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人大毕业生网文走红 谋生困境引共鸣

2016年11月04日时政
【新唐人2016年11月03日讯】日前,中国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在网路发布《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的文章,以诙谐的笔调,叙述自己考上大学时的意气风发,以及毕业后找工作的困境,引起许多网民的共鸣。

这篇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的网文,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毕业生,于10月15号,以诙谐笔调所写的“自传”,叙述自己考上大学时,家乡父老乡亲的夸赞,自己对未来的期许,认为必有大作为的意气风发,以及读书时的愤世嫉俗,而毕业后却面临找工作的狼狈困境,及囊中羞涩的无奈。

文章一出,立刻引发许多网民,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们的共鸣。不少网民谈及自己从名校大学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突然落到“人间”,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以及谋生与梦想之间巨大的差距,让充满了幻想的骄子们,感受难以承受的失落、徬徨。

分析认为,中国大学毕业生之所以遭遇就业困境,是中国的教育失败等多方面所致。

大陆自由撰稿人朱欣欣:“中国的教育,它是被政治权力所垄断,成为政治的工具了,那么教育不独立,教学的管理、教学安排内容等等,教师没有自主权,那他们讲了这一套都是假大空的,学生满怀希望进入大学,没有学到多少真实学问,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就是停留在一种理想的状态”

大陆自由撰稿人朱欣欣说,再加上官方的信息封锁,大学生们对社会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满怀梦幻的、虚幻的理想走向社会后肯定是要碰壁的。

朱欣欣:“这个社会,无论共产党宣传怎么涂抹装饰这个现实,那么残酷的现实是无法被掩盖的,毕竟他进入社会要接触到一个残酷的真实现实,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那么这个大学生沮丧、失望心态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山东烟台大学前教师张忠顺说,大陆教育费用十分昂贵,尤其是名校,普通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4年下来至少十万元以上,但一毕业便遭遇就业困境,学生及家长都难以承受。

山东烟台大学前教师张忠顺:“现在特别是农村和城市普通家庭的这些学生,现在孩子都普遍比较少,家庭都花费了非常大的成本,然后供他们读完了大学,我都感觉就是百分之八、九十的就业非常不理想,比较好的几个学生有可能是考研的、出国的。”

朱欣欣表示,还有一点是中国阶层固化,理想的岗位基本被官二代、富二代所垄断,人才的流动,上下流动的阶梯,全被堵塞了。

朱欣欣:“中国没有充分的市场化,市场也不是有严格法制规范的,所以说在就业的时候,存在着大量所谓‘拼爹’现象,凭关系而不是凭真本事,所以说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也面临着不公平的竞争,这是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经济新闻》2月份报导称,今年预计中国有77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加上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和非应届生,共计将有约1,000万人展开新一轮的就业竞争。

虽然中共教育部一再粉饰大学生的就业率,称目前就业率达百分之五十,但仍还有一半以上的人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

张忠顺:“在非常有限的这种就业岗位中,家庭条件好的和家庭条件不好的,他的就业的前景好坏是差别非常大的。你父辈原来在这个社会上的地位比较高,他的后代在这个社会上的地位也会比较高,从中央到地方,有的县城甚至都变成家属化了。”

事实上,有关中共“官二代”、“富二代”违规任职、吃空饷等丑闻频见报端。有评论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仰赖特权,而非按照劳动回报、教育水平,来界定一切的畸形社会,高薪资常常是官二代或富二代的专利。

采访编辑/李韵 后制/周天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