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功高震主 钟室蒙冤
一、齐王徙楚 计游云梦
刘邦在韩信等诸侯王的推举之下,登上了皇帝的位子,史称汉高祖。正如武涉和蒯彻的预言,随着胜利的到来,韩信的境遇每况愈下。
垓下会战结束后,汉军北上还军到了定陶,刘邦突然袭击,闯入韩信营中收了他的兵权,紧接着又把韩信的封地从肥沃的齐地改到楚地,远离齐、赵、燕等韩信一手打下的地盘。
韩信心胸坦荡,对刘邦的绝情寡义没有抱怨,平静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地。
回到家乡,他先找到恩人漂母,赐以千金酬谢。之后又找到南昌亭长,给了他一百钱,还了当年的饭钱。韩信对亭长说:“你做好事有始无终,只能算是个不通人情大义的小人。”最后,他找到了使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这位青年听说新楚王就是被他羞辱的韩信,认定自己死期到了,战战兢兢地来见韩信。韩信没有为难他,还夸他是位壮士,封他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
处理完这些私事,韩信就开始治理自己的领地。他先巡视楚地,处理战后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建立了一支保卫封地的军队,他的计划是建立一个繁荣强大的楚国。
但是刘邦并不打算把韩信留在王的位置上。韩信是开国功臣,为了削掉他的王位,刘邦给韩信安上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刘邦突然对手下将领们说:“有人告韩信谋反,你们觉得要怎么处理?”那些将领都是有勇无谋之辈,叫嚷说:“干脆发兵,干掉这小子算了!”刘邦自知师出无名,沉默良久,最后向陈平问计。
陈平以谋略见长,但有才无德。刘邦话一出口,他就知道韩信其实没有谋反。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后,他对刘邦说:“陛下的军队不如韩信的精锐,将领也没有超越韩信之人,发兵进攻逼迫韩信决战,对陛下是危险的事。”他设计让刘邦假装到湖北云梦去游猎,命令诸侯到河南的陈地与刘邦相见。陈地在楚国边境,韩信前来就可轻而易举地把他拿下。
刘邦欣然采纳了陈平的计策,遣使者通知韩信前往陈地相见。韩信并不见疑,亲往迎谒。刚一见面,刘邦就喝令武士拿下韩信,韩信错愕之间,已束手就擒。
既然目的达到,刘邦也不再去云梦游猎,立即打道回府。韩信这才明白刘邦此行专对自己而来。他愤怒至极,高喊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听了,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话来,啃哧良久才说,“有人告你谋反。”
刘邦深知没有实质理由就抓捕开国功臣必然不能服众,所以一回到洛阳就大赦天下,藉机释放了韩信,但没有放他回楚国,而是降为淮阴侯住在都城,不可以回封地,也不许拥有军队,实际上是把韩信软禁起来。
二、亡将之死
项羽身亡之后,楚将钟离昧为了避祸四处藏匿。刘邦因为数次败于钟离昧手下而记恨在心,诏令缉拿。因为韩信也曾经投身项羽麾下,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就把钟离昧和韩信联系起来,说钟逃亡途中归附了韩信。刘邦昭令韩信逮捕钟离昧,韩信抗旨不遵。刘邦游猎云梦之际,韩信为求自保,逼钟离昧自杀。钟氏后人在编写《钟氏宗谱》时也采用了这个说法,更加加深了世人的误会。仔细考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明确记载:“五年九月,王得故项羽将钟离眛斩之。”这表示钟离眛是汉高祖五年九月被逮捕的。而对韩信所谓的“谋反”记录是“汉六年”。因此刘邦施计游猎云梦之际,钟离眛死了已经一年多了,不存在韩信为自保而逼钟离眛自杀的可能。
