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1月13日讯】德国《商报》1月11日刊登德国经济研究所(DIW)所长的文章指,中共遭遇金融危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历史上的经济危机都发生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
文章开头即提出,2018年是中国的狗年。这一年对于中国来说会成为金融危机的一年吗?
许多人会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突兀,因为中国经济目前看上去还不错。但事实是,中国经济的失衡和风险也在堆积酝酿之中,这在可见的未来会把中国带入金融危机。
文章随后写道,从荷兰17世纪的郁金香危机,到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再到新兴国家的债务危机和2007-2008年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欢呼雀跃与无忧无虑中开始,发生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
作者分析,中共有着世界上最残酷的市场经济体系,其中基本上没有养老、医疗或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每年都有数十起社会抗议事件以及越来越多的反抗,都来自那些无法在这个体系中生存的人。
未来如果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无法再偿还债务,就要面对40年来首次严重的经济萧条。当数量庞大的中国人口失去生活基础时,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作者随后提及,从2015年夏天和2016年年初中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可以窥见,中国的金融危机会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文章最后断言,虽然每次金融危机都难以预估,但很多因素表明中国最终会经历一次金融危机。这一天可能会到来的更早。对于世界经济,尤其是非常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经济,其影响可能会更严重。
事实上,中国金融风险早在几年前就已凸显。自2016大股灾之后,北京最高当局不断强调“金融安全”,显然是担心随时可能陷入金融危机。
中共多年来“大跃进”式的计划经济,虽然借“改革开放”引入了一些市场经济的因素,但在强权干预下,完全违背市场规律,发展成一个畸形怪胎。其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累加恶化,早已积重难返,如今已到了爆发的边缘。
而且,北京当局目前面临的经济危机中,还携裹着无法回避的政治因素。2016年的大股灾,就被指以江派为代表的反习势力制造的一场“经济政变”。
江泽民当年实施“闷声发大财”政策,放任手下贪官和中共权贵侵吞国有财产,垄断金融市场,令金融领域成为官宦家族势力盘踞之地,也成了反习势力反扑北京的大本营,他们掌控的庞大资本随时可能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这也是当局反复强调“金融安全”的主因之一。
自2016年起,当局就在金融领域掀起反腐风暴,随后大力整顿市场,“去杠杆、降负债”。去年又向“不听号令”的民企巨头开刀,至今风波仍未平息。
(记者桓宇报导/责任编辑:古韵)
文章开头即提出,2018年是中国的狗年。这一年对于中国来说会成为金融危机的一年吗?
许多人会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突兀,因为中国经济目前看上去还不错。但事实是,中国经济的失衡和风险也在堆积酝酿之中,这在可见的未来会把中国带入金融危机。
文章随后写道,从荷兰17世纪的郁金香危机,到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再到新兴国家的债务危机和2007-2008年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欢呼雀跃与无忧无虑中开始,发生在人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候。
作者分析,中共有着世界上最残酷的市场经济体系,其中基本上没有养老、医疗或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每年都有数十起社会抗议事件以及越来越多的反抗,都来自那些无法在这个体系中生存的人。
未来如果中国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无法再偿还债务,就要面对40年来首次严重的经济萧条。当数量庞大的中国人口失去生活基础时,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作者随后提及,从2015年夏天和2016年年初中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可以窥见,中国的金融危机会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文章最后断言,虽然每次金融危机都难以预估,但很多因素表明中国最终会经历一次金融危机。这一天可能会到来的更早。对于世界经济,尤其是非常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经济,其影响可能会更严重。
事实上,中国金融风险早在几年前就已凸显。自2016大股灾之后,北京最高当局不断强调“金融安全”,显然是担心随时可能陷入金融危机。
中共多年来“大跃进”式的计划经济,虽然借“改革开放”引入了一些市场经济的因素,但在强权干预下,完全违背市场规律,发展成一个畸形怪胎。其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累加恶化,早已积重难返,如今已到了爆发的边缘。
而且,北京当局目前面临的经济危机中,还携裹着无法回避的政治因素。2016年的大股灾,就被指以江派为代表的反习势力制造的一场“经济政变”。
江泽民当年实施“闷声发大财”政策,放任手下贪官和中共权贵侵吞国有财产,垄断金融市场,令金融领域成为官宦家族势力盘踞之地,也成了反习势力反扑北京的大本营,他们掌控的庞大资本随时可能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这也是当局反复强调“金融安全”的主因之一。
自2016年起,当局就在金融领域掀起反腐风暴,随后大力整顿市场,“去杠杆、降负债”。去年又向“不听号令”的民企巨头开刀,至今风波仍未平息。
(记者桓宇报导/责任编辑: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