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1945:水火犯南斗 完胜西南收(上)
世上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人们常说今天的一切都是历史种下的因果,今天的一切也将注定生命的未来——这个过于抽象的概念,只有放在历史的真实演义中才能形象地展露开来。当然,穿越历史时空的天机,过去只有那些独具慧眼的修道人才能看到。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这是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甸写下的一首七绝诗,他在日记中注解道:“诸葛亮南征胜利,返还蜀汉时,缅甸人依依不舍,诸葛亮安慰他们说自己还会回来。缅甸人求问何时,诸葛亮指着一种不开花的草说,‘这种草开花的时候,我将重来。’诸葛武侯去后,这种草一直没有开花,直到去年,此草忽然盛开,漫山绽放。缅甸人盛传:诸葛武侯的王者之师,要回来了。”[1]
(接前文 逆天而为痛悔迟45:1937——水双守斗火守心,蒋公顺天解劫困(下) (点击这里) )
前面三章在宏观上讲述了抗日战争的天象变化,旧运程中注定日本完胜、一统华夷的重重天象,因为日军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南京大屠杀,造下惊天的、逆天的大罪,而纷纷改变。天象与人间的对应,变成了民国惨胜。
我们知道,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上,由于中日国力悬殊、武器装备悬殊,还有一些将帅配合不默契等因素,导致初期国军尽管奋勇抵抗,但是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中后期的胜利,也是以巨大伤亡比例为代价换来的。唯独缅甸战区例外,初期就有戴安澜的东瓜保卫战、同古战役,以及孙立人的仁安羌大捷等以少胜多的杰作;在后期,中国远征军的驻印军部队,也是以寡敌众、客场完胜,我军的伤亡也比日军少得多。
看1945年1月27日凌晨的天象:水星、火星相犯于南斗,貌似对应人间当日的芒友会师。
图46-3: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在缅甸的芒友胜利会师,完胜滇缅日军。
图46-2:1945年1月27日凌晨天象:水星、火星相犯于南斗,对应华夏西南,远征军完胜日军。
斗宿对应人间的范围,前面多次讲过,是吴越之地。现代人提起“吴越地区”,多指江南江浙地区,也就是古代吴国、越国所在地,那是狭义的“吴越”。学术界认为广义的吴越地区,是指秦始皇当年平定百越后,秦军打下的疆域,包括当今的江南、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等部分地区。至少越南在历史上是中华的藩属国,历史上越南的创建者、南越国王赵佗,是秦朝的将领。
图46-4:南越国王赵佗在故乡的塑像(河北省石家庄市赵佗公园内)
前面我们讲过,中国的天象文化,涵盖的范围是“中华天下”,这个天下,苍天之下,是大中华的范围,这与人间的国家范畴、地缘政治不同。蒙古、朝鲜半岛、日本等等这些当今的异域外国,都在中华“天”的涵盖之下,都是中华所说的“天下”范围,都对应着天象上二十八宿不同星区的分野,这是在北方;在南方,越南、老挝、泰国,包括缅甸,也都在这个天下的范围之内。
《汉书‧天文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年间(西元前116~111年),火星守斗宿(笔者注:具体为西元前114年,见图46-5),当时占卜的结果是:“南斗,是越之分野。荧惑所守之地,有贼乱兵变;如果留守时间长,该诸侯国会被灭绝。”结果应验在次年,在南越国都城(今天的广州),国王赵兴和太后被丞相吕嘉所杀,汉武帝派兵,于西元前111年灭掉南越国,划分为九郡,由汉朝直接管辖。[2]
图46-5:前114年荧惑守斗宿,预示南越叛乱,而后国遭天灭。
《乙巳占》中明确说: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今越南一带),都属于越地的分野。[3] 可见斗宿对应的吴越分野范围很广,至少包括越南、老挝、泰国部分地区。其实吴越分野,不仅包括这些国家地区的全部,还包括缅甸,都在中华天象学概念中的“同一片苍天之下”。
