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成调水一年,累计供水21.67亿立方米,只完成目调水量目标95亿立方米的百分之二十三。南水北调工程决策在前,论证在后,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三峡工程论证的负面教训后对此决策集体失声,致使工程出现致命的经济技术错误。
毛泽东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一句戏言,引出了南水北调工程。二○○二年十月十日,藉北京取得二○○八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决策时既没有工程可行性报告,也没有工程环境影响报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后进展一直不顺利,没有在预计的二○○八年向奥运会供水。直到二○一四年十月底才开始从湖北的丹江口水库向北方调水。一年前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喉舌开足马力来宣传:这个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才能完成的伟大工程。但是到二○一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成调水一年之际,北京却是静悄悄。
调水量只达标百分之二十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两期实施,到二○一四年完成的第一期工程,设计年调水量九十五亿立方米,其中河南省三十七点七亿立方米(40%),河北省三十四点七亿立方米(36%),北京市十二点四亿立方米(13%),天津市十点二亿立方米(11%);第二期工程调水量增加至一百三十亿立方米。
工程开始运行后,生活在美国的学者马可安博士即撰文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期工程每年调水近一百亿立方米,是设计者按照理论上的最优条件计算,而违背了工程设计中要考虑到一切最坏情况、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基本设计原则。马可安博士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每年调水量只有目标的三分之一。
马可安博士的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不少网民的关注。南水北调中线技术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并没有正面回应文章提出的问题,而只是指责马可安博士为“外行的瞎咋呼”。一些人则只是热衷于追查马可安博士的身份和学历,而不是去研究工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那么调水一年,南水北调中线一共调了多少水呢?一共调了二十一点六七亿立方米,是九十五亿立方米的百分之二十三,还低于马可安博士估计的三分之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量目标无法达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是一项决策在前、论证在后的工程。文化大革命后改邪归正,以为科学民主的春天到来了。在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中,一些知识分子学问好技术高胆大直言,最后的结果是都被挡在院士的圈子之外。相反唱赞歌的许多人因参与三峡工程论证而成为院士。中央做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决策时,追名逐利的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失声,结果酿成了工程的致命经济技术错误。
挤牛奶姑娘的发财梦想
从技术上来说,中线工程采用明渠输水就是最大失误。中线工程没有航运的功能,应该采用地下压力管形式,不但节约用地、减少移民,而且可以增加输水量、保证输水水质和运行安全。唯一缺点是看不到工程的宏伟和可能联想到的决策者英明。采用明渠输水,丹江口水库到北京的约万分之零点七的平均水力坡度只有在阻力极小和输水中不含泥沙的理想条件下,才能达到预计的调水量。可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层层分包实施的,中间衔接差。明渠施工质量更差,表面粗糙,距离光滑表面的要求甚远。在过去的一年中也曾尝试直接从丹江口水库放水进入明渠,以提高水的初始运动速度和水力坡度,但此时水中所含泥沙量增加,泥沙在明渠表面沉积,最终还是阻碍水流前进。针对冬季明渠会结冰的问题,工程师采用先增加水量在上层形成冰盖,然后再降低水位,让水在冰盖下面流动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先增加水位就必须挡水,这就降低了水流速度;再降低水位,直接结果都是减少调水量。期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决策者告诉中国百姓,不必担心,丹江口水库的水终会流到北京。问题的关键不是水是否能流到北京,而是有多少水可以流到北京。
