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6月09日讯】香港人庆祝端午节非常隆重,在“东方威尼斯”渔村大澳,人们再次举行有着百馀年历史的“游涌”龙舟赛,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助战围观,感受过节气氛。
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在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香港迷人渔村——大澳,还保留一项有过百年历史的独有龙舟活动——游涌。虽然大澳路程遥远,从市区前往需1至2个小时,但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吸引了大批港人、大陆以及海外游客前往观龙舟、热闹过端午。
每逢端午,大澳三个传统龙舟会,包括扒艇行、合心堂、 鲜鱼行,会分别在五月初四和初五(端午节正日),进行“采青”、“接神”、“游涌”和“送神”活动。
今年的安排和以往相若,先由合心堂和鲜鱼行,在端午节前一天前往大澳杨侯庙、天后庙、关帝庙和洪圣庙请出小神像,接返各行会供奉拜祭。然后,由历史最悠久的“扒艇行”带领,在端午节早上7点45分到杨侯庙采青(即采集青草,然后将草放进龙口),然后9点前往四个庙接神,10点45分正式由三个龙舟会,拖着载有菩萨小神像的神艇,巡游水道。沿途撒溪钱,寓意洁净水道,岸边和棚屋的人朝龙舟祭祀,祈求风调雨顺。接着3艘龙舟会为神明表演竞赛,最后将神像送回庙中,仪式才算完结。
端午节,香港各区包括大澳、赤柱、大埔、西贡和香港仔等均有龙舟竞赛。图为香港仔海滨公园举行的“2016香港仔龙舟竞渡大赛”活动。(宋祥龙/新唐人)
上船要脱鞋 禁女性划龙舟
现年八十岁的扒艇行成员王理辉,是龙舟会年纪最大的成员之一,从十几岁就开始划龙舟。他说,游涌是当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逢端午,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都要回来,参加划龙舟。以前的游涌比现在还要热闹的多,而且水道更为宽阔。不过,传统习俗至今未变,比如女性不能上船,上“龙船”要脱鞋等等,以示对神灵的尊重。“以前大澳有瘟疫,游涌后就平息下去,所以大家每年都游涌,希望神灵保佑大澳,国泰平安。”
端午节,香港各区包括大澳、赤柱、大埔、西贡和香港仔等均有龙舟竞赛。图为香港仔海滨公园举行的“2016香港仔龙舟竞渡大赛”活动。(宋祥龙/新唐人)
海外历史学者组团 考察大澳传统
大澳的龙舟游涌已有过百年历史,2011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近年来多了不少海外,以及大陆游客,专程来大澳体验传统习俗,将大澳挤得水泄不通,分外热闹。
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馆长皱兴华,率来港交流的40、50名海外历史学者们,前来大澳实地考察本土文化。他指,学者们反映非常好,很有兴趣,“因为这是香港很地道、本地的一个民间传统。”
大澳渔业衰落,渔民的传统也面临难以承继,皱兴华指,保留传统的困难在于要让当地民众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其实是他们文化的根所在。自从2011年申遗成功后,当地居民意识到游涌如此重要,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很古老的传统,所以近几年,多了很多年轻人回来帮忙参加活动,“有些人去划龙舟,有很多去做其馀的布置,还有很多仪式,都有大量人手来参加,这是一个很健康的发展。”
另外,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麦海华和太太,随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首次来大澳体验端午龙舟游涌习俗,以及参观棚屋特色。他说:“很有意思,其他地方都有龙舟比赛,但这里是特别保留当地的传统。”
水上人家出生的张先生,带同四岁的女儿来观龙舟。他指,龙舟赛事现在较倾向竞技性,变成体育赛事,但其实传统的龙舟,是一家大小玩龙舟、洗龙舟水,富亲情味。现今只有大澳、香港仔,保留传统的龙舟活动,所以希望带孩子来认识传统文化。
端午节,香港各区包括大澳、赤柱、大埔、西贡和香港仔等均有龙舟竞赛。图为香港仔海滨公园举行的“2016香港仔龙舟竞渡大赛”活动。(宋祥龙/新唐人)
大陆游客:盼大陆重视传统
还有多位大陆毕业留港工作的河南大学生,首次来大澳过端午,表现雀跃。从事金融业的任小姐说,国内不少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等很少了,但在香港很多地方还保存,感觉非常地好。
港大毕业的张先生兴奋地说,在大澳找到香妃饼,类似山东煎饼,蛮好吃。因为河南人喜欢吃面食,在香港很难找到适合的口味,没想到在大澳找到家乡味道了。
来自深圳的韩先生和太太以及岳母,专程来香港大澳体验民俗。韩先生说,传统习俗在港、台一带保持较好,很值得国人反思。
“希望将大陆好的东西捡回来。”他认为,中国人应该保留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端午节不光是吃东西,还能记得一些历史事实呀,将传统文化的沿袭,一代代传下去。”另外,中国人比较重视家,过传统节日也给大家多一个机会,“和家人在一起。”