缅甸在古代也是中华大地的一部分,至少在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叛乱之后,古代的缅甸地区重新归于蜀国的管辖。
图46-2中水火相犯的天象,在《乙巳占》中没有明述所指,只是讲:“五星与辰星(水星)合,为将死。”从前面各章讲述的天象学原理,能判断水火相犯也对应人间的一场大战。天象学中一般有“金星在哪方,哪方败;火星在哪里,哪方胜”,所以从火星在南,可判断为南军(中国远征军、驻印军)胜,北军(日军)败。
这个天象出现的当日,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缅甸的芒友胜利会师。如图46-3,乍一看,是天人合一的准确对应;细一想,这里却隐含着天人错位,因为如果是精确的天人合一,应该是1月27日这一天反攻大战打响,天象预示的胜利是以后的事,而不是这一天滇缅战争主体战役结束,胜局已定。
在《第十二章 五星连珠,错争千古看祸福》里说过:“历史上的天象与人间的对应,一般都是先天后人,因为总是做好事的多,所以延寿的多,使灾异推迟的多。如果人间的劫数应验在天象之前,昭示君主一定是逆天的,提前遭了天谴。”
图46-2天象的提前应验,显然是日军逆天的大罪恶所为。前面讲的南京大屠杀,是最集中的体现。在那之后,日军在中国各地的奸淫烧杀并没有停止,小型的屠杀还是时有出现。这些逆天大罪,无疑加重了日军败亡的因素,所以,滇缅战场日军完败的提前,也就毫不奇怪了。
但是,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萌生3大疑问:
(1)图46-2天象展示的日军败于斗宿的分野,对应人间滇缅战场,前文不是说天象旧运程中日本完胜中华么?怎么这里自相矛盾了?
(2)图46-1中出了抗日滇缅大战与诸葛亮南征的历史渊源,七擒孟获的故事见于民间传说和小说,因为正史中没有,而今在学术界被广泛质疑,怎么会是真的?
(3)图46-1的人物中出现了兀突骨这样的《三国演义》小说中出现、正史中没有记载的人物、名字,怎么跑到了现实中来?
这些问题,还会衍生出一大堆问题,足够写一部大书,我们会有专题讲述。但是,如果这里不点出几个核心的问题,前面三章展现的干纲,读者基本都会理解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问题。
为尊者诲,对尊贵的人物的历史要有所美化,这个修史的原则性陋习,从孔子写《春秋》时就开始了,历代都在延续。所以,历代的正史,特别是官方史书,都会渗入伪饰的成分。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造假不可能完善,造假者自己一定会留下破绽,这也就成了留给后世的难题,需要后人用慧眼明辨。
就公认的正史《三国志》来说,失真的问题也不小。
首先是写作倾向性问题,《三国志》成书于晋朝,晋朝作为天下正统,它是篡逆的曹魏的政权,所以《三国志》必然要以曹魏为正统,否则晋朝政权就失去了合法性;但是,《三国志》又不能尊崇曹魏,司马氏不允许,所以陈寿的写作倾向只能是尊崇司马氏。要在曹魏史中美化司马懿,对司马懿的对手——蜀汉的诸葛亮,就不可能尽显风采。
其次是史料来源。《三国志》参照了魏国、吴国的史书,这两国史书,都会美化本国人物,而不会美化蜀汉的核心人物诸葛亮,只要美化,就会掩盖部分真相。而蜀国,刘备一朝就不设史官,所以蜀国的史料全凭官方文书和民间传说而来。而诸葛亮本人,又谦逊不居功不表功,奏章中对“三顾茅庐”、“南征孟获”都是一笔带过,而《三国志》作者对重要的南征战役,竟然不深入调查、不实际走访旧部,也是凭空一笔抄过,有失史学者的基本素质。
也许有人说:不对吧?《三国志》对诸葛亮也是很褒扬的,还借司马懿之口赞美,吴国史料对诸葛亮也是赞颂有加——其实,那也是诸葛亮形象被削损之后的赞美,诸葛亮真正的智慧,不但超越了那个时代,也超越了现代,所以才能留下验证一千多年而不爽的大预言《马前课》。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一个错误的、误导千年的猜想,他认为诸葛亮在刘备、刘禅两朝,都是受君臣共同尊崇的顶梁柱,被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障目,对一些历史真相视而不见,把历史塑造了他臆想之下的故事。
