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0日热点互动直播

【热点互动】一考定终身 高考究竟有何缺失?

【新唐人2017年06月10日讯】【热点互动】(1620)一考定终生 高考是否要改革?

中国大陆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共有九百多万考生参加了本次考试。对大多数学生和他的家庭来说,视其为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因此有人说一考定终生。我们也看到在这次高考中,有很多家长全程陪考。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不公平的,评判标准单一,是扼杀人才。那么到底现行的教育体制有什么缺失?这样的高考能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主持人:观众朋友好!欢迎收看《热点互动》热线直播节目。

中国大陆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今年有九百多万的学生参加了这次考试,对大多数的学生和他的家庭来说,都把高考当作是改变命运的一个机会,因此有人就说是一考定终生,我们也看到在这次考试当中,有很多的学生家长都是全程的陪考;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不公平的,评判的标准单一,是扼杀人才。

到底现行的教育体制有什么样的缺失?这样的高考能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就这些相关话题,我们今天邀请到两位嘉宾,一位是现场的纽约城市大学教授陈志飞先生,另外一位是通过电话和我们连线的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元华先生,二位好!

陈志飞、李元华:您好!

主持人:李教授,第一个问题我想请问您,今年大陆有九百多万的学生来参加这样的考试,但是我们看到每年考试都有同样的情况出现,就是有很多的学生家长去陪考等等,甚至今年传出78岁的一个老人送学子进入考场,像这样的事,今年这样的高考情况您还有了解多少?

李元华:今年其实跟每年差不多,就刚才您提到那个78岁的老人,老奶奶的孙子要考试,她行动不便,家人就不愿意让她去,她自己就开了40分钟的电动的轮椅车到现场。同样的现场里面,记者也看到有一个父亲抱着一个1岁半的儿子一直在场外等,因为是1岁半小孩的姐姐在里面考试,也在等着,所以这种现象就比较多。还有像各地有很多妈妈穿上旗袍送子女进考场,说这样孩子可以旗开得胜等等等等,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在现阶段。

主持人:陈教授,刚才李教授介绍的这些情况,各地的学生家长都是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想怎么样帮助学生能考一个理想的成绩。那您觉得这整个的社会都围绕着高考来运转,您觉得这种现象正常吗?

陈志飞:这个情况放眼全球估计还是绝无仅有的,警察开道,我记得考试的时候还有救护车在旁边等候,而且阅卷的时候解放军在门口把守,就是不让你进去。这样一个举国的围绕高考转,在这段时间内吧,一个月,直到揭榜,这还是我觉得非常少见的,就从我已经在海外待得这么长时间来看。

所以我反思一下,我觉得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我觉得最根本的就是中国现在这个社会给年轻人提供的就业、生存的机会太少,他只能通过高考这个方式来解决。

另外一方面,就中国这个经济和体制完全是在党的一手遮天的情况下,你进入了高考就等于你就是成了国家的人,成了党的人,那么党或者这个体制将来就能够对你带来一些帮助,比如说你原来的话,像农民可以进城读书,最后吃商品粮;那现在的话你也可以成公务员,有些区别,或者说程度不一样,但是其实它的实质是一样的。

为什么在别的国家没有这样的盛况?最根本是在西方国家的经济体主要是私人的经济,大学的本质也不一样。我刚才讲了,大学的本质在中国主要是你要成为官家的一部分,这当然也取自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但现在共产党就是说把它变更了一下,跟民国时候出大家那时候还不一样,它完全就是用很多政治的要求来考核你是不是人才。

当然在治理方面它现在也很强调,但终究对小老百姓我们来说,上大学还是很重要的一个进入社会的途径,因为这样你才能很正常的取得党票,或者取得一些经历,然后这样才能进入正常的,比如官方的制度下的这些企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就咱们说的,大陆说的。因为这个占社会的主体,也是吸引社会精英的地方。

可是放眼西方来看,比如美国咱们最知道的常青藤大学8所学校全部都是私立的,不拿政府和国家一分钱,那么大学生到大学去主要是学真才实学,学本领。

主持人:他们是怎么样入学的呢?