那么有没有可能韩信因为收留钟离眛而引祸上身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这两人虽然同时任职于项羽麾下,但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大将,一个是地位卑微的执戟郎中,很难想像这两个人之间会有交集。从刘邦问计于陈平的对话来看,他们自身也很清楚韩信没有任何愧对刘邦的行为,这也是云梦之计能成功的前提。云梦之计表面看起来天衣无缝,其实是漏洞百出。云梦也就是洞庭湖,在湖南。韩信的封地在楚,即江苏一带,刘邦从关中(陕西秦岭关中盆地)到云梦是南下,若去楚地是向东,完全不可能顺路。如果韩信曾经收留过钟离眛,刘邦前来之际,他必然不会毫不设防地前来迎接。因此韩信“斩眛谒上”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三、序次兵书
韩信文武双全,策马是神帅,握笔即泰斗。他曾和萧何一起修订过军中律法,也与张良一起整理过先秦兵法遗着。班固在《汉书‧高帝记》中记载:韩信与张良“序次兵法,凡一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所谓“序次”就是编排目次和校理本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古代兵书大规模的整理。
韩信按照《司马法》中对兵家思想的分类,把兵法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后来武帝时期杨仆“纪奏兵录”、成帝时期任宏、刘向和刘歆等校阅整理兵书都没有脱离韩信设立的规制。这种分法被后世奉为典范,成为兵书撰写和兵学理论的规范程式。
韩信也利用被软禁赋闲在家这段时间着书立说,作了《韩信》兵法三篇,总结融汇了先秦兵学之大成,使汉以前的兵书能比较完整大面貌地留存于世。这本书属于“兵权谋”十三家之一。班固对“兵权谋”的解释是:“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乃中国兵法真正精髓所在。
四、钟室蒙冤
刘邦登基之后,当年和项羽争霸期间分封的异姓王,如彭越、英布、韩信等就成了他夙夜忧虑的心腹大患,必欲早日除之而后快。在这些异姓王中,韩信的才能和声望最大,也更让刘邦妒嫉,放心不下。
韩信被软禁之后,明白刘邦忌惮他的功劳,经常称病不出,行事低调隐忍。在整理兵法的日子里,刘邦不时去看看他。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士兵?”韩信坦率地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自己呢?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道:“多多益善。”这就是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来历。刘邦听后大笑,“你多多益善,又怎么做了我的臣子?”韩信平静地回答:“陛下虽然不善带兵,却善于带将,所以我是陛下的臣子。陛下的位置是上天赋予的,并不是靠人力能抢到的。”韩信这番话,是告诉刘邦,虽然他的才能高于刘邦,并不会因此而心生反意,觊觎皇位。谁该坐皇帝的位置是由上天决定的,并不是人为就可以改变的。
虽然如此,刘邦仍然不想放过他。他顾忌的是韩信功高盖世、行为端正,贸然处置必使群臣心寒、天下人不满。况且当初因韩信战功卓着,他曾经答应过韩信“三不杀”,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他既想杀了韩信,又不想留下“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恶名,一直苦于没有两全之计。刘邦的妻子吕后看出他的心思,鄙视他瞻前顾后、敢想不敢干,有心越俎代庖。
吕后,名雉,为人刚愎,阴狠毒辣。她年轻时全家为躲避仇人搬到沛县。她父亲吕公见刘邦面相不俗,便把吕雉许配给他为妻。刘邦在彭城大败于项羽之时,慌乱之中和家人失散。吕后和刘邦的父亲被项羽军队俘获,成为人质。一直到韩信占领齐地,攻占了楚军的粮仓,项羽被迫提出鸿沟议和,释放了刘邦的家人,吕后才得以结束两年多的人质生活,回到刘邦身边。
