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07月24日讯】大家都知道《铁达尼号》中杰克和萝丝的感人爱情故事,但你对铁达尼号还有更深的认识吗?它的背后究竟还发生了什么事呢?
1912年铁达尼号撞上冰山后沉没,整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有以电影的方式还原。但毕竟是电影,没办法完整的陈述事实。当年存活下来的副船长忍了好多个年头,终于公开了沉船的事发经过。
1912年4月14日那个恐怖的夜晚,铁达尼号上共有710人得救,1514人罹难。38岁的查尔斯·莱特勒是铁达尼二副,他是最后一个被拖上救生船的、职位最高的生还者。
他写下了17页的回忆录,讲述了铁达尼号沉船灾难的细节。
面对沉船灾难,船长命令先让妇女和儿童上救生艇,许多乘客显得十分平静,一些人则拒绝与家人分开。
我高喊:“女人和孩子们过来!”然而我根本找不到几个愿意撇下亲人、独自踏上救生艇的女人或孩子!
莱特勒回忆道:“只要我还活着,那一夜我永远无法忘记!”
在第一艘救生艇下水后,我对甲板上一名姓斯特劳的女人说:“你能随我一起到那艘救生艇上去吗?”
没想到她摇了摇头:“不,我想还是待在船上好。”
她的丈夫问:“你为什么不愿意上救生艇呢?”这名女人笑着回答:“不,我还是陪着你。”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这对夫妇……
亚斯特四世(当时世界第一首富)把怀着五个月身孕的妻子送上4号救生艇后,站在甲板上,带着他的狗,点燃一根雪茄烟,对划向远处的小艇最后呼喊:“我爱你们!”
铁达尼号一副曾命令亚斯特四世上船,被他愤怒地拒绝:“我喜欢最根本的说法(保护弱者)!”
然后,把唯一的位置让给三等舱的一个爱尔兰妇女。
几天后,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打捞船员发现了他的遗体时,他的头颅已被烟囱打碎……
他的资产可以建造十几艘铁达尼号,然而亚斯特四世拒绝了可以逃命的所有理由。
为保卫自己人格而战,这是伟大男人的唯一选择。
着名银行大亨古根海姆,在危难关头换上一身华丽的晚礼服说:“我要死得体面,像一个绅士。”
他给太太留下的纸条上写着:“这艘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一个畜生,我会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斯特劳斯是世界第二巨富,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他无论用什么方法劝说,太太罗莎莉始终拒绝上救生艇。她说:“多少年来,你去哪我去哪,我会陪你去你要去的任何地方。”
八号艇救生员对六十七岁的斯特劳斯先生提议:“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小艇。”
斯特劳斯坚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
然后他挽着63岁的罗莎莉的手臂,蹒跚地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纽约市布朗区矗立着为斯特劳斯夫妇修建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再多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的爱。”
六千多人出席了当年在曼哈顿卡耐基音乐厅举行的纪念斯特劳斯晚会。
一名叫那瓦特列的法国商人把两个孩子送上了救生艇,委托几名妇女代为照顾,自己却拒绝上船。
两个儿子得救后,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登载两个孩子的照片,直到他们的母亲从照片上认出了他们。不幸的是,孩子们永远失去了父亲。
新婚燕尔的丽德帕丝同丈夫去美国度蜜月,她死死抱住丈夫不愿独自逃生。
丈夫在万般无奈中一拳将她打昏。丽德帕丝醒来时,她已在一条在海上漂浮的救生艇上了。
此后,她终生未再嫁,以此怀念亡夫。
在瑞士洛桑的幸存者聚会上,史密斯夫人深情怀念一名无名母亲:“当时我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由于超载我上不去了,一位已经坐上救生艇的女士起身离座,把我一把推上了救生艇,并对我喊了一声:‘上去吧,孩子不能没有母亲!’”
这位伟大的女性没有留下名字。后来人们为她竖了一个无名母亲纪念碑。
死难者还有亿万富翁阿斯德、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着名工程师罗布尔等……
他们把救生艇的位置让出来,给了那些身无分文的农家妇女。
铁达尼号上的五十多名高级职员,除指挥救生的二副莱特勒幸存,全部战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凌晨二点一号电报员约翰·菲利普接到船长弃船命令,各自逃生,但他仍坐在发报机房里,保持着不停拍发“SOS”的姿势,直至最后一刻。
当船尾开始沉入水下,我听到在那最后一刻,在生死离别的最后一刻,人们彼此呼喊的是:我爱你!我爱你!
它,在向我们每一个人诠释着爱的伟大!我要让你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你!
也有不多的例外:细野正文是日本铁道院副参事,男扮女装,爬上了满载妇女和儿童的十号救生船逃生。
回到日本后,他立即被解职。他受到所有日本报纸舆论指名道姓的公开指责,在忏悔与耻辱里过了十年后死去。
在1912年铁达尼号纪念上,白星轮船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
《永不沉没》的作者丹妮·阿兰巴特勒感叹:“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责任比其它事情更重要!”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因为放开了爱人的手,选择一个人守着一堆散发着铜臭的遗产苟且地活着,人生还有何意义!