历史的真实在哪里?不在于作者如何说,在于历史人物怎么做。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借得了荆州,打下周边一些地盘,诸葛亮就被安排管后勤了;刘备打西川带的是庞统,庞统中箭死后,刘备才不得不请诸葛亮来当军师;打下蜀国,诸葛亮又靠边了,此时蜀国降臣法正,被刘备立为首席谋臣[4][5];刘备打汉中,带的是法正,诸葛亮仍然看家做后勤;刘备发倾国之兵打东吴,根本不听诸葛亮的反对意见,当然又不带诸葛亮,最后全军覆没。诸葛亮曾叹息道:“如果法正还活着,就能劝住主上不要东征;就是以后还要东征,带着法正也一定不会如此倾覆啊![6] ”基于这些事实,早有学者指出:诸葛亮在刘备时期是受到压制的,处于二线的。[7]
刘备临终,不得已,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刘备遗嘱诸葛亮:“你看我儿子不成器,可以像曹丕那样取而代之。[8]”《三国志》由此盛赞:这是刘备致公无私,君臣一体无二心,开万世君臣的楷模[9]——陈寿这个结论更有问题。别看怎么说,要看如何做。当时临终遗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诸葛亮表态,誓死效忠。刘备这回放心了么?他最终只是把行政权交给诸葛亮,最重要的内外军权,都交给了蜀国降将李严。
至于刘禅,就更不要看他如何说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举国哀痛,刘禅下旨禁止祭祀——这里隐含着多大的仇恨呢?
由此可见,正史《三国志》中有关诸葛亮的部分,是作者陈寿在错误的倾向、猜想之下,在自己的视角、理解能力、思想境界之下,不做实际考察,没有严谨考证,根据有限的官方文书和传说塑造出来的。诸葛亮光辉的历史被掩盖了。所以被后世誉为正史的《三国志》,不能作为判断历史真相的绝对依据。
民间传说,不等于民间的戏剧和小说。戏剧和小说是文人的的创作,比如《杨家将》、《杨门女将》等等,没有史料价值。在本系列的上部,我们详细讲述了三重天象之下的澶渊之盟,那以后宋辽主体没有发生战争,杨延昭镇守边关,并无战事。
而民间的传说,特别是质朴的传说,口口相传,世代承递,那可是足具史料价值的,那是正史之源。比如世界各地古老民族关于上古大洪水的传说,有500多个,和《圣经‧旧约》记载的大洪水,能够在宏观上彼此印证。再如明朝成书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火烧盘蛇谷的故事,那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是根据历代传说而来。盘蛇谷,就在今天云南保山蒲缥,当地世代流传着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故事。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去云南旅游的时候,对此早有记载。
可见,《三国演义》的写作,罗贯中采编了大量民间传说,这些朴素的民间传说,世代承传,承载着真实的历史,从这种意义上讲,《三国演义》某些部分,比《三国志》更接近历史真相。
个人的历史轮回故事,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现代也有几千例“转世人”的考察采访实录,这些“转世人”都有清晰的前世记忆,但是都是个案。群体的轮回编排,历史上只出现过一个——《闹阴司司马貌断案》,明朝的冯梦龙以小说的形式,写进了《喻世明言》。这个故事讲述了西汉初年到后汉三国时期:韩信-曹操、项羽-关羽、樊哙-张飞、杨修-萧何、刘邦-汉献帝、吕后-伏皇后等人的轮回因缘,那么宏大的历史画卷,绝不是常人的文学创作能想像出来的,其实那源于一位修道人之口,在人间凭记忆世代相传,难免发生了一些错误。虽然融入了戏剧性的因素,但是主体是对的。
再看本章开头的图46-1,展现的抗日战争的历史渊源,对有道行的修行人来说,慧眼遥视,穿越时空,洞若观火。其实,有道行的易学大师,也能通过卜卦的方式算出因果。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转世人”那样清晰的前世记忆,但是,会有朦胧的宿世印象——这种前世的印象是这个生命特有的,别人无论如何想不出来。
就像前文戴安澜那首七绝诗。他曾经是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也只有他才能写出“诸葛前身今又来”,那是别人感悟不到的。为什么戴安澜会在缅甸听到世代流传的诸葛亮的预言?亲自见证了诸葛亮预言的兑现?并且记下来作为我们今天在此破解历史真相的验证?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助英军打日军,远征军名义上的总指挥是美国将军史迪威,远征军司令是罗卓英,但实际军权在第5军军长杜聿明手里。戴安澜的200师、孙立人的新38师打了几个胜仗之后,英军诱使远征军为他们掩护挡枪,自己溃逃印度,日军迅速合围,远征军不得不撤退。