这样说来,韩信是吕后的恩人。不过她并不理会这些。不久之后,开国功臣陈豨自称代王,联合韩王信、燕王绾举赵代之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征讨,吕后及萧何守卫国都长安。吕后见时机已到,收买了韩信的门徒栾说,封他为慎阳侯,让他诬告韩信“谋反”。然后胁迫萧何出面,诈说刘邦平定叛军告捷,要诸侯与群臣入朝祝贺,以此为藉口把韩信骗进宫来。精明过人的萧何看出吕后手里的证据不足为信,但畏忌她手段狠毒,不敢违命。
萧何当年全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统领三军,堪称韩信的知音。因此韩信对萧何一直尊敬有加,信任不疑。虽然他心里不愿意去参加这种活动,但碍于萧何的情面,勉为其难来到长乐宫。一进宫,事先埋伏的武士一拥而上,将他围住。韩信方知上当,急呼萧何,但哪里还有萧何的身影?吕后坐在大殿之上,声色俱厉,指责韩信意欲加害她和太子,根本不给韩信任何申辩的机会,将其架至长乐宫悬钟室处死了。一代名将就这样被吕后设计杀害。
杀了韩信,吕后仍不善罢甘休,又下令灭韩信的父、母、妻三族。时值寒冬正月,茫茫大雪,遮天蔽日,数千无辜,血染长安。哭号之声,伴随凛冽北风的呼啸,飘荡在长安上空。长安满城人尽嗟叹,无不悲怆。大家都说淮阴侯以千金报漂母的一饭之恩,又怎么会去反叛当年解衣推食的皇帝?如果真的有心谋反,又怎么会因为萧何的几句话轻易就进宫朝贺?如果韩信没有背叛皇帝,是皇帝狠心辜负韩信的一片忠心,那么韩信之死又是何其冤屈?!
刘邦平陈豨回来后听到韩信的死讯,没有问吕后为什么杀韩信,也没有责问为什么不等他回来处置,只是问韩信最后有什么话留下。史书上记载他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一方面高兴了去了心头大患,另一方面又觉得韩信实在可怜。
杀害了韩信,他们又以同样的手段对付彭越。彭越是昌邑人,草泽强盗出身,从刘邦奉楚怀王之命率兵西进入关时,彭越就率部相助。在楚汉战争中,彭越一直在楚军的后方牵制项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刘邦的压力。在刘邦非常困难的时候,他又把缴获的大量粮食供给刘邦的汉军。刘、项决战之前,刘邦曾与韩信、彭越有过约定,胜楚之后三人平分天下,事后却只封彭越为梁王,彭越也没有太介意。
彭越年龄与刘邦接近,性格、脾气也多有相投之处,在一班开国老臣中,他是与刘邦走得最近的一位。他处事谨慎,特别是韩信被废为淮阴侯之后,他则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陈豨叛乱时,刘邦令各诸侯王率兵一同征讨。彭越年事已高,又正病着,就派部将率兵到邯郸会师刘邦。刘邦十分不满。回到洛阳后,给他安了一个反叛的罪名将他废为庶人,流放到蜀国的青衣县。
彭越在发配的路上遇到吕后,他以为碰上了救星,就向皇后哭诉自己的冤屈,并说自己年龄大了,不求别的,只要能在昌邑老家度过馀生就心满意足了,不敢再有别的非分之想。吕后把彭越扶起来,宽慰他说:“梁王不必伤心,一切有我呢。你就随我的车驾回洛阳,见了皇上,我替你去说。”
一到洛阳,她就责备汉高祖不该放虎归山,应该斩草除根,以除后患。为了坐实彭越的罪名,她收买了他手下的舍人,让他诬告彭越反叛,手段与对付韩信同出一辙。结果,倒楣的彭越不仅身死族灭,吕后还将他的尸体剁成肉碎做成肉酱,分给各路诸侯品尝。
刘邦和吕后担心杀害韩信一事会让后人非议,就罗织罪名,编造材料,不仅给韩信扣上“谋反”的罪名,还将郦食其和钟离眛之死也算到韩信的头上以污其名节,并把这些都写进官方档案和史书里,使历史的真相被掩盖。
《史记》里也记载了韩信与陈豨探讨过谋反事宜。如果韩信确有谋反之心,为什么在齐王任上,具备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实力时不反,却在无兵无卒的情况下造反?分析《史记》等史籍对韩信“谋反”事实的相关记载,就可以看出有许多矛盾之处:
其一,韩信在刘邦胜负未卜的时候,拒绝蒯通游说,等到刘邦功成名就之时却心生异志,一个深谙兵法的将帅如此行事违背常理。
其二,韩信两次被刘邦袭夺兵权,加上蒯通的分析,不会察觉不到刘邦对他的猜忌与畏惧。但是,刘邦被项羽兵困固陵时他没有谋反,到楚地为王时不谋反,迎刘邦于陈地时不谋反,为何偏在无权无兵、蛰居长安之时谋反呢?