陈志飞:表面上来看,我觉得从民国时代吧,中国就学西方的教育制度,甚至在清朝末年就开始开洋学,其实也是有类似高考这样的考试,我们一会儿会谈,它的比重是非常小的,不像中国一考定终生,我们那时候差一分上不了清华、北大,差一分高考及格线达不到,那你就复读吧。

他们那个就是说,考试它的比重压得很低,它作为一个基础教育的一个衡量标准,满分不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但是一点都不奇怪。另外一个,比如2,400分是美国SAT大学入学考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你考2,400分的人很多,相对于中国人,中国人哪能考满分?他能考满分,因为他把标准整个质量降下来了;同时你考了满分,你也不见得能进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三个名校。

主持人:为什么?

陈志飞:就我长年在美国大学教学的经历,我感觉SAT,比如说中国大学如果说作为80%、90%的衡量标准吧,一考定终生,那么它顶多占到1/3到1/2,甚至都不到。其实有人跟我说上名校,更重要的是高中的成绩,而且是你在高中学习,他考虑的非常平衡和全面。

尤其名校,他要求你在好的学区、好的高中,而他不看你的成绩,看你在年级的排名,这更科学吧,他看长期的规律,大学你熬夜可能就蹦上去了,他是这样长期来观察。而且除此之外,所有的成绩你看都压下来了,质量水平不要求很高,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所以考满分。

那别的还考察什么呢?考察你的品格,你家庭是不是单亲,你一个母亲带大的,给你好多分,为啥?你不容易啊!你在社区是不是做了很多的好事,你是不是有领导艺术啊,你有没有才艺啊,体育啊,所以美国学生他们都知道在海外,孩子很忙,要上各种班,不是像中国那种学奥数班,是学什么提琴、钢琴、滑冰、游泳,学这些。

主持人:就是说它发展人的个性。

陈志飞:它发展人的个性,看你的领导才能,这个跟它的取向是不一样的。那最终这个个人这样的话,在社会上他容易立足,因为他是私人经济,他不一定要用中国官家那个套子来套你,你是不是党信任你,合格或者怎么样怎么样,你是不是能进团委、入党票或怎么样,这么发展。

它是完全不同一条路,就这样的话,由于他的私人和个人这种创造性的本质,所以高考对他们来说,所谓的SAT,不是最重要的,可能就1/3到1/2弱这样一个程度。所以也没有这种盛况,什么警察开车,甚至吓得晕倒了,我们都见过。原来我们考试的时候还在7月份,更没有人性,7月7、8、9日三天,经常就有人中暑,你不考试还中暑的,最热的三天,连考三天,看你身体受得了吗?

主持人:好的,李教授,刚才陈教授谈到国外的一些入学的情况,我想请问您,中国大陆的这种现行的高考制度,与国外的这种相比较,您觉得中国大陆的这种高考它能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呢?对于选拔人才有没有帮助呢?

李元华:可能现在来讲,这种制度应该说是对选拔人才是不利的,怎么讲呢?因为它的考试比较单一,刚才陈教授讲海外的,我还可以补充一下澳大利亚的,其实就澳洲来讲,它也是一个排名的分数,比如说你高考考96分代表是什么呢?是你在100人里面排名4%,就是排名前四名,到第四名,你是这么一种排名的分数,而且它是最后一次考试只占一部分。

那么平时的成绩的排名,你在你学校的排名是可以的,而且考的科目很多。比如我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斯州的,所谓的高中毕业考试的时候有一百多科,有一百多个科目可以考,可以选择,就是你有很大的选择,同样考数学,同样考的是英文,你可以选择,根据你的成绩你来考试是哪一级,比如分四级,我是考最基础那级,还是考第四级?你都可以有好多选择。

那么作为大学来讲,它根据它的专业也要求你,比如我这个专业需要你哪些有必须的你来做,双方都是可以有选择的。这样的话对于考生来讲,他就不会限制到几个科目上,然后把所有的精力,从一出生开始就定在这儿。