史迪威命令远征军撤入印度,罗卓英同意,而蒋介石在国内命令远征军速向缅北密支那、中国的片马(沿公路)转进,勿再犹豫停顿。后续入缅就被日军击溃的远征军,直接返回国内;而深入缅甸的远征军,总体上有三种撤退方式:
(1)戴安澜的200师,是唯一严格执行蒋介石的命令的。戴安澜在突围激战中负伤,在回国的路上,无药救治,感染身亡。
(2)杜聿明带领第五军,暗中两度抗命,不是火速沿公路回国,而是在缅甸劫掠药品和紧俏商品,准备大赚一笔!耽误时日被日军抢占了密支那,他不敢打过去,而是命令大军改走野人山回国——实际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和廖耀湘的22师走野人山去印度,事后反咬一口。
这段历程被伪史充斥——不能看杜聿明的回忆录,那是精心构筑的辩护和谎言,也不能看文人臆想的小说,要看不同的当事人的回忆录。篇幅所限,这里只能简述。
杜聿明命令所有的远征军回国,但他贪恋英军和缅甸人留下的物资,蒐集了很多车,耽误了5天,日军约600人占领密支那,掐断了远征军的归路。杜聿明吓坏了,他带着数万精锐装备和部队不敢打,私自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改走野人山回国,走走就发现回不去,就带着廖耀湘转向印度,同时命令他的前锋部队第96师自己选择回国路线!96师是走野人山回国的。
杜聿明下令炸毁了远征军携带的当时中国最精良的武器、战车、机枪大炮,还有他们抢来的物资。他以为轻装前进,很快就能走出野人山,结果走了112天!饥饿、疟疾、山洪、毒草、毒蛇、蚂蚁、蚂蟥、老鼠、猛兽、野人……无一不在吞噬着年轻士兵的生命,前面的尸骸,成了后面的路标。野菜草根被吃光了,后面的人,甚至要在前面的粪便里找寻没有消化的草籽……数万人葬身在这片魔鬼居住的地方。
杜聿明一行被美军飞机发现,得到空投救援。他到达印度的当天就坐飞机回国,状告孙立人违抗军令,全面展现自己的忠诚。
孙立人提议应该遵照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杜聿明大怒,命令孙的新38师断后,抵挡追击的日军,掩护他的第5军撤回国内。这显然是让孙立人当炮灰。孙立人完成掩护任务,知道走入野人山必死,率军冲出了日军的围困,在雨季到来前,带着完整的建制和全部重型武器,全身而退,英明的决断,被举世称赞。
为什么孙立人将军一定要抗命,拒绝带兵走进野人山?而且他反对走野人山的理由是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时,走入野人山的教训?因为他曾经是1700多年前的诸葛亮,领军跋涉当时的野人山,七擒孟获,平定叛乱,在这里改变野蛮,播种文明。当时当地,此情此景,会触发他前世在那里的记忆!但是,只是朦胧的记忆而已……(未完,待续)
[1]《戴安澜将军日记》:戴安澜“注云:缅人云:武侯南征北返,缅人留之,武侯慰之云,我还重来。缅人询以重来之期,武侯指缅中不开花之草云,此草开花,余重来矣。自武侯回国后,迄今,所指之草并未开花,去岁忽然开花,而缅人亦知王师应到达矣。”
[2]《汉书‧天文志》:元鼎中,荧惑守南斗。占曰:“荧惑所守,为乱贼丧兵;守之久,其国绝祀。南斗,越分也。”其后越相吕嘉杀其王及太后,汉兵诛之,灭其国。
[3]《乙巳占》:“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皆越之分也。”
[4]《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
[5]《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6]《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7]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8]《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9]《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
