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5月25日讯】近日结束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专家考古证实,在汉代吃火锅很流行。还有专家考证发现,在战国时期吃火锅已经比较普遍了。
湖北省襄阳市博物馆5月23日展出一件“鸳鸯火锅”。专家介绍,这件展品为战国晚期文物,1991年出土于襄阳郑家山墓地,相当于现代的鸳鸯火锅。而吃火锅,在战国时期应该已经比较普遍。
这件展品高25.2厘米、口长28.8厘米、宽18.4厘米,平面呈长方形,带有一盖。子母口,环形附耳,直壁,平底,四兽面蹄足。盖面圆弧近平,正中置一铺首衔环纽,四边各有一环状纽。耳饰“S”状勾连卷云纹,铸有“五”字铭文。
据称,这件四足方铜鼎展品奇特之处在于器、盖内分隔,将容器隔断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容量。铜鼎在古代原是饪食器,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
陆媒25日报导称,在西汉时期,一种青铜染炉非常流行,以至于在许多地方都有出土。
这种染炉分为三个构造:主体为炭炉,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盘体,上面放置一具活动的杯。考古界确定它就是一种类似现代意义上的“小火锅”。
有专家撰文称,染炉是汉代前后贵族饮食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一种雅致的食器。由于汉代实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案,一人一炉,甚是惬意。
湖北省襄阳市博物馆5月23日展出一件“鸳鸯火锅”。专家介绍,这件展品为战国晚期文物,1991年出土于襄阳郑家山墓地,相当于现代的鸳鸯火锅。而吃火锅,在战国时期应该已经比较普遍。
这件展品高25.2厘米、口长28.8厘米、宽18.4厘米,平面呈长方形,带有一盖。子母口,环形附耳,直壁,平底,四兽面蹄足。盖面圆弧近平,正中置一铺首衔环纽,四边各有一环状纽。耳饰“S”状勾连卷云纹,铸有“五”字铭文。
据称,这件四足方铜鼎展品奇特之处在于器、盖内分隔,将容器隔断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容量。铜鼎在古代原是饪食器,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
陆媒25日报导称,在西汉时期,一种青铜染炉非常流行,以至于在许多地方都有出土。
这种染炉分为三个构造:主体为炭炉,下部是承接炭灰的盘体,上面放置一具活动的杯。考古界确定它就是一种类似现代意义上的“小火锅”。
有专家撰文称,染炉是汉代前后贵族饮食生活的一个侧面,是一种雅致的食器。由于汉代实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案,一人一炉,甚是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