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纪委第八次全会后,由于备受外界关注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讲话并未公开,以及全会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程序,即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纪委向十九大的工作报告,同意将报告提请七中全会审议,外界对于王岐山的去留依旧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随后,台湾中央社援引北京政治观察人士的说法,称王岐山可能卸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纪委书记,但出任新成立的国家监察委负责人,拥有比只负责中共党内纪律的中纪委书记更大的权力。
根据王岐山今年1月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2018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将审议三件与国家监察委有关的大事:国家监察法草案;关于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法律文件;国家监察委主任等国家监察委组成人员。
王岐山在报告中明确了筹备国家监察委的“路线图”,即在明年三月之前,中纪委将配合全国人大,完成监察体制改革的法律法规准备工作,国家监察法草案将在这13个月间,完成一审、二审,明年三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三审;与此同时,还要敲定国家监察委的“三定”方案,检察机关相关部门的转隶方案也将基本到位。
同时,王岐山在报告中还明确了国家监察委与国家监察法的定位: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国家反腐败机构。“监察委员会作为监督执法机关,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赋予谈话、询问、留置等调查权限”。
显然,与中纪委相比,即将成立的国家监察委,不仅是监督机关,也是执法机关,其权限在此前新闻发布会上监察部副部长肖培的发言中更为详细,包括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共计12项。有些已涉及司法权限。
基于在七次全会上的报告,着重涉及了监察委,笔者推断王岐山迄今没有公开的八次全会上的讲话,亦谈及了监察委在三省的试行情况、监察委的筹备情况、监察法草案乃至新的监察委的人员组成情况等。
笔者曾分析过10月7日中纪委监察网站刊载的一篇《变革:革故鼎新,守正出新》的文章,指出文章暗示北京高层将在中共十九大寻求某种变化,因为变化之后才能通达、持久。对于文章所言的“变革之道是:诸如度量衡、礼法、徽号等事项,应当顺时而变;而亲近亲属、敬重尊长等人伦道德规范,不可随意改变”,笔者当时的解读是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的首脑的称号以及相应的礼仪或许会发生改变,但从王岐山的报告中的潜台词看,笔者倒觉得还有另外一种解读。
这种解读就是“度量衡、礼法、徽号”的更改应落实在王岐山头上。度量衡,是传统上对计量长度、容量、重量单位的统称,但其在先秦时期是最早的权力象征。西周时期,“市”由各级官吏严格管理,他们手中掌握的度量衡器,不仅是唯一的标准,而且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开市之后,有质人执鞭度“巡而考之,犯禁者举而罚之”。
查阅中纪委以往的若干篇文章,其多次提到“度量衡”,意即标准和尺子。如果监察委成立,那么标准和尺度也将发生变化,礼法亦随之而变。至于“徽号”,虽然中国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为“尊号”或“徽号”,但现代亦可理解为“称号”。现为中纪委书记的王岐山,如果出任国家监察委主任或委员长,其头衔或者说称号自然发生改变。因此,中共十九大的巨大变化最大的可能是落实在监察委和王岐山身上。
不过,对于王岐山会卸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之职,笔者倒有些怀疑。因为既然有说法称监察委要与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并列,各司其职,其监督整个党内,包括中共高官,那么王岐山就没有理由卸任政治局常委。
此外,可以佐证中纪委向监察委转变、但反腐会继续深入的还有最近中纪委网站的两篇文章,一个是10月8日的《坚持中深化 深化中坚持》,文章称“坚持与深化,离不开体制和制度创新”,“一个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正在逐渐成形,将实现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逐步构筑起‘不能腐’的制度体系”。
另一个是自2014年8月开办的“学思践悟”栏目的最后一篇文章《关键在组织创新 最终靠班子队伍》,其中引用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否就在暗示人间世事在不停的变换。