世上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人们常说今天的一切都是历史种下的因果,今天的一切也将注定生命的未来——这个过于抽象的概念,只有放在历史的真实演义中才能形象地展露开来。当然,穿越历史时空的天机,过去只有那些独具慧眼的修道人才能看到。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这是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甸写下的一首七绝诗,他在日记中注解道:“诸葛亮南征胜利,返还蜀汉时,缅甸人依依不舍,诸葛亮安慰他们说自己还会回来。缅甸人求问何时,诸葛亮指着一种不开花的草说,‘这种草开花的时候,我将重来。’诸葛武侯去后,这种草一直没有开花,直到去年,此草忽然盛开,漫山绽放。缅甸人盛传:诸葛武侯的王者之师,要回来了。”[1]
(接前文 逆天而为痛悔迟45:1937——水双守斗火守心,蒋公顺天解劫困(下) (点击这里) )
1. 水火犯南斗 完胜西南收
前面三章在宏观上讲述了抗日战争的天象变化,旧运程中注定日本完胜、一统华夷的重重天象,因为日军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南京大屠杀,造下惊天的、逆天的大罪,而纷纷改变。天象与人间的对应,变成了民国惨胜。
我们知道,抗日战争的中国战场上,由于中日国力悬殊、武器装备悬殊,还有一些将帅配合不默契等因素,导致初期国军尽管奋勇抵抗,但是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中后期的胜利,也是以巨大伤亡比例为代价换来的。唯独缅甸战区例外,初期就有戴安澜的东瓜保卫战、同古战役,以及孙立人的仁安羌大捷等以少胜多的杰作;在后期,中国远征军的驻印军部队,也是以寡敌众、客场完胜,我军的伤亡也比日军少得多。
看1945年1月27日凌晨的天象:水星、火星相犯于南斗,貌似对应人间当日的芒友会师。
图46-3: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驻印军在缅甸的芒友胜利会师,完胜滇缅日军。
图46-2:1945年1月27日凌晨天象:水星、火星相犯于南斗,对应华夏西南,远征军完胜日军。
斗宿看分野,天象画吴越
斗宿对应人间的范围,前面多次讲过,是吴越之地。现代人提起“吴越地区”,多指江南江浙地区,也就是古代吴国、越国所在地,那是狭义的“吴越”。学术界认为广义的吴越地区,是指秦始皇当年平定百越后,秦军打下的疆域,包括当今的江南、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等部分地区。至少越南在历史上是中华的藩属国,历史上越南的创建者、南越国王赵佗,是秦朝的将领。
图46-4:南越国王赵佗在故乡的塑像(河北省石家庄市赵佗公园内)
前面我们讲过,中国的天象文化,涵盖的范围是“中华天下”,这个天下,苍天之下,是大中华的范围,这与人间的国家范畴、地缘政治不同。蒙古、朝鲜半岛、日本等等这些当今的异域外国,都在中华“天”的涵盖之下,都是中华所说的“天下”范围,都对应着天象上二十八宿不同星区的分野,这是在北方;在南方,越南、老挝、泰国,包括缅甸,也都在这个天下的范围之内。
《汉书‧天文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年间(西元前116~111年),火星守斗宿(笔者注:具体为西元前114年,见图46-5),当时占卜的结果是:“南斗,是越之分野。荧惑所守之地,有贼乱兵变;如果留守时间长,该诸侯国会被灭绝。”结果应验在次年,在南越国都城(今天的广州),国王赵兴和太后被丞相吕嘉所杀,汉武帝派兵,于西元前111年灭掉南越国,划分为九郡,由汉朝直接管辖。[2]
图46-5:前114年荧惑守斗宿,预示南越叛乱,而后国遭天灭。
《乙巳占》中明确说: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今越南一带),都属于越地的分野。[3] 可见斗宿对应的吴越分野范围很广,至少包括越南、老挝、泰国部分地区。其实吴越分野,不仅包括这些国家地区的全部,还包括缅甸,都在中华天象学概念中的“同一片苍天之下”。
缅甸在古代也是中华大地的一部分,至少在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叛乱之后,古代的缅甸地区重新归于蜀国的管辖。
水火犯疆,日军败亡?