不管是面对生死还是生命中的任何磨难,相爱的手永远都不会放开!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明心)
1912年铁达尼号撞上冰山后沉没,整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有以电影的方式还原。但毕竟是电影,没办法完整的陈述事实。当年存活下来的副船长忍了好多个年头,终于公开了沉船的事发经过。
1912年4月14日那个恐怖的夜晚,铁达尼号上共有710人得救,1514人罹难。38岁的查尔斯·莱特勒是铁达尼二副,他是最后一个被拖上救生船的、职位最高的生还者。
他写下了17页的回忆录,讲述了铁达尼号沉船灾难的细节。
面对沉船灾难,船长命令先让妇女和儿童上救生艇,许多乘客显得十分平静,一些人则拒绝与家人分开。
我高喊:“女人和孩子们过来!”然而我根本找不到几个愿意撇下亲人、独自踏上救生艇的女人或孩子!
莱特勒回忆道:“只要我还活着,那一夜我永远无法忘记!”
在第一艘救生艇下水后,我对甲板上一名姓斯特劳的女人说:“你能随我一起到那艘救生艇上去吗?”
没想到她摇了摇头:“不,我想还是待在船上好。”
她的丈夫问:“你为什么不愿意上救生艇呢?”这名女人笑着回答:“不,我还是陪着你。”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这对夫妇……
亚斯特四世(当时世界第一首富)把怀着五个月身孕的妻子送上4号救生艇后,站在甲板上,带着他的狗,点燃一根雪茄烟,对划向远处的小艇最后呼喊:“我爱你们!”
铁达尼号一副曾命令亚斯特四世上船,被他愤怒地拒绝:“我喜欢最根本的说法(保护弱者)!”
然后,把唯一的位置让给三等舱的一个爱尔兰妇女。
几天后,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打捞船员发现了他的遗体时,他的头颅已被烟囱打碎……
他的资产可以建造十几艘铁达尼号,然而亚斯特四世拒绝了可以逃命的所有理由。
为保卫自己人格而战,这是伟大男人的唯一选择。
着名银行大亨古根海姆,在危难关头换上一身华丽的晚礼服说:“我要死得体面,像一个绅士。”
他给太太留下的纸条上写着:“这艘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一个畜生,我会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斯特劳斯是世界第二巨富,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他无论用什么方法劝说,太太罗莎莉始终拒绝上救生艇。她说:“多少年来,你去哪我去哪,我会陪你去你要去的任何地方。”
八号艇救生员对六十七岁的斯特劳斯先生提议:“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小艇。”
斯特劳斯坚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
然后他挽着63岁的罗莎莉的手臂,蹒跚地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等待着最后的时刻。
纽约市布朗区矗立着为斯特劳斯夫妇修建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再多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的爱。”
六千多人出席了当年在曼哈顿卡耐基音乐厅举行的纪念斯特劳斯晚会。
一名叫那瓦特列的法国商人把两个孩子送上了救生艇,委托几名妇女代为照顾,自己却拒绝上船。
两个儿子得救后,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登载两个孩子的照片,直到他们的母亲从照片上认出了他们。不幸的是,孩子们永远失去了父亲。
新婚燕尔的丽德帕丝同丈夫去美国度蜜月,她死死抱住丈夫不愿独自逃生。
丈夫在万般无奈中一拳将她打昏。丽德帕丝醒来时,她已在一条在海上漂浮的救生艇上了。
此后,她终生未再嫁,以此怀念亡夫。
在瑞士洛桑的幸存者聚会上,史密斯夫人深情怀念一名无名母亲:“当时我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由于超载我上不去了,一位已经坐上救生艇的女士起身离座,把我一把推上了救生艇,并对我喊了一声:‘上去吧,孩子不能没有母亲!’”
这位伟大的女性没有留下名字。后来人们为她竖了一个无名母亲纪念碑。
死难者还有亿万富翁阿斯德、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着名工程师罗布尔等……
他们把救生艇的位置让出来,给了那些身无分文的农家妇女。
铁达尼号上的五十多名高级职员,除指挥救生的二副莱特勒幸存,全部战死在了自己的岗位上。
凌晨二点一号电报员约翰·菲利普接到船长弃船命令,各自逃生,但他仍坐在发报机房里,保持着不停拍发“SOS”的姿势,直至最后一刻。
当船尾开始沉入水下,我听到在那最后一刻,在生死离别的最后一刻,人们彼此呼喊的是:我爱你!我爱你!
它,在向我们每一个人诠释着爱的伟大!我要让你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你!
也有不多的例外:细野正文是日本铁道院副参事,男扮女装,爬上了满载妇女和儿童的十号救生船逃生。
回到日本后,他立即被解职。他受到所有日本报纸舆论指名道姓的公开指责,在忏悔与耻辱里过了十年后死去。
在1912年铁达尼号纪念上,白星轮船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
《永不沉没》的作者丹妮·阿兰巴特勒感叹:“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责任比其它事情更重要!”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因为放开了爱人的手,选择一个人守着一堆散发着铜臭的遗产苟且地活着,人生还有何意义!
不管是面对生死还是生命中的任何磨难,相爱的手永远都不会放开!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