其三,以韩信的智慧,不可能在受到监视的情况下,与陈豨“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密商谋反之策。假使确有其事,韩信与陈豨商定谋反之时并无第三者在场,外人如何知道谈话内容?司马迁的记录何以那么详细?
其四,陈豨是刘邦的亲信,与韩信关系一般,谋反是关系身家性命的大事,韩信不会贸然向皇帝的亲信吐露心曲。陈豨到巨鹿赴任后数年,与韩信一直不通音信,说他是韩信的同谋难以令人信服。
反观吕后和刘邦的行为,韩信“谋反”虚实尚未可知,吕后就诱而杀之。对于朝中第一功臣被杀,刘邦并不责备吕后,甚至不加以调查,只能说明他们设谋于前。
韩信遇害,后人纷纷发表看法,有人说是韩信登坛拜将之时就招致刘邦等疑忌,也有人说是韩信居功自傲引来的祸端,还有人说韩信虽然是杰出的军事家,工于谋天下,但缺乏处世智慧,拙于谋自身。其实从刘邦的个性和心理来说,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反与不反都是难逃厄运的。
韩信、彭越被杀之后,其他几个在楚汉战争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异姓王,也都被以种种藉口杀掉,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早死,幸得善终。后来,刘邦又与诸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可见,剪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国策,这才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
淮南王英布被举报,因恐惧起兵造反,老年的刘邦被迫抱病亲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平灭英布,战斗中中箭受伤。
刘邦最信任的朋友燕王卢绾为自保与匈奴联络,被发现后逃亡匈奴。
不久,伤病交加,一代枭雄刘邦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结语
韩信打下汉室天下,享受战果却诡计多端厚颜无耻的刘邦,将叱吒风云功高盖世的一代战神蒙上“谋反”的罪名冤死在长乐宫中,留下一段千古遗恨。
作为军事家,韩信指挥的所有战役,不论是以少胜多还是以众击寡、以弱胜强均是以智取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旗易帜、传檄而定、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每战都是神来之笔,令后人高山仰止。
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为两汉四百多年基业立下丰功伟绩。
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着有兵法三篇。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或长于运筹帷幄,或长于攻城斩将,或长于垂着兵法,而韩信则身兼诸长,不仅纵横捭阖、叱吒风云,而且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各派兵法。他卓越的军事韬略和用兵智谋为后世兵家所敬仰推崇。
韩信的智慧、品德和战场上创造的辉煌,早已成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如:昌亭旅食、胯下之辱、推陈出新、寒溪夜涨、国士无双、登坛高对、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痛入骨髓、秋毫无犯、行反其道、传檄而定、暗渡陈仓、气吞山河、木罂偷渡、独当一面、拔旗易帜、千虑一失千虑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按甲休兵、沉沙决水、半渡而击、肝脑涂地、不可胜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推心置腹、人心难测、三足鼎立、勇略震主功盖天下、解衣推食虽死不反、乘人之车载人之患、衣人之衣怀人之忧、食人之食死人之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饭千金、以德报怨、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国破臣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多多益善、能屈能伸、伐功矜能、成败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群雄逐鹿捷足先登、兵仙神帅等等,影响了中华千载文化,流传千秋万代。#