图46-2中水火相犯的天象,在《乙巳占》中没有明述所指,只是讲:“五星与辰星(水星)合,为将死。”从前面各章讲述的天象学原理,能判断水火相犯也对应人间的一场大战。天象学中一般有“金星在哪方,哪方败;火星在哪里,哪方胜”,所以从火星在南,可判断为南军(中国远征军、驻印军)胜,北军(日军)败。
这个天象出现的当日,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缅甸的芒友胜利会师。如图46-3,乍一看,是天人合一的准确对应;细一想,这里却隐含着天人错位,因为如果是精确的天人合一,应该是1月27日这一天反攻大战打响,天象预示的胜利是以后的事,而不是这一天滇缅战争主体战役结束,胜局已定。
速败根源,日军逆天
在《第十二章 五星连珠,错争千古看祸福》里说过:“历史上的天象与人间的对应,一般都是先天后人,因为总是做好事的多,所以延寿的多,使灾异推迟的多。如果人间的劫数应验在天象之前,昭示君主一定是逆天的,提前遭了天谴。”
图46-2天象的提前应验,显然是日军逆天的大罪恶所为。前面讲的南京大屠杀,是最集中的体现。在那之后,日军在中国各地的奸淫烧杀并没有停止,小型的屠杀还是时有出现。这些逆天大罪,无疑加重了日军败亡的因素,所以,滇缅战场日军完败的提前,也就毫不奇怪了。
但是,读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萌生3大疑问:
(1)图46-2天象展示的日军败于斗宿的分野,对应人间滇缅战场,前文不是说天象旧运程中日本完胜中华么?怎么这里自相矛盾了?
(2)图46-1中出了抗日滇缅大战与诸葛亮南征的历史渊源,七擒孟获的故事见于民间传说和小说,因为正史中没有,而今在学术界被广泛质疑,怎么会是真的?
(3)图46-1的人物中出现了兀突骨这样的《三国演义》小说中出现、正史中没有记载的人物、名字,怎么跑到了现实中来?
这些问题,还会衍生出一大堆问题,足够写一部大书,我们会有专题讲述。但是,如果这里不点出几个核心的问题,前面三章展现的干纲,读者基本都会理解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问题。
2. 正史有伪饰,难免失真实
为尊者诲,对尊贵的人物的历史要有所美化,这个修史的原则性陋习,从孔子写《春秋》时就开始了,历代都在延续。所以,历代的正史,特别是官方史书,都会渗入伪饰的成分。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造假不可能完善,造假者自己一定会留下破绽,这也就成了留给后世的难题,需要后人用慧眼明辨。
就公认的正史《三国志》来说,失真的问题也不小。
写作倾向,丢失真相
首先是写作倾向性问题,《三国志》成书于晋朝,晋朝作为天下正统,它是篡逆的曹魏的政权,所以《三国志》必然要以曹魏为正统,否则晋朝政权就失去了合法性;但是,《三国志》又不能尊崇曹魏,司马氏不允许,所以陈寿的写作倾向只能是尊崇司马氏。要在曹魏史中美化司马懿,对司马懿的对手——蜀汉的诸葛亮,就不可能尽显风采。
其次是史料来源。《三国志》参照了魏国、吴国的史书,这两国史书,都会美化本国人物,而不会美化蜀汉的核心人物诸葛亮,只要美化,就会掩盖部分真相。而蜀国,刘备一朝就不设史官,所以蜀国的史料全凭官方文书和民间传说而来。而诸葛亮本人,又谦逊不居功不表功,奏章中对“三顾茅庐”、“南征孟获”都是一笔带过,而《三国志》作者对重要的南征战役,竟然不深入调查、不实际走访旧部,也是凭空一笔抄过,有失史学者的基本素质。
也许有人说:不对吧?《三国志》对诸葛亮也是很褒扬的,还借司马懿之口赞美,吴国史料对诸葛亮也是赞颂有加——其实,那也是诸葛亮形象被削损之后的赞美,诸葛亮真正的智慧,不但超越了那个时代,也超越了现代,所以才能留下验证一千多年而不爽的大预言《马前课》。
猜想失实,塑造伪史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有一个错误的、误导千年的猜想,他认为诸葛亮在刘备、刘禅两朝,都是受君臣共同尊崇的顶梁柱,被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障目,对一些历史真相视而不见,把历史塑造了他臆想之下的故事。
