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7月18日讯】中美贸易战加速中共经济恶化,金融领域最先承压,股市下跌和人民币贬值明显,金融风险加剧。中共央行和财政部日前破天荒地公开互相指责,推卸责任,或显示中共经济陷入危局,各部门慌乱失措,毫无对策。
上周五(7月13日),中共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发表专栏文章《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指责财政部政策太不积极甚至“耍流氓”,包括“财政部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财政部“强调自己的权力太小”等。
文章起底财政部政策的同时,也将中共财政一直掩盖的许多谎言骗局公之于众。
比如,文章以隐晦的言辞,揭露出中共减税政策是减了国企,却转嫁税负给民企,“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的获得感”。
另外,文章指,中共在要求企业、金融部门和民众去杠杆(减少债务)的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反而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政府不愿增加赤字来刺激经济。
这一信息等于变相承认,中共因为多年来用超发货币刺激经济增长,导致经济泡沫大到破裂临界,不得不推行去杠杆政策,降低金融风险。但去杠杆导致企业借钱难,民众买房难,而政府依赖高税收赚得盆满钵满,却不愿用纳税人的钱去投资基建、刺激经济。
文章还指,中共财政应当充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并完善公司治理。
这一“建议”,等于变相指控中共政府不但对国有银行假注资、空手套白狼,而且还派人“给国有金融机构当‘婆婆’”,又剥掉了一件中共的 “皇帝新衣”。
面对央行的指控,中共财政系统官员本周一(7月16日)刊发长文逐条反驳,并指责金融机构(如央行)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
在对央行的反驳攻击中,财政系统等于又泄露了中共的一些底细,包括地方政府欠债不还,不是“有意赖账”,而是“基于中国国情和政治现实”,而央行也在有意“配合”。
另外,在双方论战中,央行指责中共“财政不透明、缺乏公众监督”,而财政部暗批央行应当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等于泄露了所有问题根源都在中共。
经济学家高善文在5月的演讲中曾提出,中国杠杆表面上是金融问题,本质上是财政问题。
中共体制内,罕见地出现两部门公开互掐,被认为是在中美贸易战的强大冲击下,央行不敢再为财政背锅,承担加大金融风险的责任。
就在几天前,中共外宣文章还在批判北京当局“经济改革”空喊两年,至今只有金融部门在唱“独角戏”,其它部门只是喊口号袖手旁观,令北京高层极为不满。
文章还指,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不仅是金融部门的任务。如果实体经济不为所动,只能坐视经济泡沫越积越大。其中特别指出,靠举债度日的僵尸国企改革困难,房地产市场乱象丛生,地方政府继续变换花样借债等。
《华尔街日报》报导称,在经济政策上,中共央行话语权不及商务部、发改委等制定国企政策的关键部门,但这种情况在2018年机构改革之后,渐渐在发生变化。
发改委此前坐拥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控制权以及重大项目的审批权,但却没有足够的财权。央行同样对财政部门不满,前央行副行长曾表态,“刚性兑付不破,中国只有财政没有金融。”而财政部与央行等部际矛盾难解,导致财政部在本轮财税体制改革中“连主导权都未必有”。
此次财政部同央行公开“互怼”,或说明财政部、央行、发改委等部门之间的矛盾正在公开化。
日前,新唐人曾接到疑似中共银保监会内部人士投稿,曝光央行近期出台的文件,指责央行向证监会、银保监会争权。
当局推动2018年机构改革,重组各部门的权力,势必导致各机构互相争权,保护自身利益。而贸易战威胁中共经济体制,各部门在压力下互相推卸责任,更加深了内部矛盾。
外界分析,中共经济已到癌症晚期,中共腐败的官僚体制更是烂透的蘋果,任何的所谓“改革”都已无力挽救中共的整体危机。
(记者沐风雨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明轩)
上周五(7月13日),中共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发表专栏文章《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指责财政部政策太不积极甚至“耍流氓”,包括“财政部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财政部“强调自己的权力太小”等。
文章起底财政部政策的同时,也将中共财政一直掩盖的许多谎言骗局公之于众。
比如,文章以隐晦的言辞,揭露出中共减税政策是减了国企,却转嫁税负给民企,“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的获得感”。
另外,文章指,中共在要求企业、金融部门和民众去杠杆(减少债务)的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反而在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政府不愿增加赤字来刺激经济。
这一信息等于变相承认,中共因为多年来用超发货币刺激经济增长,导致经济泡沫大到破裂临界,不得不推行去杠杆政策,降低金融风险。但去杠杆导致企业借钱难,民众买房难,而政府依赖高税收赚得盆满钵满,却不愿用纳税人的钱去投资基建、刺激经济。
文章还指,中共财政应当充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并完善公司治理。
这一“建议”,等于变相指控中共政府不但对国有银行假注资、空手套白狼,而且还派人“给国有金融机构当‘婆婆’”,又剥掉了一件中共的 “皇帝新衣”。
面对央行的指控,中共财政系统官员本周一(7月16日)刊发长文逐条反驳,并指责金融机构(如央行)在地方债乱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谋”或“从犯”的角色,绝不是只会产生幻觉和弱势的“傻白甜”。
在对央行的反驳攻击中,财政系统等于又泄露了中共的一些底细,包括地方政府欠债不还,不是“有意赖账”,而是“基于中国国情和政治现实”,而央行也在有意“配合”。
另外,在双方论战中,央行指责中共“财政不透明、缺乏公众监督”,而财政部暗批央行应当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等于泄露了所有问题根源都在中共。
贸易战当前 互相推卸责任
经济学家高善文在5月的演讲中曾提出,中国杠杆表面上是金融问题,本质上是财政问题。
中共体制内,罕见地出现两部门公开互掐,被认为是在中美贸易战的强大冲击下,央行不敢再为财政背锅,承担加大金融风险的责任。
就在几天前,中共外宣文章还在批判北京当局“经济改革”空喊两年,至今只有金融部门在唱“独角戏”,其它部门只是喊口号袖手旁观,令北京高层极为不满。
文章还指,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不仅是金融部门的任务。如果实体经济不为所动,只能坐视经济泡沫越积越大。其中特别指出,靠举债度日的僵尸国企改革困难,房地产市场乱象丛生,地方政府继续变换花样借债等。
贸易战激化中共内部矛盾
《华尔街日报》报导称,在经济政策上,中共央行话语权不及商务部、发改委等制定国企政策的关键部门,但这种情况在2018年机构改革之后,渐渐在发生变化。
发改委此前坐拥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控制权以及重大项目的审批权,但却没有足够的财权。央行同样对财政部门不满,前央行副行长曾表态,“刚性兑付不破,中国只有财政没有金融。”而财政部与央行等部际矛盾难解,导致财政部在本轮财税体制改革中“连主导权都未必有”。
此次财政部同央行公开“互怼”,或说明财政部、央行、发改委等部门之间的矛盾正在公开化。
日前,新唐人曾接到疑似中共银保监会内部人士投稿,曝光央行近期出台的文件,指责央行向证监会、银保监会争权。
当局推动2018年机构改革,重组各部门的权力,势必导致各机构互相争权,保护自身利益。而贸易战威胁中共经济体制,各部门在压力下互相推卸责任,更加深了内部矛盾。
外界分析,中共经济已到癌症晚期,中共腐败的官僚体制更是烂透的蘋果,任何的所谓“改革”都已无力挽救中共的整体危机。
(记者沐风雨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