伊索寓言中有个挤牛奶姑娘,她头顶一桶牛奶,想入非非,如何卖了牛奶买鸡蛋,鸡蛋孵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个十分详尽的卖水计划。水价分六段:河南省南阳段、河南省黄河南段(除南阳外)、河南省黄河北段、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相应的每立方米水价为零点一八元、零点三四元、零点五八元、零点九七元、二点一六元、二点三三元。照这个水价计算,年调水量九十五亿立方米可收入约一百亿元。增加到年调水量一百三十亿立方米,收入更可观。这卖水收入专项用于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维护和偿还贷款等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造价一加再加,二○○二年批准的工程总投资为九百二十亿元,最后花了二○一三亿元(一说二千五百亿元)才干成如今的模样。从CCTV的电视片上看,十分宏伟,但是中看不中用。第一年完成的调水量只有二十一点六七亿立方米,挤牛奶姑娘头顶那桶牛奶已经倒掉了一大半。目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有许多后续工程急需实施,特别是输水干渠西侧地区的防洪措施。中国气象局长郑国光已经指出,气候变化所加剧的灾害将对南水北调工程造成巨大威胁。如果不在下一次大暴雨前完成防洪措施,将重现一九六三年海河洪水或一九七五年河南洪水的大灾难。
重金属铅和砷含量严重超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决策时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失声。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现任副主任、大型工程生态安全领域首席研究员张全发带领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显示,二○○七──二○一○年丹江口水库部分时段水质为V类水,重金属铅和砷超标,其中铅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限值约二十倍。张全发说,上述结论来自二○○七──二○一○年的丹江口水库水样的检测结果,论文已经发表,目前他们还在对丹江口水库水质进行持续监测。他发现,跟之前相比,现在的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有些(地方)好点儿,有些(地方)差点儿”。
就在铅和砷超标的二○一○年,新华社报导: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优良。如今依旧报导,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的同时,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都为接纳这每年的九十五亿立方米水新建和扩建了一百多座水厂,而且这些水厂都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处理装置:活性炭处理装置和薄膜处理装置。这两种处理装置都是针对原水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如果原水水质优良,没有重金属等污染,安装活性炭和薄膜处理装置,都是没有任何功能的摆设。德国的水厂中没有这些最先进的水处理装置。也许对这类“清水”的最好处理办法就是让它再经过土壤的过滤回到地下水中。
人们看到的是“一泓清水”,但是清水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工程源头水库丹江口水库重金属铅和砷含量严重超标。真如博导教授张全发向《南华早报》所表示的:丹江口水库的水能不能喝,不是一个他能够回答的问题?!(原标题:知识分子的集体失声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失败——工程调水一年调水量只达标23%)
文章来源:《动向》杂志2015年12月号
毛泽东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一句戏言,引出了南水北调工程。二○○二年十月十日,藉北京取得二○○八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决策时既没有工程可行性报告,也没有工程环境影响报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后进展一直不顺利,没有在预计的二○○八年向奥运会供水。直到二○一四年十月底才开始从湖北的丹江口水库向北方调水。一年前中央电视台和其他喉舌开足马力来宣传:这个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才能完成的伟大工程。但是到二○一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成调水一年之际,北京却是静悄悄。
调水量只达标百分之二十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两期实施,到二○一四年完成的第一期工程,设计年调水量九十五亿立方米,其中河南省三十七点七亿立方米(40%),河北省三十四点七亿立方米(36%),北京市十二点四亿立方米(13%),天津市十点二亿立方米(11%);第二期工程调水量增加至一百三十亿立方米。
工程开始运行后,生活在美国的学者马可安博士即撰文指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期工程每年调水近一百亿立方米,是设计者按照理论上的最优条件计算,而违背了工程设计中要考虑到一切最坏情况、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基本设计原则。马可安博士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每年调水量只有目标的三分之一。