历史的真实在哪里?不在于作者如何说,在于历史人物怎么做。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借得了荆州,打下周边一些地盘,诸葛亮就被安排管后勤了;刘备打西川带的是庞统,庞统中箭死后,刘备才不得不请诸葛亮来当军师;打下蜀国,诸葛亮又靠边了,此时蜀国降臣法正,被刘备立为首席谋臣[4][5];刘备打汉中,带的是法正,诸葛亮仍然看家做后勤;刘备发倾国之兵打东吴,根本不听诸葛亮的反对意见,当然又不带诸葛亮,最后全军覆没。诸葛亮曾叹息道:“如果法正还活着,就能劝住主上不要东征;就是以后还要东征,带着法正也一定不会如此倾覆啊![6] ”基于这些事实,早有学者指出:诸葛亮在刘备时期是受到压制的,处于二线的。[7]
刘备临终,不得已,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刘备遗嘱诸葛亮:“你看我儿子不成器,可以像曹丕那样取而代之。[8]”《三国志》由此盛赞:这是刘备致公无私,君臣一体无二心,开万世君臣的楷模[9]——陈寿这个结论更有问题。别看怎么说,要看如何做。当时临终遗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诸葛亮表态,誓死效忠。刘备这回放心了么?他最终只是把行政权交给诸葛亮,最重要的内外军权,都交给了蜀国降将李严。
至于刘禅,就更不要看他如何说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师未捷身先死”,举国哀痛,刘禅下旨禁止祭祀——这里隐含着多大的仇恨呢?
由此可见,正史《三国志》中有关诸葛亮的部分,是作者陈寿在错误的倾向、猜想之下,在自己的视角、理解能力、思想境界之下,不做实际考察,没有严谨考证,根据有限的官方文书和传说塑造出来的。诸葛亮光辉的历史被掩盖了。所以被后世誉为正史的《三国志》,不能作为判断历史真相的绝对依据。
3. 民间传说,正史之源
民间传说,不等于民间的戏剧和小说。戏剧和小说是文人的的创作,比如《杨家将》、《杨门女将》等等,没有史料价值。在本系列的上部,我们详细讲述了三重天象之下的澶渊之盟,那以后宋辽主体没有发生战争,杨延昭镇守边关,并无战事。
而民间的传说,特别是质朴的传说,口口相传,世代承递,那可是足具史料价值的,那是正史之源。比如世界各地古老民族关于上古大洪水的传说,有500多个,和《圣经‧旧约》记载的大洪水,能够在宏观上彼此印证。再如明朝成书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火烧盘蛇谷的故事,那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是根据历代传说而来。盘蛇谷,就在今天云南保山蒲缥,当地世代流传着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的故事。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去云南旅游的时候,对此早有记载。
可见,《三国演义》的写作,罗贯中采编了大量民间传说,这些朴素的民间传说,世代承传,承载着真实的历史,从这种意义上讲,《三国演义》某些部分,比《三国志》更接近历史真相。
4. 奠定千年 记忆犹然
个人的历史轮回故事,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现代也有几千例“转世人”的考察采访实录,这些“转世人”都有清晰的前世记忆,但是都是个案。群体的轮回编排,历史上只出现过一个——《闹阴司司马貌断案》,明朝的冯梦龙以小说的形式,写进了《喻世明言》。这个故事讲述了西汉初年到后汉三国时期:韩信-曹操、项羽-关羽、樊哙-张飞、杨修-萧何、刘邦-汉献帝、吕后-伏皇后等人的轮回因缘,那么宏大的历史画卷,绝不是常人的文学创作能想像出来的,其实那源于一位修道人之口,在人间凭记忆世代相传,难免发生了一些错误。虽然融入了戏剧性的因素,但是主体是对的。
诸葛前身今又来
再看本章开头的图46-1,展现的抗日战争的历史渊源,对有道行的修行人来说,慧眼遥视,穿越时空,洞若观火。其实,有道行的易学大师,也能通过卜卦的方式算出因果。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转世人”那样清晰的前世记忆,但是,会有朦胧的宿世印象——这种前世的印象是这个生命特有的,别人无论如何想不出来。
就像前文戴安澜那首七绝诗。他曾经是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也只有他才能写出“诸葛前身今又来”,那是别人感悟不到的。为什么戴安澜会在缅甸听到世代流传的诸葛亮的预言?亲自见证了诸葛亮预言的兑现?并且记下来作为我们今天在此破解历史真相的验证?