主要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清
李廷机,《鉴略‧秦记》,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汉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汉
荀悦,《前汉纪》,本名《汉纪》,东汉末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北宋
班固,《汉书‧萧何曹参传》,汉
司马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汉
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
班固,《汉书‧高帝纪》,汉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汉
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汉
班固,《汉书‧韩信传》,汉
班固,《汉书‧外戚列传》,汉
班固,《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汉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
一、齐王徙楚 计游云梦
刘邦在韩信等诸侯王的推举之下,登上了皇帝的位子,史称汉高祖。正如武涉和蒯彻的预言,随着胜利的到来,韩信的境遇每况愈下。
垓下会战结束后,汉军北上还军到了定陶,刘邦突然袭击,闯入韩信营中收了他的兵权,紧接着又把韩信的封地从肥沃的齐地改到楚地,远离齐、赵、燕等韩信一手打下的地盘。
韩信心胸坦荡,对刘邦的绝情寡义没有抱怨,平静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地。
回到家乡,他先找到恩人漂母,赐以千金酬谢。之后又找到南昌亭长,给了他一百钱,还了当年的饭钱。韩信对亭长说:“你做好事有始无终,只能算是个不通人情大义的小人。”最后,他找到了使他受胯下之辱的青年,这位青年听说新楚王就是被他羞辱的韩信,认定自己死期到了,战战兢兢地来见韩信。韩信没有为难他,还夸他是位壮士,封他为“中尉”,掌管京师治安。
处理完这些私事,韩信就开始治理自己的领地。他先巡视楚地,处理战后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建立了一支保卫封地的军队,他的计划是建立一个繁荣强大的楚国。
但是刘邦并不打算把韩信留在王的位置上。韩信是开国功臣,为了削掉他的王位,刘邦给韩信安上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刘邦突然对手下将领们说:“有人告韩信谋反,你们觉得要怎么处理?”那些将领都是有勇无谋之辈,叫嚷说:“干脆发兵,干掉这小子算了!”刘邦自知师出无名,沉默良久,最后向陈平问计。
陈平以谋略见长,但有才无德。刘邦话一出口,他就知道韩信其实没有谋反。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后,他对刘邦说:“陛下的军队不如韩信的精锐,将领也没有超越韩信之人,发兵进攻逼迫韩信决战,对陛下是危险的事。”他设计让刘邦假装到湖北云梦去游猎,命令诸侯到河南的陈地与刘邦相见。陈地在楚国边境,韩信前来就可轻而易举地把他拿下。
刘邦欣然采纳了陈平的计策,遣使者通知韩信前往陈地相见。韩信并不见疑,亲往迎谒。刚一见面,刘邦就喝令武士拿下韩信,韩信错愕之间,已束手就擒。
既然目的达到,刘邦也不再去云梦游猎,立即打道回府。韩信这才明白刘邦此行专对自己而来。他愤怒至极,高喊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听了,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话来,啃哧良久才说,“有人告你谋反。”
刘邦深知没有实质理由就抓捕开国功臣必然不能服众,所以一回到洛阳就大赦天下,藉机释放了韩信,但没有放他回楚国,而是降为淮阴侯住在都城,不可以回封地,也不许拥有军队,实际上是把韩信软禁起来。
二、亡将之死