端午节,香港各区包括大澳、赤柱、大埔、西贡和香港仔等均有龙舟竞赛。图为香港仔海滨公园举行的“2016香港仔龙舟竞渡大赛”活动。(宋祥龙/新唐人)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任浩
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在有着东方威尼斯之称的香港迷人渔村——大澳,还保留一项有过百年历史的独有龙舟活动——游涌。虽然大澳路程遥远,从市区前往需1至2个小时,但其独特的人文风情,吸引了大批港人、大陆以及海外游客前往观龙舟、热闹过端午。
每逢端午,大澳三个传统龙舟会,包括扒艇行、合心堂、 鲜鱼行,会分别在五月初四和初五(端午节正日),进行“采青”、“接神”、“游涌”和“送神”活动。
今年的安排和以往相若,先由合心堂和鲜鱼行,在端午节前一天前往大澳杨侯庙、天后庙、关帝庙和洪圣庙请出小神像,接返各行会供奉拜祭。然后,由历史最悠久的“扒艇行”带领,在端午节早上7点45分到杨侯庙采青(即采集青草,然后将草放进龙口),然后9点前往四个庙接神,10点45分正式由三个龙舟会,拖着载有菩萨小神像的神艇,巡游水道。沿途撒溪钱,寓意洁净水道,岸边和棚屋的人朝龙舟祭祀,祈求风调雨顺。接着3艘龙舟会为神明表演竞赛,最后将神像送回庙中,仪式才算完结。
端午节,香港各区包括大澳、赤柱、大埔、西贡和香港仔等均有龙舟竞赛。图为香港仔海滨公园举行的“2016香港仔龙舟竞渡大赛”活动。(宋祥龙/新唐人)
上船要脱鞋 禁女性划龙舟
现年八十岁的扒艇行成员王理辉,是龙舟会年纪最大的成员之一,从十几岁就开始划龙舟。他说,游涌是当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逢端午,在外工作的年轻人都要回来,参加划龙舟。以前的游涌比现在还要热闹的多,而且水道更为宽阔。不过,传统习俗至今未变,比如女性不能上船,上“龙船”要脱鞋等等,以示对神灵的尊重。“以前大澳有瘟疫,游涌后就平息下去,所以大家每年都游涌,希望神灵保佑大澳,国泰平安。”
端午节,香港各区包括大澳、赤柱、大埔、西贡和香港仔等均有龙舟竞赛。图为香港仔海滨公园举行的“2016香港仔龙舟竞渡大赛”活动。(宋祥龙/新唐人)
海外历史学者组团 考察大澳传统
大澳的龙舟游涌已有过百年历史,2011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近年来多了不少海外,以及大陆游客,专程来大澳体验传统习俗,将大澳挤得水泄不通,分外热闹。
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馆长皱兴华,率来港交流的40、50名海外历史学者们,前来大澳实地考察本土文化。他指,学者们反映非常好,很有兴趣,“因为这是香港很地道、本地的一个民间传统。”
大澳渔业衰落,渔民的传统也面临难以承继,皱兴华指,保留传统的困难在于要让当地民众认识到这些传统文化,其实是他们文化的根所在。自从2011年申遗成功后,当地居民意识到游涌如此重要,也是中国人的一个很古老的传统,所以近几年,多了很多年轻人回来帮忙参加活动,“有些人去划龙舟,有很多去做其馀的布置,还有很多仪式,都有大量人手来参加,这是一个很健康的发展。”
另外,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麦海华和太太,随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首次来大澳体验端午龙舟游涌习俗,以及参观棚屋特色。他说:“很有意思,其他地方都有龙舟比赛,但这里是特别保留当地的传统。”
水上人家出生的张先生,带同四岁的女儿来观龙舟。他指,龙舟赛事现在较倾向竞技性,变成体育赛事,但其实传统的龙舟,是一家大小玩龙舟、洗龙舟水,富亲情味。现今只有大澳、香港仔,保留传统的龙舟活动,所以希望带孩子来认识传统文化。
端午节,香港各区包括大澳、赤柱、大埔、西贡和香港仔等均有龙舟竞赛。图为香港仔海滨公园举行的“2016香港仔龙舟竞渡大赛”活动。(宋祥龙/新唐人)
大陆游客:盼大陆重视传统
还有多位大陆毕业留港工作的河南大学生,首次来大澳过端午,表现雀跃。从事金融业的任小姐说,国内不少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等很少了,但在香港很多地方还保存,感觉非常地好。
港大毕业的张先生兴奋地说,在大澳找到香妃饼,类似山东煎饼,蛮好吃。因为河南人喜欢吃面食,在香港很难找到适合的口味,没想到在大澳找到家乡味道了。
来自深圳的韩先生和太太以及岳母,专程来香港大澳体验民俗。韩先生说,传统习俗在港、台一带保持较好,很值得国人反思。
“希望将大陆好的东西捡回来。”他认为,中国人应该保留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端午节不光是吃东西,还能记得一些历史事实呀,将传统文化的沿袭,一代代传下去。”另外,中国人比较重视家,过传统节日也给大家多一个机会,“和家人在一起。”
端午节,香港各区包括大澳、赤柱、大埔、西贡和香港仔等均有龙舟竞赛。图为香港仔海滨公园举行的“2016香港仔龙舟竞渡大赛”活动。(宋祥龙/新唐人)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