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06月19日讯】伯禽,姬姓,名禽,尊称禽父,“伯”表示其排行第一,为周文王姬昌之孙,周武王姬发之侄,周公旦长子。
周公制礼作乐,集周礼之大成,并身体力行。《论衡谴告》篇曰:“康叔、伯禽失弟子之道,见于周公,拜起骄悖,三见三笞。往见商子,商子令观桥梓之树。二子心感觉悟,以知父子之礼。”
康叔名封,为周公同母幼弟,与周公长子伯禽年岁相当。西汉刘向杂事小说集《说苑卷三建本》等古籍中就有上面“三见三笞”的故事:
周公像(公有领域)
康叔封与伯禽拜见周公三次,被周公痛打三次。康叔心里害怕,带着伯禽一起去请教当时的贤人商子。商子说:“南山的阳面有桥树,你二人何不一起去看看呢?”二人去南山之阳察看,只见桥树高大、直立、昂首,回来后告诉商子,商子曰:“桥者,父道也。”又对他们说:“南山的阴面有梓树,你二人何不一起去看看呢?”二人又去南山的阴面察看,只见梓树低矮、肃立、俯首,回来后告诉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商子以桥、梓二树释父子之道,使二子明父子之礼。第二天,二人拜见周公,入门而趋(小步快走),登堂而跪。周公赞许他们得到了君子的教诲,曰:“君子哉!商子也。”
武王伐纣,破殷灭商建周,遍封诸侯,封弟周公旦于少昊之墟曲阜,曰鲁。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武王崩,成王少,周公“卒相成王”(最终留下辅佐成王),而使其长子伯禽代就封于鲁。[1-2]
明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中绘制的周武王:“恺悌君子,人之父母。”(公有领域)
周初分封了很多诸侯国,鲁国排位第一[3],是周朝最重要的封国之一。早在远古时期,鲁地便是人们的聚居区,文化、历史悠久。周朝时,鲁国获得的赏赐最丰厚,并拥有运用天子礼乐的特权;又因其位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曲阜,绝大多数是平原,土地富饶,水源充足,因此,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畜牧业和蚕桑业。
周公希望伯禽不负众望,能担此大任,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把鲁国治理好。伯禽临行前,周公谆谆告诫伯禽说:“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2]意思是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的了。然而,我洗一次头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嘴里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就这样还怕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国土)就骄慢于人,就怠慢、轻视人才。”
史记(公有领域)
后来用成语握发吐哺、周公吐哺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广纳贤才。
周公还继续劝诫伯禽道:“我听说,德行宽裕,守之以谦恭有礼者,必定荣耀;封地辽阔,守之以简约节制者,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守之以谦卑恭顺者,必定高贵;人多兵强,守之以威严敬服者,必定胜利;聪明睿智,守之以大智若愚者,必定明智;博闻强记,守之以才疏学浅者,必定智慧。以上六点都是谦虚恭谨的美德。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皆因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恭谨而失去天下,进而身亡者,桀、纣就是例子。你能不谨慎重视吗?”[4]
周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后,召见他并告诫他说:“你知道做人主的道理吗?凡是身居高位的人,一定要更加恭敬的对待下属,听从有德之人的忠言劝诫,必须大开畅所欲言的进谏大门,谦退克己、恬淡宁静,让下面的人感到有所信赖和仰仗。对于进谏的人,不要用权势威慑他们,也不要拒绝他们的进言,应广泛吸收他们的意见,然后选择值得采纳之言。作为人主,如果只懂文治而无武功,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威慑臣民;只有武功而不懂文治,臣民就会害怕而不亲近你;文治武功并用,威信与德政才会建立。威信和德政建立,臣民就会亲近你和服从你,正派高尚之人会顺利升迁上来,奸猾谄媚之人也会被贬逐在下。这样,进谏者就能得到举荐,忠心诚信的人也就会聚集在你的身边。”伯禽向成王拜了两拜,接受封命后辞别而去。[5]
伯禽的伯父管叔鲜、叔父蔡叔度、霍叔处等人不满周公旦摄政,联合纣王之子武庚等商族残馀势力以及徐国、奄国等东夷外族,合兵勤王,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伯禽到任之初,当时的淮夷、徐戎等也闻风兴兵作乱,前来攻打鲁国。伯禽率军到达费邑抵御叛军,并亲自作《费誓》(《尚书费誓》)以严明军纪、激励士气。在齐军(齐国为姜太公封地)的支援下,不久,鲁军和前来支援的齐军与叛军呈战事相持局面。
周公出师东征(平定宗室三监叛乱和向东开拓疆土),三年后战事平息。周公杀了管叔和武庚;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人,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周成王将商朝遗民六族及旧奄国的领土和国民赐给伯禽,并送他许多典册文物、宝器仪仗。三监之乱平定后,齐、鲁、周三支军队联合,又经两年苦战,最终击败叛军,安定鲁国。
伯禽在位四十六年,平定徐戎叛乱,坚持用周礼治国,因此,鲁国在他的治理下,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政治经济稳定,奠定了周朝在淮河以北和东部地区的统治。
颇有意思的是,齐国与鲁国同为东方大国,但姜太公在齐国的治国之道却与鲁国大不相同。《淮南子•齐俗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太公与周公受封后,曾见面讨论治国经验。周公说:“(我治理鲁国要)尊重德高望重的人、亲近自己的亲人(尊尊亲亲)。”太公听后说:“鲁国从此要衰弱了。”周公反问太公何以治齐,太公说:“(治理齐国)我要举荐贤能,崇尚功绩。(举贤而上功)”周公听后慨叹:“齐国后代一定有被篡夺弑杀的君主。”
果然,齐国此后虽有齐桓公春秋首霸,但传至二十四代时国政被田氏篡夺;而鲁国虽国势渐衰,仍延续到三十四代亡国。双方对于两国的预测都很准确,难以断言高下之分。足见崇文与尚武之道各需张弛有度,所谓祸福相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祖先留下的每一份智慧,对后人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注:
[1].《史记周本纪》
[2].《史记鲁周公世家》
[3].《国语鲁语(上)》
[4].《韩诗外传卷三》
[5].《说苑卷一君道》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