你就想今年高考的时候,我看前二天就是高考的头一天,有个人看他自己女儿在写作业,他突然就紧张了,他说我紧张什么?因为第二天就要高考了,7日要高考了。他说我姑娘还有10年才考试,他现在就开始紧张了。就说在一个这么紧张的范围,大家把所有精力全耗在准备考试的时候,这时候人的一生很大青春的部分就要被耗尽在应付这个考试里面了。

这样的话,一个人在最宝贵成长的记忆,他把所有的精力全投入为准备一场考试的时候,那么你想这个人他发展起来,他肯定是一个畸形的,更不用说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比如说有好多考生一考到大学以后,当时我在中国大学任教也看出来,很多学生原来考试成绩是比较好的,因为有人管、有人督促,当你考上大学以后家长关注不到了,因为他从外地考到北京了,也没跟过来,这时候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很快学习成绩就下来了,甚至很多管科就毕不了业了。这实际是因为他为应付一场考试所做的,那么对人的发展来讲就缺失了很多。

主持人:好的。陈教授,刚才李教授提到中国大陆的这些学生,他通过了这一次的高考入了大学以后,他反倒失去学习的目的,就是说没有家长的督促等等。您在美国的纽约城市大学任教,您观察国外的大学跟国内的大学生他们的学习状况有什么不同吗?

陈志飞:其实是接着我刚才没说完的话题聊,它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我刚才说了,中国大学的学生进大学是为了进入这个体制,那么进入这个体制到大学之后,他很快就会发现,父母也会告诉他,学习成绩,尤其你是学文科的,就不是最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原来我在国内还认识一些朋友我也了解这个情况,最重要的是能进入学生会,进入各种的社团组织,最好能拿到党票。如果你在系里头这方面比较活跃的话,什么保研的名额都留给你,成绩也会给你有相应的照顾。所以它是对体制培养机器零件的一种关系。

那么国外的话,他是为了自己而学,所以国外的学生,一个像刚才李教授说的,他选课的范围非常广,他主要是要考虑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我是要做会计师,还是搞计算机IT,然后老师告诉他你要学这种专业的话,你要选什么课,他会有非常自动的自发性、主动性来去学这个,我觉得这完全是一个自己往前拉的区别。

在中国,你要往官家的制度,公务员,你要学会怎么样跟领导打交道,怎么样学生终出人头地。在美国这里主要是自己将来怎么发展,你的意愿是什么。当然中国学生中也有这种因素,可是最主流,我感觉,就我在中国大学我上了研究生,在美国也读了研究生,而且我还教了很多本科生什么的,我感觉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学生自主性不够。

而且最关键就是刚才李教授说的那些东西,他的学习目的没有美国这边学生学习目的那么明确,有的时候也是环境使然,因为你在不是很好的学校,或者家庭背景很差,因为最终关键到中国的话,你找工作是要拼爹的,是要看你的家庭背景的。你是在北京,北京户口,你就比外地的学生强很多,虽然你的学习成绩比他差很多,这是中国的一个现实。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说中国大陆的情况主要是拼爹,并不是说高考就能决定他的未来。

陈志飞:就是说中国的高考,它在选择进入高考的时候,它就是一个跟美国完全相反的,他进入学校的时候,它一个用“考试定终生”,那你说对考试、对学术、学习能力应该是最看重的吧!可是他进了大学以后,毕业的时候又跟这个完全脱钩了,除非你是学理工IT那些,你真的有什么发明创造,那种还是很难的,因为大学毕竟是基础教育,研究生以后才能有很多的成果。

那么造成到大学结业的时候,他又是完全在社会上的残酷竞争,用森林法则进行筛选的过程,跟之前的完全公平透明的考试制度又完全不一样。美国恰恰相反,美国是大学进来的时候不是那么难,主要是看你的素质、品格,进来以后非常的严格、很难,你要发动你自己的主动性。