马可安博士的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不少网民的关注。南水北调中线技术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并没有正面回应文章提出的问题,而只是指责马可安博士为“外行的瞎咋呼”。一些人则只是热衷于追查马可安博士的身份和学历,而不是去研究工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那么调水一年,南水北调中线一共调了多少水呢?一共调了二十一点六七亿立方米,是九十五亿立方米的百分之二十三,还低于马可安博士估计的三分之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量目标无法达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是一项决策在前、论证在后的工程。文化大革命后改邪归正,以为科学民主的春天到来了。在三峡工程决策过程中,一些知识分子学问好技术高胆大直言,最后的结果是都被挡在院士的圈子之外。相反唱赞歌的许多人因参与三峡工程论证而成为院士。中央做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决策时,追名逐利的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失声,结果酿成了工程的致命经济技术错误。
挤牛奶姑娘的发财梦想
从技术上来说,中线工程采用明渠输水就是最大失误。中线工程没有航运的功能,应该采用地下压力管形式,不但节约用地、减少移民,而且可以增加输水量、保证输水水质和运行安全。唯一缺点是看不到工程的宏伟和可能联想到的决策者英明。采用明渠输水,丹江口水库到北京的约万分之零点七的平均水力坡度只有在阻力极小和输水中不含泥沙的理想条件下,才能达到预计的调水量。可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层层分包实施的,中间衔接差。明渠施工质量更差,表面粗糙,距离光滑表面的要求甚远。在过去的一年中也曾尝试直接从丹江口水库放水进入明渠,以提高水的初始运动速度和水力坡度,但此时水中所含泥沙量增加,泥沙在明渠表面沉积,最终还是阻碍水流前进。针对冬季明渠会结冰的问题,工程师采用先增加水量在上层形成冰盖,然后再降低水位,让水在冰盖下面流动的办法加以解决。但是先增加水位就必须挡水,这就降低了水流速度;再降低水位,直接结果都是减少调水量。期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决策者告诉中国百姓,不必担心,丹江口水库的水终会流到北京。问题的关键不是水是否能流到北京,而是有多少水可以流到北京。
伊索寓言中有个挤牛奶姑娘,她头顶一桶牛奶,想入非非,如何卖了牛奶买鸡蛋,鸡蛋孵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个十分详尽的卖水计划。水价分六段:河南省南阳段、河南省黄河南段(除南阳外)、河南省黄河北段、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相应的每立方米水价为零点一八元、零点三四元、零点五八元、零点九七元、二点一六元、二点三三元。照这个水价计算,年调水量九十五亿立方米可收入约一百亿元。增加到年调水量一百三十亿立方米,收入更可观。这卖水收入专项用于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维护和偿还贷款等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造价一加再加,二○○二年批准的工程总投资为九百二十亿元,最后花了二○一三亿元(一说二千五百亿元)才干成如今的模样。从CCTV的电视片上看,十分宏伟,但是中看不中用。第一年完成的调水量只有二十一点六七亿立方米,挤牛奶姑娘头顶那桶牛奶已经倒掉了一大半。目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还有许多后续工程急需实施,特别是输水干渠西侧地区的防洪措施。中国气象局长郑国光已经指出,气候变化所加剧的灾害将对南水北调工程造成巨大威胁。如果不在下一次大暴雨前完成防洪措施,将重现一九六三年海河洪水或一九七五年河南洪水的大灾难。
重金属铅和砷含量严重超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决策时中国知识分子集体失声。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现任副主任、大型工程生态安全领域首席研究员张全发带领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显示,二○○七──二○一○年丹江口水库部分时段水质为V类水,重金属铅和砷超标,其中铅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限值约二十倍。张全发说,上述结论来自二○○七──二○一○年的丹江口水库水样的检测结果,论文已经发表,目前他们还在对丹江口水库水质进行持续监测。他发现,跟之前相比,现在的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有些(地方)好点儿,有些(地方)差点儿”。
就在铅和砷超标的二○一○年,新华社报导: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优良。如今依旧报导,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行的同时,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都为接纳这每年的九十五亿立方米水新建和扩建了一百多座水厂,而且这些水厂都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处理装置:活性炭处理装置和薄膜处理装置。这两种处理装置都是针对原水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如果原水水质优良,没有重金属等污染,安装活性炭和薄膜处理装置,都是没有任何功能的摆设。德国的水厂中没有这些最先进的水处理装置。也许对这类“清水”的最好处理办法就是让它再经过土壤的过滤回到地下水中。
人们看到的是“一泓清水”,但是清水不能掩盖一个事实,就是工程源头水库丹江口水库重金属铅和砷含量严重超标。真如博导教授张全发向《南华早报》所表示的:丹江口水库的水能不能喝,不是一个他能够回答的问题?!(原标题:知识分子的集体失声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失败——工程调水一年调水量只达标23%)
文章来源:《动向》杂志2015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