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4日讯】目前,中国的高考仍是分数定输赢,至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如何,动手和实践能力怎样,基本上无从谈及。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考场状元”并没有成为“职场状元”。而当年那些学习尖子,是怎么沦为社会底层的呢,近日,有在高校任教20多年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
近日,陆媒发表署名“观点”的评论文章说,25至35岁这10年,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一场高考之后最大的一个人生转折点,是否迈过去,基本奠定了未来职场的格局是成是败。
作者说,自己毕业至今一直在高校任教20多年,教过的学生,有万人之多,印象深刻的,至少几百人。截止目前,最早毕业的那批学生中,有成绩斐然的,有默默无闻的。当时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差别不大,为什么离校后,就天壤之别了呢?
作者举例说,第一个学生A,98级的211毕业生,如今沦为为家庭主妇。
这个学生是98年入学的211高校学生,因为99年才大学扩招,98年入学的学生,智商角度仍是同龄人中的精英。毕业的时候,早就不包分配了,大家都是自谋职业。她回到家乡,在县城找了份文员兼出纳的工作。
几年后结了婚,婚后就专职做了太太,专业估计是全丢了。而她的老公一直催促她承担家庭责任。就这样一直冷战。据说,她其实也私下应聘过几个职位,但都没有成功。
原因包括:1、年龄与职称(或资历)不匹配;2、与新生代相比,学历不占优势;3、专业知识老化,对新的知识体系,缺乏持续的跟踪。
就这样,一直到现在,她还在家做饭整理家务了,全家日子也紧巴巴的。
作者说,通过分析,挖掘了这个同学的病根:包括:1、没有趁年轻提升学历;2、没有及时改变职业;3、没有及时提升职称;4、没有充分利用时间
作者举第二个学生B的例子。这是一个90年代末毕业于一家重点大学工科专业,目前在苏南打工,这个人生更是令人唏嘘。
B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尖子生,毕业去了当地一家大型国企生产机械设备。在当时算是高收入群体。几年后,突然有一天,这个同学说,厂倒闭了。他属于技术人员,可以留用。但待遇非常低。
作者帮他分析想对策,得出三条出路:1,你才26岁,现在大学扩招,急需高校老师,你要是想考研,可以做老师。待遇不高,但稳定一生无忧;2,去沿海外企、私企待遇好,大胆走出去,收入翻几番应该行;3,考公务员可以试试。
由于三条路都有阻碍,于是他选择了按兵不动,生活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时隔十多年再次相见,很明显,他很不如意,在一个私企打工,传统的机械行业,待遇可想而知。
作者总结这位同学的人生之路,认为有以下几个值得深思的地方:1、抱残守缺,不能及时转变发展路径;2、年轻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3、缺乏终身学习、持续奋斗精神。
作者举第三个学生C的例子说,学生C,父母是知识分子出身,毕业后依托父母的资源,进了当地一家商业银行,讲这个学生不如意的状态,并不是不努力,而是性格与职业不吻合。
后来C说想辞职。主因是他这种知识分子家庭的脾性,无法适应国企的文化。比如请假,要给领导送点好处,不送会给你脸色看,以后更会旁敲侧击。C比较直,慢慢地领导就有意无意地刁难他:发放绩效以某种理由克扣;或者故意多加班等。
他看不到前途,很怕做到35岁以后仍然是个柜台底层人士。
在他们那个银行,能得到提拔的有以下几类人:1,关系户领导的孩子;2,能带来大绩效的富二代;3,技术人才。
C吐露了想转行做电子银行方面,将来再跳槽。后来他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实施了计划。C很有韧劲:文科出身,与计算机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他硬是一本书一本书啃下来了,那时正是银行电子化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他选对了方向。
2013年,他已经在国内某一线城市,是一家银行总行的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副总。
作者总结后说:年轻的时候,在人生的一些骨节眼的节点,真的要把握住时机,要努力呀,哪怕你是多么高智商,在学校曾是多么威风的学霸,错过了也只有空叹哀伤了。
(记者李文馨报导/责任编辑:王安平)
近日,陆媒发表署名“观点”的评论文章说,25至35岁这10年,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一场高考之后最大的一个人生转折点,是否迈过去,基本奠定了未来职场的格局是成是败。
作者说,自己毕业至今一直在高校任教20多年,教过的学生,有万人之多,印象深刻的,至少几百人。截止目前,最早毕业的那批学生中,有成绩斐然的,有默默无闻的。当时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差别不大,为什么离校后,就天壤之别了呢?
