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风乍起 秋冬气始交

2017年11月07日民风民俗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1月07日讯】立冬,是中华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每年11月7至8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为立冬。2017年的立冬交于11月7日13时37分。

立冬节气,此时万物收藏,冬季开始。历书记载:“斗指西北维为立冬,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中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草木凋零的萧瑟,蛰虫伏藏的寂寥,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皆有吟咏。魏晋名士夏侯湛的《寒苦谣》写道:惟立冬之初夜,天惨懔以降寒。霜皑皑怪被庭,冰溏瀩于井干。草槭槭以疏叶,木萧萧以零残。松陨叶于翠条,竹摧柯于绿竿。

着名诗人李白的《立冬》一诗说: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明朝诗人王稚登记录下节气相交时,自身体微妙的感受:“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立冬习俗: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它表达了四季的转换,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节日。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

《吕氏春秋.盂冬》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立冬习俗:采桑叶 煎香草


中医认为,桑叶性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桑叶以老而经霜的为佳,取其气足力厚的特点。立冬时节已入冬,此时得秋季肃杀之气,桑叶更能泄降肝胆郁热。

古人缝制佩戴或煎汤沐浴,也用以供奉神灵并熬制药膏。明朝《熙朝乐事》记载:“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用金银花煮汤沐浴,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去除一切风湿、恶疮。菊花则能祛风解热,去湿痹,清头目。 

清代王士禛所着《池北偶谈》记载一个仙人所传的洗眼验方:宋元丰间,有个70岁的太守,遇到神仙人传给他一个洗眼方法。在立冬之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在每月洗眼睛的日子,每次用10片桑叶煎汤洗眼,其视力返老还童,像小孩子一样。

民间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满族烧香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这个季节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立冬食俗:北吃饺子南吃鸭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以期在寒冷的冬天里抵御严寒。

老北京人说:“立冬补冬,不补嘴空。”北京、天津地区的人们爱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立冬进食羊肉汤可补充热量,抵御寒冷。(Pixabay)

在台湾,人们炖煮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鸡、四物鸡等,餐厅高朋满座,家里热气腾腾,构成立冬的一个人文景观。

姜母鸭涮锅(方舟/大纪元)。

至于清代宫廷,立冬的规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属温补,有利五脏,五脏热了,自然就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补充元气。


立冬后,南京人讲究食葱以祛风寒。(Pixabay)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所以老南京说“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

立冬的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要早睡晚起,“养藏”阳气。同时适当进补,辅以运动和精神调养。

对应人体经络五行的原则,中医认为,冬季养生应以补“黑”为主,应多吃一些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发菜、海参等黑色的食物,这些黑色食物符合人体脏腑自然五行结合吸收代谢,促进人体健康。

精神上应内守,控制自己的精神情志活动,不宜过多奢求,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保持平和、安静、稳定、满足的心理状态。

(记者李倩倩报导/责任编辑:曲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