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笼罩“不祥之兆” 古代帝王皆畏惧

2018年08月05日神秘现象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8月05日讯】近年中国大陆雾霾连连,尤以北京城为甚。据史料记载,古代“霾”和“埋”互通,故每当雾霾发作,皆主大凶不利,古代帝王皆畏惧。皇帝要斋戒,废乐,祭天,退避正殿进行自省,来化解这一“蔽贤绝道”的天象示警。

霾最早出现在《诗经.邶风.终风》篇,有“终风且霾”的诗句。历代《五行志》,以及一些占卜书中对雾霾都有记载,例如:久阴不雨、常阴、蒙、雾、夜妖、恒阴、晦暝等词汇,都等同或类似于今日之雾霾。但霾这个称谓出现很晚,大约在《新唐史》中才见到。

晋朝的《晋书.天文志》曾说过:“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以上,或一日或一时,雨不沾衣而身有土,名霾,故曰天地霾,君臣乖”。

大意是说,只要天地之间、东南西北四方出现很大范围的昏黄浑浊不清的天气,像黄土一样弥漫着,有时持续五到十天以上,有时只出现一天或一个时辰,有时看似有雨降落下来,却不会弄湿衣物,但衣物上却沾满灰尘,这种天象都叫做“霾”,说明君臣之道出现了大问题。

古人不但将“非正常雾天”列入“霾”的范畴,还将黄雾黑气、飞沙走石甚至被现代人称为“沙尘暴”的极端天气,也都归入“霾”的范畴,都属于“不祥之兆”。

《后汉书》里有“时气错逆,霾雾蔽日”的记载,当“正气”错逆,上天就以雾霾天象示警。

总而言之,在古人心目中,雾霾不是好东西,历代帝王都很畏惧。《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有:“自从光武帝中兴汉室之后,就没有久阴不雨的记载了。”其实不然,汉顺帝时,郎顗上书说:“正月以来,阴暗连日。久阴不雨,乱气也。得贤不用,犹久阴不雨也。”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昭帝驾崩后,刘贺即位,不久,天阴,昼夜不见日月。刘贺要出行,大臣夏侯胜拦住车劝道:“天久阴而不雨,是有大臣谋反。陛下不能外出。”刘贺不听劝告,还把夏侯胜关起来。

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将要反叛,霍听闻此事吓一跳,以为是张安世走漏风声,便来问夏侯胜,何以有此判断?

夏说:“《洪范五行传》说:皇道有变,就会出现常阴天气,预示着此时有下人讨伐上人。我不敢明言,所以说有大臣谋反。”霍光听后大惊,愈发看重术士。几天之后他们废掉刘贺,应验了“常阴”预示。

在中国古代“霾”和“埋”互通,故每当雾霾发作,皆主大凶不利,所以皇帝要斋戒,废乐,祭天,退避正殿进行自省,来化解这一“蔽贤绝道”的天象示警。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天象异常,黄雾四塞,遮天蔽日。皇帝为之心惊胆战,紧急召见各行政部门高级官员,要求他们不要有顾忌的畅所直言,征询治国之策。

有的朝臣进谏直言,批评当朝外戚专权独揽大政,导致“阴盛侵阳之气”。太后的兄长,大司马大将军王凤听后恐惧不安,于是上书谢罪辞职。

按照五行占卜原理,金木水火土都发生变异时,会引起天象剧变,出现“日月乱行,星辰逆行”等怪象,雾霾也是其中之一。它基本表现为“久阴不雨”,预示着“王者失中,臣下强盛而蔽君明,则云阴”。

唐天宝年间,虢州閺乡大雨后发生晦冥,类似浓雾或霾,天晴后人们发现,此处女娲墓竟然失其所在。七年后濒河人夜晚听到风雷声,早晨看到女娲墓平地涌出,当时称风陵堆。发生如此神秘现象,不知真伪,也不知原因何在。术士却说:“塚墓自移,天下破。”

金朝还有一则故事写道,哀宗刚即位时,封太后、太妃为皇太后。当即大风骤起,吹落房瓦,紧接着出现昏霾,不见太阳,还有黄气冲天。太后做梦,见到数万乞丐跟在她后面。她很厌恶,占卜者说:“太后是天下之母,百姓贫穷,当然要向你述说。”闻此言,太后赶紧在京城摆设粥与冰药,告慰天下。

而在明清两代,帝王遇有“霾灾”出现时,下令禁天下屠宰,督遣文武群臣斋戒三日,并率文武官员到天坛祭天,以求天神驱散风霾,降洒甘霖。

其他历代也大都如此,一旦出现雾霾异象时,朝廷以大赦,惩戒贪腐、谢罪辞职、祭天反省、广纳直言等方式,处理异象之征。

如今,雾霾异象再度在中原大地出现,警示世人。中共自夺取政权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斗争屠杀了八千万中国同胞,加之迫害法轮功,活摘法轮功学员身体器官,制造了这个星球上从未有过的罪恶。

中共宣扬无神论,全面摧毁中华传统文化,导致中原大地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假冒伪劣遍地,毒奶粉,假疫苗猖獗,中华的血脉几被断绝,民众苦不堪言。

时下又逢中美贸易战开打,中共在国际社会成孤立之势,而中共内部政变传闻不绝于耳,暗潮汹涌,当局内忧外患,正应了“蔽贤绝道”这一天象示警。

(责任编辑: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