作者举例说,第一个学生A,98级的211毕业生,如今沦为为家庭主妇。
这个学生是98年入学的211高校学生,因为99年才大学扩招,98年入学的学生,智商角度仍是同龄人中的精英。毕业的时候,早就不包分配了,大家都是自谋职业。她回到家乡,在县城找了份文员兼出纳的工作。
几年后结了婚,婚后就专职做了太太,专业估计是全丢了。而她的老公一直催促她承担家庭责任。就这样一直冷战。据说,她其实也私下应聘过几个职位,但都没有成功。
原因包括:1、年龄与职称(或资历)不匹配;2、与新生代相比,学历不占优势;3、专业知识老化,对新的知识体系,缺乏持续的跟踪。
就这样,一直到现在,她还在家做饭整理家务了,全家日子也紧巴巴的。
作者说,通过分析,挖掘了这个同学的病根:包括:1、没有趁年轻提升学历;2、没有及时改变职业;3、没有及时提升职称;4、没有充分利用时间
作者举第二个学生B的例子。这是一个90年代末毕业于一家重点大学工科专业,目前在苏南打工,这个人生更是令人唏嘘。
B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尖子生,毕业去了当地一家大型国企生产机械设备。在当时算是高收入群体。几年后,突然有一天,这个同学说,厂倒闭了。他属于技术人员,可以留用。但待遇非常低。
作者帮他分析想对策,得出三条出路:1,你才26岁,现在大学扩招,急需高校老师,你要是想考研,可以做老师。待遇不高,但稳定一生无忧;2,去沿海外企、私企待遇好,大胆走出去,收入翻几番应该行;3,考公务员可以试试。
由于三条路都有阻碍,于是他选择了按兵不动,生活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时隔十多年再次相见,很明显,他很不如意,在一个私企打工,传统的机械行业,待遇可想而知。
作者总结这位同学的人生之路,认为有以下几个值得深思的地方:1、抱残守缺,不能及时转变发展路径;2、年轻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3、缺乏终身学习、持续奋斗精神。
作者举第三个学生C的例子说,学生C,父母是知识分子出身,毕业后依托父母的资源,进了当地一家商业银行,讲这个学生不如意的状态,并不是不努力,而是性格与职业不吻合。
后来C说想辞职。主因是他这种知识分子家庭的脾性,无法适应国企的文化。比如请假,要给领导送点好处,不送会给你脸色看,以后更会旁敲侧击。C比较直,慢慢地领导就有意无意地刁难他:发放绩效以某种理由克扣;或者故意多加班等。
他看不到前途,很怕做到35岁以后仍然是个柜台底层人士。
在他们那个银行,能得到提拔的有以下几类人:1,关系户领导的孩子;2,能带来大绩效的富二代;3,技术人才。
C吐露了想转行做电子银行方面,将来再跳槽。后来他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实施了计划。C很有韧劲:文科出身,与计算机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他硬是一本书一本书啃下来了,那时正是银行电子化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他选对了方向。
2013年,他已经在国内某一线城市,是一家银行总行的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副总。
作者总结后说:年轻的时候,在人生的一些骨节眼的节点,真的要把握住时机,要努力呀,哪怕你是多么高智商,在学校曾是多么威风的学霸,错过了也只有空叹哀伤了。
(记者李文馨报导/责任编辑:王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