项羽身亡之后,楚将钟离昧为了避祸四处藏匿。刘邦因为数次败于钟离昧手下而记恨在心,诏令缉拿。因为韩信也曾经投身项羽麾下,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就把钟离昧和韩信联系起来,说钟逃亡途中归附了韩信。刘邦昭令韩信逮捕钟离昧,韩信抗旨不遵。刘邦游猎云梦之际,韩信为求自保,逼钟离昧自杀。钟氏后人在编写《钟氏宗谱》时也采用了这个说法,更加加深了世人的误会。仔细考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中明确记载:“五年九月,王得故项羽将钟离眛斩之。”这表示钟离眛是汉高祖五年九月被逮捕的。而对韩信所谓的“谋反”记录是“汉六年”。因此刘邦施计游猎云梦之际,钟离眛死了已经一年多了,不存在韩信为自保而逼钟离眛自杀的可能。
那么有没有可能韩信因为收留钟离眛而引祸上身呢?答案也是否定的。这两人虽然同时任职于项羽麾下,但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大将,一个是地位卑微的执戟郎中,很难想像这两个人之间会有交集。从刘邦问计于陈平的对话来看,他们自身也很清楚韩信没有任何愧对刘邦的行为,这也是云梦之计能成功的前提。云梦之计表面看起来天衣无缝,其实是漏洞百出。云梦也就是洞庭湖,在湖南。韩信的封地在楚,即江苏一带,刘邦从关中(陕西秦岭关中盆地)到云梦是南下,若去楚地是向东,完全不可能顺路。如果韩信曾经收留过钟离眛,刘邦前来之际,他必然不会毫不设防地前来迎接。因此韩信“斩眛谒上”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三、序次兵书
韩信文武双全,策马是神帅,握笔即泰斗。他曾和萧何一起修订过军中律法,也与张良一起整理过先秦兵法遗着。班固在《汉书‧高帝记》中记载:韩信与张良“序次兵法,凡一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着三十五家”。所谓“序次”就是编排目次和校理本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古代兵书大规模的整理。
韩信按照《司马法》中对兵家思想的分类,把兵法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后来武帝时期杨仆“纪奏兵录”、成帝时期任宏、刘向和刘歆等校阅整理兵书都没有脱离韩信设立的规制。这种分法被后世奉为典范,成为兵书撰写和兵学理论的规范程式。
韩信也利用被软禁赋闲在家这段时间着书立说,作了《韩信》兵法三篇,总结融汇了先秦兵学之大成,使汉以前的兵书能比较完整大面貌地留存于世。这本书属于“兵权谋”十三家之一。班固对“兵权谋”的解释是:“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乃中国兵法真正精髓所在。
四、钟室蒙冤
刘邦登基之后,当年和项羽争霸期间分封的异姓王,如彭越、英布、韩信等就成了他夙夜忧虑的心腹大患,必欲早日除之而后快。在这些异姓王中,韩信的才能和声望最大,也更让刘邦妒嫉,放心不下。
韩信被软禁之后,明白刘邦忌惮他的功劳,经常称病不出,行事低调隐忍。在整理兵法的日子里,刘邦不时去看看他。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士兵?”韩信坦率地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自己呢?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道:“多多益善。”这就是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来历。刘邦听后大笑,“你多多益善,又怎么做了我的臣子?”韩信平静地回答:“陛下虽然不善带兵,却善于带将,所以我是陛下的臣子。陛下的位置是上天赋予的,并不是靠人力能抢到的。”韩信这番话,是告诉刘邦,虽然他的才能高于刘邦,并不会因此而心生反意,觊觎皇位。谁该坐皇帝的位置是由上天决定的,并不是人为就可以改变的。
虽然如此,刘邦仍然不想放过他。他顾忌的是韩信功高盖世、行为端正,贸然处置必使群臣心寒、天下人不满。况且当初因韩信战功卓着,他曾经答应过韩信“三不杀”,就是“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他既想杀了韩信,又不想留下“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恶名,一直苦于没有两全之计。刘邦的妻子吕后看出他的心思,鄙视他瞻前顾后、敢想不敢干,有心越俎代庖。