因为为什么呢?结业找工作的时候是看你真才实学的,你如果又没有拼爹,除非你是国会议员,就那种都很难,就比如说克林顿他女儿怎么都有人诟病,人家也是斯坦福名校毕业的,就这样社会都看得很严,一般来说是占不了多少便宜。有,我也不否认。但是从整体来看,咱们看大体,整体还是看个人的素质,因为它的面试各方面,对你的要求很严。

那么学生在学校期间,他就会很早的打听社会、接触社会,最关键是他自己要塑造自己。他要进入一个完全公平竞争的私人经济的体制之中,跟中国社会通过一个“一考定终生”进入大学,可是要把自己钻到一个已经既定的一个非常呆板的体制当中,是完全相反的,而且中国那个体质后来跟考试成绩没有多大的关系。

可是在美国这个东西,考试,最后你个人的素质、你的学识决定了你去哪里。像我们知道美国的很多名人,尤其是商界的,并不是来自名校的,他其实各种创业都是来自很基层的学校。所以这个东西就是说美国体现了个人价值,中国体现了你对这个制度的适应能力,这个我觉得是最根本的区别。

主持人:好的。我们现在线上有一位加州的丁先生,丁先生您好!

加州丁先生:大家好!关于这个事情,一考定终生,在美国、英国、法国,甚至中华民国台湾,高考制度是相当完善的,不需要大量的改革;大陆的制度相当差,相当落后,需要大量的改革。但是再改有什么用呢?就像以前陈破空教授说的,这个政府各方面都是造假的,带头造假、学生搞作弊,如果造假的话再改革也改不好,所以这是没什么希望,他的学生到美国来、到台湾去考,还比较有前途。

主持人:我们现在还有一位中国大陆河北的张先生,张先生您好!

河北张先生:您好!我是第一次打到新唐人电台,非常激动,以个人的观点评论一下。中国的高考制度是随着中共独裁体制而产生的,它是小范围的改革,但是它最终脱离不了中共禁锢,专制体制,必须在中共解体以后,考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主持人:好的,理解您的意思。这个问题我想请教李教授。李教授,刚才中国大陆河北的张先生这个问题您得做一下回应;同时还有一个问题,通过中国大陆这种一考定终身这样的一种考试,有人说这样的学生教出来,老师教出来以后,都像一块砖一样,都像一个模子出来的一样,您觉得是不是这样?

李元华:我先答覆刚才河北的那位先生,我觉得他说得很好,说中了今天中国的高考问题的核心。其实高考恢复从77年到现在已经40年了,这40年当中中共自己也在说改革,从教育改革,然后最后看到说要考试改革,最后说高考要改革,一直在喊改,从早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等那种讨论,教育界的讨论,大家花了很多精力,但是最后呢,改到现在依然不变。

为什么呢?是因为中共体制下统治人,它实际上是什么呢?是一种愚民,它是让你服从这个体制的,所以在它统治下也破坏了中国这种传统的道德,那么使得人的道德在下滑,那在这个下滑的过程当中呢,那么考试者和被考试者成了一种敌对的关系,它不是为国家在选拔人才,也不是说为促进一个人的个体发展去考虑,而是简单的去说我怎么去出题让你考不上,那边说你怎么出题我一定要破解你,我要考上,两个人在互相争斗,把党文化那种核心斗争哲学运用在考试和应付考试上,所以大家很多精力花在这个上面。

然后跟那个知识学习,包括对于个人发展、社会整体,要适应这个社会成为社会一个有用的人,这种教育最根本的当时人类的这种追求越偏离越远了。所以改革如果说社会制度不改革,实际上问题也是多的。

还有一个你说像流水线生产一样,确实是这样,我也看到有个新闻,就是说安徽大别山深处有一个学校,那个毛坦镇有一个毛坦厂中学,就是一个加工厂,高考的一个加工厂,它就是一种野蛮的管理、野蛮的教学,那学生不能使用手机、不能使用电脑,连宿舍里面电插头都没有,插座都没有,这样的话实际像地狱经营一样,关在这个集中营里面,给你进行一年的强化训练,所谓这种野蛮式的教学,那么你可能是能考上的,你也可能是成绩有所提高了,但是对于你这个人真正的发展,对于社会来讲,确实是弊大于利的。