剥去伪史,方见真容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助英军打日军,远征军名义上的总指挥是美国将军史迪威,远征军司令是罗卓英,但实际军权在第5军军长杜聿明手里。戴安澜的200师、孙立人的新38师打了几个胜仗之后,英军诱使远征军为他们掩护挡枪,自己溃逃印度,日军迅速合围,远征军不得不撤退。
史迪威命令远征军撤入印度,罗卓英同意,而蒋介石在国内命令远征军速向缅北密支那、中国的片马(沿公路)转进,勿再犹豫停顿。后续入缅就被日军击溃的远征军,直接返回国内;而深入缅甸的远征军,总体上有三种撤退方式:
(1)戴安澜的200师,是唯一严格执行蒋介石的命令的。戴安澜在突围激战中负伤,在回国的路上,无药救治,感染身亡。
(2)杜聿明带领第五军,暗中两度抗命,不是火速沿公路回国,而是在缅甸劫掠药品和紧俏商品,准备大赚一笔!耽误时日被日军抢占了密支那,他不敢打过去,而是命令大军改走野人山回国——实际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和廖耀湘的22师走野人山去印度,事后反咬一口。
这段历程被伪史充斥——不能看杜聿明的回忆录,那是精心构筑的辩护和谎言,也不能看文人臆想的小说,要看不同的当事人的回忆录。篇幅所限,这里只能简述。
杜聿明命令所有的远征军回国,但他贪恋英军和缅甸人留下的物资,蒐集了很多车,耽误了5天,日军约600人占领密支那,掐断了远征军的归路。杜聿明吓坏了,他带着数万精锐装备和部队不敢打,私自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改走野人山回国,走走就发现回不去,就带着廖耀湘转向印度,同时命令他的前锋部队第96师自己选择回国路线!96师是走野人山回国的。
杜聿明下令炸毁了远征军携带的当时中国最精良的武器、战车、机枪大炮,还有他们抢来的物资。他以为轻装前进,很快就能走出野人山,结果走了112天!饥饿、疟疾、山洪、毒草、毒蛇、蚂蚁、蚂蟥、老鼠、猛兽、野人……无一不在吞噬着年轻士兵的生命,前面的尸骸,成了后面的路标。野菜草根被吃光了,后面的人,甚至要在前面的粪便里找寻没有消化的草籽……数万人葬身在这片魔鬼居住的地方。
杜聿明一行被美军飞机发现,得到空投救援。他到达印度的当天就坐飞机回国,状告孙立人违抗军令,全面展现自己的忠诚。
(3)孙立人抗命,强行突围去印度
孙立人提议应该遵照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杜聿明大怒,命令孙的新38师断后,抵挡追击的日军,掩护他的第5军撤回国内。这显然是让孙立人当炮灰。孙立人完成掩护任务,知道走入野人山必死,率军冲出了日军的围困,在雨季到来前,带着完整的建制和全部重型武器,全身而退,英明的决断,被举世称赞。
拒走野人山,历史有渊源
为什么孙立人将军一定要抗命,拒绝带兵走进野人山?而且他反对走野人山的理由是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时,走入野人山的教训?因为他曾经是1700多年前的诸葛亮,领军跋涉当时的野人山,七擒孟获,平定叛乱,在这里改变野蛮,播种文明。当时当地,此情此景,会触发他前世在那里的记忆!但是,只是朦胧的记忆而已……(未完,待续)
注释:
[1]《戴安澜将军日记》:戴安澜“注云:缅人云:武侯南征北返,缅人留之,武侯慰之云,我还重来。缅人询以重来之期,武侯指缅中不开花之草云,此草开花,余重来矣。自武侯回国后,迄今,所指之草并未开花,去岁忽然开花,而缅人亦知王师应到达矣。”
[2]《汉书‧天文志》:元鼎中,荧惑守南斗。占曰:“荧惑所守,为乱贼丧兵;守之久,其国绝祀。南斗,越分也。”其后越相吕嘉杀其王及太后,汉兵诛之,灭其国。
[3]《乙巳占》:“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皆越之分也。”
[4]《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
[5]《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6]《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7]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8]《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9]《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