吕后,名雉,为人刚愎,阴狠毒辣。她年轻时全家为躲避仇人搬到沛县。她父亲吕公见刘邦面相不俗,便把吕雉许配给他为妻。刘邦在彭城大败于项羽之时,慌乱之中和家人失散。吕后和刘邦的父亲被项羽军队俘获,成为人质。一直到韩信占领齐地,攻占了楚军的粮仓,项羽被迫提出鸿沟议和,释放了刘邦的家人,吕后才得以结束两年多的人质生活,回到刘邦身边。
这样说来,韩信是吕后的恩人。不过她并不理会这些。不久之后,开国功臣陈豨自称代王,联合韩王信、燕王绾举赵代之兵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征讨,吕后及萧何守卫国都长安。吕后见时机已到,收买了韩信的门徒栾说,封他为慎阳侯,让他诬告韩信“谋反”。然后胁迫萧何出面,诈说刘邦平定叛军告捷,要诸侯与群臣入朝祝贺,以此为藉口把韩信骗进宫来。精明过人的萧何看出吕后手里的证据不足为信,但畏忌她手段狠毒,不敢违命。
萧何当年全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统领三军,堪称韩信的知音。因此韩信对萧何一直尊敬有加,信任不疑。虽然他心里不愿意去参加这种活动,但碍于萧何的情面,勉为其难来到长乐宫。一进宫,事先埋伏的武士一拥而上,将他围住。韩信方知上当,急呼萧何,但哪里还有萧何的身影?吕后坐在大殿之上,声色俱厉,指责韩信意欲加害她和太子,根本不给韩信任何申辩的机会,将其架至长乐宫悬钟室处死了。一代名将就这样被吕后设计杀害。
杀了韩信,吕后仍不善罢甘休,又下令灭韩信的父、母、妻三族。时值寒冬正月,茫茫大雪,遮天蔽日,数千无辜,血染长安。哭号之声,伴随凛冽北风的呼啸,飘荡在长安上空。长安满城人尽嗟叹,无不悲怆。大家都说淮阴侯以千金报漂母的一饭之恩,又怎么会去反叛当年解衣推食的皇帝?如果真的有心谋反,又怎么会因为萧何的几句话轻易就进宫朝贺?如果韩信没有背叛皇帝,是皇帝狠心辜负韩信的一片忠心,那么韩信之死又是何其冤屈?!
刘邦平陈豨回来后听到韩信的死讯,没有问吕后为什么杀韩信,也没有责问为什么不等他回来处置,只是问韩信最后有什么话留下。史书上记载他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一方面高兴了去了心头大患,另一方面又觉得韩信实在可怜。
杀害了韩信,他们又以同样的手段对付彭越。彭越是昌邑人,草泽强盗出身,从刘邦奉楚怀王之命率兵西进入关时,彭越就率部相助。在楚汉战争中,彭越一直在楚军的后方牵制项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刘邦的压力。在刘邦非常困难的时候,他又把缴获的大量粮食供给刘邦的汉军。刘、项决战之前,刘邦曾与韩信、彭越有过约定,胜楚之后三人平分天下,事后却只封彭越为梁王,彭越也没有太介意。
彭越年龄与刘邦接近,性格、脾气也多有相投之处,在一班开国老臣中,他是与刘邦走得最近的一位。他处事谨慎,特别是韩信被废为淮阴侯之后,他则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陈豨叛乱时,刘邦令各诸侯王率兵一同征讨。彭越年事已高,又正病着,就派部将率兵到邯郸会师刘邦。刘邦十分不满。回到洛阳后,给他安了一个反叛的罪名将他废为庶人,流放到蜀国的青衣县。
彭越在发配的路上遇到吕后,他以为碰上了救星,就向皇后哭诉自己的冤屈,并说自己年龄大了,不求别的,只要能在昌邑老家度过馀生就心满意足了,不敢再有别的非分之想。吕后把彭越扶起来,宽慰他说:“梁王不必伤心,一切有我呢。你就随我的车驾回洛阳,见了皇上,我替你去说。”
一到洛阳,她就责备汉高祖不该放虎归山,应该斩草除根,以除后患。为了坐实彭越的罪名,她收买了他手下的舍人,让他诬告彭越反叛,手段与对付韩信同出一辙。结果,倒楣的彭越不仅身死族灭,吕后还将他的尸体剁成肉碎做成肉酱,分给各路诸侯品尝。
刘邦和吕后担心杀害韩信一事会让后人非议,就罗织罪名,编造材料,不仅给韩信扣上“谋反”的罪名,还将郦食其和钟离眛之死也算到韩信的头上以污其名节,并把这些都写进官方档案和史书里,使历史的真相被掩盖。
《史记》里也记载了韩信与陈豨探讨过谋反事宜。如果韩信确有谋反之心,为什么在齐王任上,具备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实力时不反,却在无兵无卒的情况下造反?分析《史记》等史籍对韩信“谋反”事实的相关记载,就可以看出有许多矛盾之处:
其一,韩信在刘邦胜负未卜的时候,拒绝蒯通游说,等到刘邦功成名就之时却心生异志,一个深谙兵法的将帅如此行事违背常理。
其二,韩信两次被刘邦袭夺兵权,加上蒯通的分析,不会察觉不到刘邦对他的猜忌与畏惧。但是,刘邦被项羽兵困固陵时他没有谋反,到楚地为王时不谋反,迎刘邦于陈地时不谋反,为何偏在无权无兵、蛰居长安之时谋反呢?
