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秋天第三个节气--白露

2016年09月07日民风民俗
【新唐人2016年09月07日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的名句点出了“白露”节气景象,一交白露节气中秋明月夜也就近了,鸿雁开始越冬迁徙。“白露”一到“夜凉如水”,此时节也是一年中日夜温差最大的时候,节气天候变化予人深刻的感受。

“白露”是表示天候气温变化的节气,是秋天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一到也就是典型的秋天季候降临了,每年当在阳历9月8日前后一日到下个节气“秋分”前的这段期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白露”云:“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中国大陆季候一转,冬季季风降临,冷空气南下,带来云淡天朗、秋高气爽的天候。

秋天,飒飒金风送爽!中国文化中以“金”秋形容秋天,因为从中国文化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属性来看,秋天属金,五行颜色为白,同时秋天也是收获的时节,遍地稻谷黄熟有如黄金。白露夜里气温下降后,白日里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受寒结成露水称白露。金风飒爽的时节,鸟类感应季风变化,候鸟也开始迁移过冬,留鸟开始准备冬粮。

白露的物候


《礼记.月令篇》记载白露节气物候为:“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是白露时节的三个物候。鸿、雁自北南飞;燕鸟由南北返;众鸟开始备藏过冬食物,羞就是珍羞、美食。

这时节,鸿雁南飞寒气近,王勃的〈藤王阁序〉也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形容。秋来枣子红了,点点红影树上闹,空气中流动着宁人的桂花香。

白露俗谚


从几个民间流传的和白露有关的、趣味带诗情的俗谚可以看出人们对物候变化的观察及随缘保任的智慧:

*“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处暑节气里天天用一盆水冲凉,冲凉十八日,白露节气一到,就要保暖了。

*“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顶带霜来”:点出黄历八月十五的时空,也是白露过后的时节鸿雁南飞的现象,天气变冷凉,好像群雁把北方的霜寒一路带向南方。

*“白露白迷迷,秋分秀稻齐”:白露前后露水多的话,会带给晚稻好收成。

*“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白露前下的雨带给农作物宝贵的水分,中国大陆华西地方白露后则常现阴雨绵绵天气,人称秋绵雨,天无三日晴使人愁苦。因为秋绵雨带来低温不利于晚稻、玉米、红薯、棉花的收获,也不利于小麦播种、和作物移植,也会使已经成熟的作物发芽、霉烂。

白露食俗


现代人普遍有冬至进补的概念,其实古人进补的作法是周备、渐进的,是从秋天转凉的白露节气开始就“补露”了。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也是“润燥”补身的最佳时刻。

不同地域“补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老南京人喝“白露茶”:中国上古就知道茶为养生圣品,老南京人非常重视节气茶饮,喜爱喝“白露茶”,在白露节气采摘的清茶耐冲泡、不苦涩,有着独特的甘醇清香味。

福州白露吃龙眼:白露必吃龙眼是福州地方的传统,当地人传说,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如吃鸡一样补身。

温州采“十样白”补身:浙江温州等地在白露这一天采集三样或十样不等的白色农作物,如白毛苦菜、白木槿等等,加上乌骨白毛鸡或鸭子煨炖成进补珍品。

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在“白露”这一天用糯米、高粱等等五谷杂粮酿造白露米酒,略带甜味的白露米酒也是用来补身的。

此外,民间农家有传,白露吃蕃薯(地瓜)的话,可以使年间吃蕃薯不发胃涨。

从养生角度讲,白露过后,燥气渐盛,燥易伤肺,此时宜多吃一点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龙眼、百合、甘蔗、芋头、沙葛、萝卜、银耳、蜜枣等。此外,白露时节也适合喝粥,做粥的大米、糯米等主料可以健脾胃、补中气、防秋燥,像莲子百合煲、银耳枸杞莲子大枣汤、薏苡仁菱角粥等,都很适宜。

白露民俗——禹王祭


大禹是中国上古的治水英雄,中国大陆太湖畔的渔民尊称他为“水陆菩萨”,每年都举行四次祭祀,分别在正月初八、清明节、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举行祭拜禹王的香会。在春、秋两季祭禹王特别隆重,秋季就是在“白露”举行。

中国最古的诗集——《诗经》中,有首承载千古相思的爱情诗〈蒹葭〉就是以“白露”兴叹,诗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历代以白露入诗者不下百篇,可见“白露”带来的天气物候的变化,数千年来在中国文化中深印人心。

金秋送爽,天地凉暑一转,鸟类识先兆,准备越冬、冬藏,祈能好好度过严冬,迎接下一个春天来临。万物之灵的人类,身处“白露”节气,更不能或忘识先机、豫而不废,以安然度危的道理。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