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川校园命案逾周 曝维稳新手法?

2017年04月10日大陆天灾人祸
【新唐人2017年04月09日讯】四川泸州太伏中学学生赵鑫死亡事件,发生至今已经超过一星期。当地政府对事件真相的遮掩、对民众的打压、对舆论的封锁等,引发民愤,曾促使万人上街抗议。期间,中共党媒也曾发文质问当地政府,随着7号官方结论出炉,外界质疑,党媒此举或许是中共维稳的新手法。

4月1号清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太伏中学14岁学生赵鑫,被发现死在宿舍楼前,身上有多处明显伤痕。家属怀疑孩子是被索要保护费、遭遇校园凌霸而死,案涉当地官二代,但事发仅一天,尸检报告还未出炉,当地警方就匆忙宣布排除他杀可能,称死者是跳楼自杀。

当地官方的做法,让民众非常愤慨,上万人上街抗议。当局也紧急调动大批军警进行镇压,大肆抓人。

4月5号晚间,中共党媒《新华社》刊登报导,《拿出澄清“谣言”的事实需要多久——三问四川泸县校园死亡事件》。报导发出三问:孩子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究竟有没有霸凌现象?以及当地到底在紧张什么?

该报导立即被各大媒体转发,一度成为网络热点。另一党媒《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称:一些地方政府面对突发问题时,习惯于管制、封堵。

但同样是《人民日报》,7号正式转发四川泸州市政府关于事件的通报,对事件作出结论,再次强调死者并非他杀,没有人向死者索要保护费等。

对此,中国问题研究人士张健表示,在中国大陆出现类似事件时,基本都是犯罪者成了中共的保护对象,而被施暴者或声援的民众反而变成维稳对象。

中国问题研究人士张健:“但这次非常罕见的是,似乎《新华社》和其它的喉舌媒体都是统一口径,好像是在替底层的民众发声。但是我们看到,像《新华社》这样的一个机构,它能真正为底层人民发声(的话),不会得到这样一个、最终又是自杀的结果。”

张健谈到,对于泸州学生死亡事件,其实大家早已有公论,不论是专家、学者、法律界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普遍认为赵鑫是被杀的。

张健:“在这个时候,中宣部玩了一个手法,可能比过去更加的卑劣。他们现在可能知道,民怨沸腾的时候,他们也戴上了一个伪善的面具,用自己好像非常关心底层民众疾苦这样的方式,来加入声讨泸州当地政府。”

网上流传一篇署名宋志标的文章,称泸州当局对事件的处理是一次“标准化的维稳作业”。泸县使用了标准维稳的所有手段,但没能止住舆论。于是,更高层便接手,提升维稳层级,于是便有了《新华社》的那篇文章。

《新华社》在报导中提及,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受到种种干扰,无法采访到死者母亲,记者本人也被电话骚扰到无法忍受的地步。

但张健认为,《新华社》的说法不一定属实,因为在中国,《新华社》的记者几乎没人敢惹,泸县地方政府可能没有胆量这样做。张健说,中宣部编造这些恰恰是为了忽悠老百姓,给老百姓一个出气孔,对民怨进行“泄洪”。最后让百姓给《新华社》点赞,给中共点赞,把舆论误导成:体制是“好”的,干坏事的只是下面的官员。

张健:“这样的一个玩法可能会在今后局部小地方的维权事件当中采用。因为这一次之后,它就会感觉屡试不爽,获得了很多的‘赞扬’。”

奇怪的是,记者查询发现,目前《新华社》的这篇文章在大陆网络上已被删除,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而官方对泸州事件的结论性通报,也显然并不能让汹涌的民情平息。7号,也就是赵鑫死亡的头七当天,上千民众再一次聚集到太伏中学门前,向泸州当局讨要公道。

采访/易如、熊斌 编辑/李谦 后制/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