其三,以韩信的智慧,不可能在受到监视的情况下,与陈豨“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密商谋反之策。假使确有其事,韩信与陈豨商定谋反之时并无第三者在场,外人如何知道谈话内容?司马迁的记录何以那么详细?
其四,陈豨是刘邦的亲信,与韩信关系一般,谋反是关系身家性命的大事,韩信不会贸然向皇帝的亲信吐露心曲。陈豨到巨鹿赴任后数年,与韩信一直不通音信,说他是韩信的同谋难以令人信服。
反观吕后和刘邦的行为,韩信“谋反”虚实尚未可知,吕后就诱而杀之。对于朝中第一功臣被杀,刘邦并不责备吕后,甚至不加以调查,只能说明他们设谋于前。
韩信遇害,后人纷纷发表看法,有人说是韩信登坛拜将之时就招致刘邦等疑忌,也有人说是韩信居功自傲引来的祸端,还有人说韩信虽然是杰出的军事家,工于谋天下,但缺乏处世智慧,拙于谋自身。其实从刘邦的个性和心理来说,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反与不反都是难逃厄运的。
韩信、彭越被杀之后,其他几个在楚汉战争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异姓王,也都被以种种藉口杀掉,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早死,幸得善终。后来,刘邦又与诸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可见,剪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国策,这才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
淮南王英布被举报,因恐惧起兵造反,老年的刘邦被迫抱病亲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平灭英布,战斗中中箭受伤。
刘邦最信任的朋友燕王卢绾为自保与匈奴联络,被发现后逃亡匈奴。
不久,伤病交加,一代枭雄刘邦在众叛亲离中死去。
结语
韩信打下汉室天下,享受战果却诡计多端厚颜无耻的刘邦,将叱吒风云功高盖世的一代战神蒙上“谋反”的罪名冤死在长乐宫中,留下一段千古遗恨。
作为军事家,韩信指挥的所有战役,不论是以少胜多还是以众击寡、以弱胜强均是以智取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旗易帜、传檄而定、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每战都是神来之笔,令后人高山仰止。
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为两汉四百多年基业立下丰功伟绩。
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着有兵法三篇。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或长于运筹帷幄,或长于攻城斩将,或长于垂着兵法,而韩信则身兼诸长,不仅纵横捭阖、叱吒风云,而且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各派兵法。他卓越的军事韬略和用兵智谋为后世兵家所敬仰推崇。
韩信的智慧、品德和战场上创造的辉煌,早已成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如:昌亭旅食、胯下之辱、推陈出新、寒溪夜涨、国士无双、登坛高对、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痛入骨髓、秋毫无犯、行反其道、传檄而定、暗渡陈仓、气吞山河、木罂偷渡、独当一面、拔旗易帜、千虑一失千虑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按甲休兵、沉沙决水、半渡而击、肝脑涂地、不可胜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推心置腹、人心难测、三足鼎立、勇略震主功盖天下、解衣推食虽死不反、乘人之车载人之患、衣人之衣怀人之忧、食人之食死人之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饭千金、以德报怨、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国破臣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多多益善、能屈能伸、伐功矜能、成败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群雄逐鹿捷足先登、兵仙神帅等等,影响了中华千载文化,流传千秋万代。#
主要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汉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清
李廷机,《鉴略‧秦记》,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汉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汉
荀悦,《前汉纪》,本名《汉纪》,东汉末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四》,北宋
班固,《汉书‧萧何曹参传》,汉
司马迁,《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汉
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汉
班固,《汉书‧高帝纪》,汉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汉
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汉
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汉
班固,《汉书‧韩信传》,汉
班固,《汉书‧外戚列传》,汉
班固,《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汉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