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中共官员为何比烂不比廉?

2015年12月15日时政评论
人和人都会互相比较,官员和官员也会相互比较,关键是比什么?

唐代太子詹事陆余庆之孙陆长源,由汝州刺史调任宣武军司马时,汝州派了两辆车送他。陆长源感叹道:“当初我祖父任河南河北宣抚使,在离开治所魏州时,有车一乘,而其中一半装的是图书。我很惭愧不如先人!”明朝初年,赵乐善任肇庆知府。当地出产端砚,他在离任时,仅带了两块制砚的石料回家。属吏见此,称赞他为官清廉。赵乐善慨然曰:“昔日赵清献公于此地为官,去职时仅携一砚。今我实取二砚,心愧多矣!”显然,这两位古代官员比的谁更廉洁。

与陆长源和赵乐善不同,当今许多中国官员比的却不是这个,用中纪委机关报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他们“比烂”。

文中说,在反腐败的新形势下,有些党员干部不适应小错得咎、小过受惩,不是向先进学习、树立道德高标准,不是去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自甘在泥潭里打滚与腐败分子比较,说什么“要查,每个人都有事”,“比这事大的有的是,纪委该先查他们”。这种在潜意识里的“比烂”可谓荒谬至极。这话倒说的不错。

文中接着说,任何错误的比较都可能使人误入歧途。“比烂”心理就是一种“错误的比较”。这和当年阿Q的心理别无二致,简直就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拷贝。阿Q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既然和尚可以动手动脚,我动一动又何妨呢。”

在这些人看来,是当官的都和自己差不多,谁也高尚不到哪里去。既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我为什么要做那只“白乌鸦”?

在他们的人生参照系里,只有一只比一只更黑的乌鸦,于是自己也亦趋亦附地“黑”了下去。正是“比烂”理论,帮他们撑大了法不责众的胆子,助长了“查不到自己”的侥幸。
这话说的倒也没错。

比烂固然荒谬和错误,但这篇文章却忽视了一个更重要更根本的问题:这就是中共官员为什么比烂不比廉?这不恰恰说明当今中共官场已经无官不贪大贪遍地,放眼望去,都是一只只黑乌鸦吗!更可怕的是,烂,甚至已经成了中共官场的投名状。既然大家都烂了,你要想在官场里往上爬,你就得跟着一块烂,否则,你的上司和同僚就会觉得你不是自己人,就会觉得你对他们是一种威胁,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排挤你。反之,你也烂了,大家都觉得你是自己人,就有安全感了。再者,领导都喜欢提拔那些热衷于给自己进贡,帮自己谋利和巴结自己的烂官。你不烂,你就很难被领导相中,更不可能成为领导眼中值得信任的人,你的仕途就是一片黯淡。在一堆黑乌鸦里,做只白乌鸦会有未来吗?

一句话,你不烂也的烂,除非你不想在官场里待。这才是中共官员习惯于比烂不比廉的根源所在吧。而这种官场腐烂归根结底又是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必然产物,不把权力彻底关进笼子,不彻底铲除官场的腐烂,想让官员比廉不比烂,岂不是痴人说梦?都是黑乌鸦,谁会和白乌鸦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