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农人忙 收麦插秧菱歌长

2019年06月06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06月06日讯】夏日时序匆匆,经过立夏和小满,就到了芒种。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75度时,交芒种节气。2019年的芒种交于6月6日7时06分(北京时间)。
《周礼》说:“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解释:“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则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可以开始收割。水稻、玉米、谷子等也要播种,芒种谐音“忙种”,意谓农人最为忙碌之时。“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正是此时生动的写照。
对于这个忙碌的季节,各地都有俗语描述: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东北是“过了芒种,不可强种”……
芒种三候
中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分别为:“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小螳螂破壳生出;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应时而鸣;再五日,反舌鸟停止了鸣叫。螳螂、伯劳是因感知到阴将萌生,而鸣;反舌是阳鸟,则因感知到微阴暗沁而闭嘴无声。
芒种风俗:送花神
在芒种日当天,中国民间有祭祀花神的仪式,以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意。
根据记载,送花神的习俗,至少在南朝就已盛行了。南朝崔灵恩的《三礼义宗》里记载:“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
清代小说《红楼梦》的中,对送花神的描写更为详细:“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从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芒种风俗:安苗
安苗是中国安徽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芒种风俗:煮梅
时至芒种,中国南方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历史上也留下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佳话。,
芒种风俗:食桑椹
桑椹是芒种节气的最佳当季水果。桑椹在古时是皇帝御用的补品,又被称为“民间圣果”。
中医认为,桑椹味甘酸,性微寒,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且桑树特殊的生长环境决定了桑椹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难得。
芒种养生:夏打盹
芒种时节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气温升高、天气炎热,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
芒种养生:汗出不见湿
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芒种养生:养心
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而夏季阳气最盛,红色为阳,相对应的红色食物就入心入血,因此,夏季护心,就要多吃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红枣、红苋菜、山楂、甜菜根等。
芒种节气古诗欣赏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时逢芒种季节,登高远眺,岁月更迭,虽满目萧瑟,诗人却早已波澜不惊。这首唐诗,疾徐有致,平和雅正,颇有大唐气象。
宋朝大诗人陆游的《春夏之交衰病相仍过芒种始健戏作》一诗,生动地描述了诗人带病过芒种的情景:“药里关心百不知,可怜笔砚锁蛛丝。倒壶犹有暮春酒,开卷遂无初夏诗。户外逢人惊隔阔,灯前顾影叹支离。痴顽未伏常愁卧,鼓缶长谣乐圣时”。诗人因病封笔,因衰叹息;然而到了芒种节气,仍兴致勃勃。表现了诗人久病初愈的欢快之情与达观的思想情绪。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文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