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守某个点”习李五中前放风 或比胡温更大突破

2015年10月26日财经
【新唐人2015年10月26日讯】(新唐人记者李静报导)在中国经济增速趋缓的现状下,周一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要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新唐人记者注意到,2005年胡温执政下的五中全会始推出“五年规划”,从“计划”变“规划”,一字之别,表明当局意欲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时至10年后,习李政权制定“五年规划”,会比胡温有什么更大的突破呢?

胡温时代“五年计划”变“五年规划”

从1953年开始,中共就开始编制五年计划,延续至今已经编制了12个。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结束之年,同时是十三五规划的布局之时。

2012年习李接替胡温,当时是十二五的第二年,因此,十三五将是习李新政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共的“五年计划”从2006年胡温时代,就改为了“十一五规划”。“计划”改为“规划”,虽然一字之差,但当时舆论认为,尽管中共依然没有改变“发展就是硬道理”的主轴,但也流露出当局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已有变化,迈向了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第一步,凸显未来可能将会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维尔茨堡大学的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费多丽教授向德国之声分析,“计划”变“规划“,说明不再给每家工厂规定产量,而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文件。

她说,从“十二五”以来,这种五年规划渐渐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因为很多企业都已经学会了从这份文件里读出一些指向性的信息,包括国家的投资将会流向什么领域,哪些行业会得到政府的补贴。因此所有在中国进行投资的主体,都会关注这份规划文件中释放的政治信号。

李克强表态 中国经济不死守某个点

将要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将会释放什么政治信号呢?

10月23日,距离召开五中全会仅三天,李克强在中共中央党校讲课时透露了一个讯号,7%的经济增长并非定死的目标。

李克强表示,“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要死守某个点,而是要让中国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

稍早公布的中国GDP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继续下滑。同比增长6.9%,为2009年二季度以来首破七,但比发布前市场普遍预期的6.5%到6.7%左右要高。

几十年来,中共一直秉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经济高速增长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已成全世界最大污染源。

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胡鞍钢表示,抓GDP这只老鼠依然重要,但让这只猫从“黑”变“绿”更重要。

中国经济转型关键在于政治体制转型

可以看得出来,从胡温时代就开始谋求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式,但一直成效不大。

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在首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过去成效不大的原因,就在于存在实现这一转型的“体制性障碍”,关键在于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他认为,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切实推进改革上。

习近平访美前夕,曾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习近平表态说,“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习近平还“特别强调,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中国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外界注意到,10月中旬,习近平的经济智囊,中财办主任刘鹤到广东调研,提出要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不过,外界对“市场化”究竟在中国经济占多少主导地位依然感到不明朗。

费多丽教授认为,只要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体系中仍然被视为中流砥柱,只要它们仍然在某些行业享有天然的垄断地位,得到各种补贴,各种特权,那么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会太高,创新意识也不强。而这一点是北京自己深知的。

她指出,这就是中共必须为其体制支付的代价。所以,对于这份改革方案能否从根源上“治愈”国企的“痼疾”,她表示十分怀疑。

学者魏京生认为,要彻底地让“市场化”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想加快走出中国经济的瓶颈,实行民主化的速度和程度,两者是呈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