10月11日,大陆有官方背景的公众号“侠客岛”发文称《意味深长 十八届中纪委的一个专栏停了》,即谈到这个栏目和这篇文章,并在文章最后称“未来的大概率,还是‘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只是在不改变中共体制的前提下,中共的反腐和监察委能走多远呢?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李明心)
随后,台湾中央社援引北京政治观察人士的说法,称王岐山可能卸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纪委书记,但出任新成立的国家监察委负责人,拥有比只负责中共党内纪律的中纪委书记更大的权力。
根据王岐山今年1月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报告,2018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将审议三件与国家监察委有关的大事:国家监察法草案;关于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法律文件;国家监察委主任等国家监察委组成人员。
王岐山在报告中明确了筹备国家监察委的“路线图”,即在明年三月之前,中纪委将配合全国人大,完成监察体制改革的法律法规准备工作,国家监察法草案将在这13个月间,完成一审、二审,明年三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三审;与此同时,还要敲定国家监察委的“三定”方案,检察机关相关部门的转隶方案也将基本到位。
同时,王岐山在报告中还明确了国家监察委与国家监察法的定位: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国家反腐败机构。“监察委员会作为监督执法机关,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赋予谈话、询问、留置等调查权限”。
显然,与中纪委相比,即将成立的国家监察委,不仅是监督机关,也是执法机关,其权限在此前新闻发布会上监察部副部长肖培的发言中更为详细,包括谈话、讯问、询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等,共计12项。有些已涉及司法权限。
基于在七次全会上的报告,着重涉及了监察委,笔者推断王岐山迄今没有公开的八次全会上的讲话,亦谈及了监察委在三省的试行情况、监察委的筹备情况、监察法草案乃至新的监察委的人员组成情况等。
笔者曾分析过10月7日中纪委监察网站刊载的一篇《变革:革故鼎新,守正出新》的文章,指出文章暗示北京高层将在中共十九大寻求某种变化,因为变化之后才能通达、持久。对于文章所言的“变革之道是:诸如度量衡、礼法、徽号等事项,应当顺时而变;而亲近亲属、敬重尊长等人伦道德规范,不可随意改变”,笔者当时的解读是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的首脑的称号以及相应的礼仪或许会发生改变,但从王岐山的报告中的潜台词看,笔者倒觉得还有另外一种解读。
这种解读就是“度量衡、礼法、徽号”的更改应落实在王岐山头上。度量衡,是传统上对计量长度、容量、重量单位的统称,但其在先秦时期是最早的权力象征。西周时期,“市”由各级官吏严格管理,他们手中掌握的度量衡器,不仅是唯一的标准,而且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开市之后,有质人执鞭度“巡而考之,犯禁者举而罚之”。
查阅中纪委以往的若干篇文章,其多次提到“度量衡”,意即标准和尺子。如果监察委成立,那么标准和尺度也将发生变化,礼法亦随之而变。至于“徽号”,虽然中国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为“尊号”或“徽号”,但现代亦可理解为“称号”。现为中纪委书记的王岐山,如果出任国家监察委主任或委员长,其头衔或者说称号自然发生改变。因此,中共十九大的巨大变化最大的可能是落实在监察委和王岐山身上。
不过,对于王岐山会卸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之职,笔者倒有些怀疑。因为既然有说法称监察委要与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并列,各司其职,其监督整个党内,包括中共高官,那么王岐山就没有理由卸任政治局常委。
此外,可以佐证中纪委向监察委转变、但反腐会继续深入的还有最近中纪委网站的两篇文章,一个是10月8日的《坚持中深化 深化中坚持》,文章称“坚持与深化,离不开体制和制度创新”,“一个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正在逐渐成形,将实现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党的纪律检查与国家监察有机统一,逐步构筑起‘不能腐’的制度体系”。
另一个是自2014年8月开办的“学思践悟”栏目的最后一篇文章《关键在组织创新 最终靠班子队伍》,其中引用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否就在暗示人间世事在不停的变换。
10月11日,大陆有官方背景的公众号“侠客岛”发文称《意味深长 十八届中纪委的一个专栏停了》,即谈到这个栏目和这篇文章,并在文章最后称“未来的大概率,还是‘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只是在不改变中共体制的前提下,中共的反腐和监察委能走多远呢?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李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