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看点】外企撤离成趋势 美中达成协议也无用

2019年07月24日新闻看点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9年07月25日讯】【新闻看点】外企撤离成趋势 美中达成协议也无用(2019/07/23)(总第378期)
大家好,欢迎大家关注新闻看点,我是李沐阳。
虽然美中经贸官员有过几次通话,但距离达成贸易协议,川普认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看不见贸易战尽头,并且随时可能战火升级的情况下,尽管北京拿出了更多的优惠,但已经“很受伤”的外资企业还是选择了无奈之举——撤离中国。
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撤离中国并不容易,但贸易战所带来的不稳定,还是迫使他们决定离开,或者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美国之音7月23日引述报导“启迈QIMA”的调查数据指出,80%的美国公司和67%欧盟国家的公司正在离开中国。
外企大举撤离中国已经形成了趋势,不可阻止,也无法挽回,而且未来还将继续。
启迈是专门负责质量控制和供应链审核的机构,他们结合了对消费品行业150多家公司数万次的监测数据发现,大多数跨国企业将生产线搬到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一些欧洲公司将供应链转到了欧洲本土。 经过对比发现,他们的检测业务当中,来自中国大陆公司的下降了13%。来自东南亚的增加了34%,来自土耳其和非洲的检测业务增加幅度超过40%。
美国服装与鞋业协会(American Apparel & Footwear Association)执行副总裁史蒂芬‧拉玛尔(Steve Lamar)表示,过去一年半,很多企业都在谈论或者已经行动,努力把供应链迁移出中国,或者如何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就是希望避免川普政府已经施加的惩罚性关税和准备要施加的关税。
拉玛尔指出,他们的成员几乎在“同一时间、非常短的时间内”,向一个方向转移。速度非常快,规模很大。他认为中国产业升级也是企业考虑搬离的部分原因,但相比较贸易战和高额关税,产业升级对企业的影响有些微不足道。如果没有贸易战和关税,就算中国的产业升级,中国还是“非常有效的做生意的地方”。
就是说,美国加征的关税,让在华外企已经承受不住、“忍无可忍”了。特别是在贸易战望不见尽头的情况下,企业的心始终不能安定下来,这是一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企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慢慢地培养。而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对需要发展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就像我们平时做事一样,心态平稳的时候,很容易做成一些事情。如果心如浮萍,踏实不下来,做事情就容易出现问题。
大家知道,美中经贸官员已经通过电话,并且有可能面对面会谈。 《香港经济日报》表示,G20大阪峰会后,美中双方谈判的牵头人进行过2次不同的电话沟通。
第一次是7月9日,中方在10日率先发消息进行了确认,但美方三缄其口。第二次是7月18日,但中方推迟到19日下午5点才发通稿,而美方则很主动,似乎有些“逼宫”的意味。特别7月18日的通话,中共的强硬派人物钟山加了近来,使原来的“私聊”变成了“群聊”。
外界认为,从这些变化中不难看出,双方的谈判正面对着艰难和曲折,反映出谈判前景存在着很大变数。 拉玛尔认为,美中不太可能很快达成协议,即便签署了协议,外企迁出中国的趋势还是会继续。因为“他们以前提过,关税将是那个协议的执行工具”,不管是哪个政府,“公司总是会生活在关税的威胁之下”。而且就算是现行的这些关税,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不仅是低端产业,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也面临着同样的威胁。
前不久,日本媒体报导,包括蘋果、任天堂等在内的50家跨国公司都宣布,要把生产线撤出中国。 夏普旗下个人电脑Dynabook执行长觉道清文(Kiyofumi Kakudo)表示,尽管美国的第四轮关税已经暂缓实施。但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一切都是未知数。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这正是企业所担心的。觉道清文说,“我们需要能避开关税生产和符合美国政府采购资格的永久性措施”。
《日经新闻报导》中指出,不仅外企,中国自己的生产企业,以及来自美国、日本和台湾的华人企业,包括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其它电子产品生产厂家,也都纷纷撤离中国。
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主席阿特金森表示,北京当局除了尽早达成协议,没有更好的选择解决外企迁移的问题。他对美国之音表示,北京“现在能做的就是止血,不可能再让他们搬回来了”。
他认为如果中国同意与美国达成协议,外企撤离的过程可能会减慢很多。即便如此,跨国公司永远都会对他们的中国生产有那么一点怀疑,认为他们在中国的生产不像他们想像的那么安全。
时事评论员杰森认为,看目前的情况,即便是贸易谈判恢复,达成协议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时间拖得越久,企业的压力就越大,撤离中国的企业也就越多。
杰森指出,外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非常大。如果不能尽快达成协议,外企被逼走的会更多, 外汇储备也会减少,经济下滑更厉害,中国经济可能很快就被拖垮。
好的,感谢您关注新闻看点,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