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陈寅恪和王元化之学问与风骨

2019年11月13日评论
刚刚过去不久的10月7日,是陈寅恪辞世整整50周年。
陈寅恪是谁?如今的年轻人恐怕很少知道了,但是,是凡对中国现当代学术史略有了解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个名字的。
他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同为清华四大导师,可以说是位名副其实的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
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大?
着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着作等身了,但总共着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坊间更称,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
不过,论及陈寅恪先生,我很赞同大陆学者吴洪森在其《平生所学唯余骨》一文中的观点。他说,陈寅恪成为热门后,人们大都只注意他学问的渊博和天才记忆,这些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而忽略了陈寅恪身上读书人人人可以学的东西,那就是他的风骨。
那么陈寅恪先生的风骨是什么呢?就是他在他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陈先生不仅是这么说的,而且是这么做的。
民国30年(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时任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的陈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40万元委任他创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民国31年(1942)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断然拒绝,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他先后任教于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直至抗战胜利。
更为难得的是,中共当政后,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当局想聘请陈寅恪先生做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大家知道陈先生是怎么答覆的吗?他答覆说,学术的问题主要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他可以不考虑。我去可以,但第一,请“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结果刘、毛当然不会允诺他的这两个条件。试想,在那个知识分子人人战战兢兢的年代,陈寅恪居然敢如此直言“犯上”,可见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没有半点虚言的。
据吴洪森回忆,有一次,他拿《平生所学唯余骨》一文去请教他的老师、当代中国着名思想家王元化先生。先生很赞同他的观点,并对他说,学问,不论西学还是中学,最后还是要落实在风骨上。
我记得王元化先生在其《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一文中还曾说过,“对知识和文化的信念,对真理和道义的担当,对人的自由命运的关心,永远都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尊严所在,没有这些东西就没有人文的意义”。王先生的这段话,我认为是对陈寅恪先生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进一步阐述,说明了这种精神和思想的具体内容。
环顾当今大陆的学术界,在中共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普遍犬儒化,斯文扫地,风骨无存,有的人甚至将知识学问作为向上爬的资本,丑态百出,毫无人格可言。陈寅恪和王元化先生如地下有知,不知将作何感概?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