所以说这样去临时突击,这种像集中营式的训练,考上完了之后,你就像生产线上一个强化的产品一样,那么对于人来讲,如果陷入这种模式的话,我想是非常可悲的。

主持人:好的,陈教授还有一个问题请教您,刚才李教授也提到了就是说像毛坦厂中学它形成了一种号称是世界最大的考试加工厂这样的一个情况,那您觉得像这种情况下,它能不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我记得在2005年的时候,钱学森说过: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国家级的这种精英人才?您怎么看这样一个问题?

陈志飞:从钱学森自己的经历就可以看到,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或者说这样的呼吁。或者我们比较一下现在的中共治下,四九年建政到现在,中国的大陆出多少人才?而民国短短的二十多年出了多少人才?或甚至到台湾时期,它们有诺贝尔奖李远哲,钱学森本人也是国立交通大学毕业的。

民国的学校,所以就是说这个民国时期,他是承传中国的文化,教书与人都很严格,学生以学做为提高自己的一个台阶,都是严格要求自己,而知道怎么去做人。钱学森不但在科学上很有造诣,他艺术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或者是兴趣。这样就是造成一个完整的人,包括像民国初的钱钟书,“三钱”,都是民国时期出来的。

可是现在呢,我们刚才说了,叫做一个螺丝钉,甚至这些人他不讲究他的创造力,或者不讲究他的社会贡献多少,这样的话造成的情况就是说,学生为了自己学,为了自己学,不是我刚才说的美国这种学生,他是看自己怎么能对社会贡献最大这样来学,如果贡献大学觉得不适合于我,我可以做出更大贡献,像比尔盖兹和乔布斯,他们大学都可以不上,或者是Zuckerberg,现在脸书的总裁,他们完全是看自己对社会能贡献多大,虽然是从个人出发。

那中国看完全是相反,像我刚才说的,非常明显的比较,他觉得是要看社会对我能回馈多少,我选择的东西就是以我最小的努力来获得最大的成功来钻研,那么这样反向的选择或努力就是说,走在最前面的人是最容易进入体制内的人,最有可能被提拔的人,那也可能是最坏的人,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悲哀,因为他们是沾这个体制的光,想占这个社会的便宜,跟西方这个完全是恰恰相反。这就是说钱学森我觉得他会有这样的感叹,这样也不会出像马云、民间人士这种真正的人才,和真正对社会有贡献、有造诣的人。

主持人:好的,李教授,我知道您在大陆是一位教育专家,我想请教您,相对于国外的这种教育制度,比如像美国的SAT这种升学制度,有很多的国家都去借鉴,那么就相比较美国的这种教学制度,中国大陆的这种教育体制是否需要改革?如果要是不改革的话,会有什么样的一种结果呢?

李元华:其实改革我觉得是所有人的一个共识,包括中共体制内的人他也在一直喊改革,但是为什么改革改不下去?其实大家就是把注意力全放在制度上面了,忘了制度的执行者和制定者是人。

那么人很关键的,比如说同样是一个作文考试,那么以今年北京的作文考试,他就说“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很明显的是一种表达自己政治忠诚的考题。你比如香港,有很人情味的一种考试,2011年香港大学的考试作文就是说,假如大学已经录取了你,并给予一年休学,你会如何善用?谈谈你的构思。这就是很正常的一个题。

那你比较这两个题,同样是这个题,那么你就看出来了,事实上同样的考试,怎么去对待这种考试呢?那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谈改革的时候,实际上涉及到它的内涵,不是光是一个制度表面。那么今天中国教育呢也在努力的跟世界接轨,所用的词全是一样的,但是内容是完全不一样。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李教授、陈教授精采的分析和点评,也感谢观众朋友的收看和参与,我们今天的节目就进行到这里,观众朋友,再会。

推薦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