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内涝为何成了中国许多城市的“顽症”

2016年07月06日暴雨洪灾
2011年,武汉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市区积水严重,引起广泛关注。自那以后,内涝似乎已经成为了这座古城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春天来武汉看樱花、夏天来武汉看大海”成为了网路流行语。

武汉市民清楚的记得,就在三年前,武汉水务局通过了《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投资129.85亿元,改造、完善市内排水系统,拍着胸脯保证三年后武汉将告别“看海”。当时的媒体宣称,“三年攻坚计划完成后,将能抵御200毫米/24小时、50毫米/1小时的特大暴雨。这样的雨量在武汉历史上平均10年才会出现一次”,“一天下15个东湖也不怕”。

结果如何呢?几天前的一场暴雨过后,武汉又变成了“海”,城区出现多处严重渍水,45处路段车辆无法通行,体育场变成了游泳池。强降雨造成交通受阻,机场已启动临时交通管制措施,禁止所有社会车辆通行。面对今年的超强厄尔尼诺,武汉市有关部门2013年宣称的“武汉投上百亿改造排水,3年后不怕大暴雨”,显得苍白无力又充满讽刺。

其实,包括武汉在内,中国新扩建城市排水能力饱受诟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许多城市近年来都普遍深受“逢雨必涝”的困扰。别看平日里一个个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有的甚至比欧美的大都市还光鲜,可只要暴雨一来,很快就会变的汪洋一片,甚是狼狈。线民们吐槽说:下个冰雹都看海,中国城市的下水道一点都不给力!

据大陆媒体报导,造成许多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城市化速度过快,改变了当地原有的水循环系统,而在城市建设中,又缺乏统一、长远的规划,“换一届政府,换一个规划”,结果就是城市建设随意性太强,在排水系统这一需要统一规划的工程上,新旧规划之间缺乏衔接,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之间缺乏衔接,能发挥的效用必定有限。

二、中国城市排水系统按照“X年一遇”的标准进行设计,而依照的都是历史资料,近年气候反常,降水加剧,大大超出设计标准。而“X年一遇”这样的标准又太过含糊,对于城市排涝缺乏明确的指导意义,比如多大程度降水,多少时间排干。

三、城市规划建设中,所有楼顶地面都是硬化设计,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面径流绝大部分进入排水系统,在来势猛烈的降水中,排水系统肯定不堪负荷。

100多年前,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曾把下水道称作“城市的良心”。与民主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决策者们看重的是城市的面子,而不是“城市的良心”。因为面子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政绩和仕途,他们当然愿意在这上面花心思,也舍得投入了。所以就市政建设的光鲜程度而言,今天中国的许多城市可以说已经不输欧美了。至于地下排水系统什么的,不下雨的时候谁看的见?搞的好搞的差跟政绩和仕途又有多大关系?所以没几个城市的决策者会在意这些。我觉得这是内涝成为中国许多城市一大“顽症”的深层次体制原因。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飘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国家。”

别的不说,仅就排水系统这点而言,中国距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先进国家显然还差了好大一截呢。

作者提供,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