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会结束后第四天。10月31日,王岐山罕见参加政治局常委俞正声主持的政协常委会,会议议题是“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11月30日,中共党媒《求是》杂志刊登了王岐山在政协常委会议上的讲话,全文近六千字。王岐山在讲话一开始即透露是中央安排他参加这次会议。
王岐山在讲话中力挺“习核心”,称六中全会确立核心领导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王岐山重点谈论中共内部存在的各种危机。
王岐山表示,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高度浓缩,最根本的挑战来自中共党内。中共面临八大严峻考验与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王岐山列举中共党员的信仰危机:巡视发现有的中央部委司局级干部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都答不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年份;还有的党员说,如果补交党费就要退党;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大师”。
王岐山引述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关于中共官员的“七个有之”的表述: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有之。
王岐山披露,中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几乎都存在对抗审查的问题,有的还与不正当利益关系人订立攻守同盟,销毁有关证物证据,转移赃款赃物。更为严重的是,甚至还有人为实现政治野心妄图攫取党和国家权力,搞分裂党的图谋活动。
王岐山的讲话公开中共面临的信仰危机、内部统治危机乃至分裂、政变危机。
值得关注的是,王岐山针对这些危机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之后,在讲话的最后,突然转到中华文明与文化自信话题。
王岐山说,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讲到“四个自信”,特别是第一次提出并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古往今来,外来文化传入中华大地都会被中国化。
王岐山还表示,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
王岐山主掌中纪委以来,中纪委官网近年发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系列文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王岐山在政协讲话的全文推迟一个月全文发表,时间点恰恰选在习近平参加文联与作协全国代表大会发表万字讲话之后。
11月30日,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约3300人参加会议。习近平携所有政治局常委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当天官媒即发表习近平发言全文,约9,500字。
习近平发言中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强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习近平通篇发言对中华传统文化推崇备至,强调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中共意识形态切割意味明显。
习近平进一步释放政治大变局信号。习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习发言中论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时,引用了毛泽东在1940年的相关言论,以及邓小平1979年10月在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相关表述;但通篇未提及江泽民及其“三个代表”。
习向外界明确释放否定“江核心”信号,显示江泽民已大势已去。
六中全会习近平确立“核心”地位后,王岐山讲话全文发表时间选在习讲话之后,显然是习阵营部署已久,有意为之。二人讲话内容相呼应,释放多重信号;习近平的政治大变局路线图已然浮现。
首先,王岐山公开中共内部面临的统治危机乃至分裂、政变危机,与习近平否定“江核心”相呼应,释放反腐“打虎”升级信号,为公开抓捕江泽民、曾庆红等终极“大老虎”进行舆论铺垫。
其次,王岐山谈论中共党员的信仰危机;习近平发言大谈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共意识形态切割,释放“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信号。习、王二人联手向外界释放抛弃中共的信号。
第三,习、王二人均公开推崇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文脉同国脉相连”、“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习王向外界表明,抛弃中共后,将走继承传统、复兴中华的道路。
近年来,习阵营不断释放政经大变局信号。六中全会习确立“核心”地位,成为推动大变局的一个关键因素。习释放的变局信号越来越强烈,动作路线图越来越清晰。中国巨变为期不远。
(大纪元2016年12月1日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
王岐山在讲话中力挺“习核心”,称六中全会确立核心领导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除此之外,王岐山重点谈论中共内部存在的各种危机。
王岐山表示,中国面临的风险挑战高度浓缩,最根本的挑战来自中共党内。中共面临八大严峻考验与危险: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王岐山列举中共党员的信仰危机:巡视发现有的中央部委司局级干部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都答不全,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入党年份;还有的党员说,如果补交党费就要退党;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大师”。
王岐山引述习近平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关于中共官员的“七个有之”的表述:为了自己的所谓仕途,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有之。
王岐山披露,中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几乎都存在对抗审查的问题,有的还与不正当利益关系人订立攻守同盟,销毁有关证物证据,转移赃款赃物。更为严重的是,甚至还有人为实现政治野心妄图攫取党和国家权力,搞分裂党的图谋活动。
王岐山的讲话公开中共面临的信仰危机、内部统治危机乃至分裂、政变危机。
值得关注的是,王岐山针对这些危机强调“全面从严治党”之后,在讲话的最后,突然转到中华文明与文化自信话题。
王岐山说,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讲到“四个自信”,特别是第一次提出并重点阐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古往今来,外来文化传入中华大地都会被中国化。
王岐山还表示,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
王岐山主掌中纪委以来,中纪委官网近年发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系列文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王岐山在政协讲话的全文推迟一个月全文发表,时间点恰恰选在习近平参加文联与作协全国代表大会发表万字讲话之后。
11月30日,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约3300人参加会议。习近平携所有政治局常委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当天官媒即发表习近平发言全文,约9,500字。
习近平发言中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强调,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习近平通篇发言对中华传统文化推崇备至,强调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中共意识形态切割意味明显。
习近平进一步释放政治大变局信号。习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习发言中论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时,引用了毛泽东在1940年的相关言论,以及邓小平1979年10月在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相关表述;但通篇未提及江泽民及其“三个代表”。
习向外界明确释放否定“江核心”信号,显示江泽民已大势已去。
六中全会习近平确立“核心”地位后,王岐山讲话全文发表时间选在习讲话之后,显然是习阵营部署已久,有意为之。二人讲话内容相呼应,释放多重信号;习近平的政治大变局路线图已然浮现。
首先,王岐山公开中共内部面临的统治危机乃至分裂、政变危机,与习近平否定“江核心”相呼应,释放反腐“打虎”升级信号,为公开抓捕江泽民、曾庆红等终极“大老虎”进行舆论铺垫。
其次,王岐山谈论中共党员的信仰危机;习近平发言大谈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共意识形态切割,释放“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信号。习、王二人联手向外界释放抛弃中共的信号。
第三,习、王二人均公开推崇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文脉同国脉相连”、“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习王向外界表明,抛弃中共后,将走继承传统、复兴中华的道路。
近年来,习阵营不断释放政经大变局信号。六中全会习确立“核心”地位,成为推动大变局的一个关键因素。习释放的变局信号越来越强烈,动作路线图越来越清晰。中国巨变为期不远。
(大纪元2016年12月1日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