,甚至也不直接关系社会利益的调节。它和城市改革不一样,只要尊重农民的选择,肯定农民的经验就够了。而当时的阻力在意识形态,来自人们的思想。因此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说服,说服上面,说服各级干部,说服各部门和各界,甚至还要说服农民,因为包产到户是一种罪行已成为历史冤案了。……杜老最擅长的工作就是说服人。”
文章同时披露,杜润生本人也并不认同什么“农村改革之父”这一说法。他曾说:“要说中国农村改革,那是从上到下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尤其要归功于农民自己的创造精神。我的思想从来是在农民的自发行为、地方的选择和历史经验的教育下逐步形成和变化的,绝非先知先觉的‘一贯正确’。”
据披露,2005年,在《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一书出版时,编辑在封底介绍中就曾把杜润生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而杜润生看后当即把这句一笔划掉。编辑争取要保留,杜老先生只有两个字:“不行”。
2008年,因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杜润生获得了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95岁的杜老依然声明:“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农民的发明,我们只是进行了调查研究理论化”,我们做的不过是“尊重农民,让农民真正解放”而已。
文章称,杜润生晚年,念念不忘的改革设计是突破两大难题——市场关、民主关。他认为,突破这两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