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有敬天信神的传统,用盛大庄严的典礼敬奉神明,是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非常重视的大事。历代帝王称为天子,也就是受命于天,他们往往通过向上天祭祀祷告的方式,一方面祈求神的保佑,另一方面也是感谢神保佑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
在各项祭典中,封禅是国家最重要的大典之一。《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必封禅。封,增高也;禅,广厚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之址以报地。”也就是说,承受天命的天子一定要封禅,即祭祀天地。人间的天子在泰山祭祀过天地,才算真正的受命于天。
汉武功绩
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圣明的君主,如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人,都曾登上泰山举行隆重的祭典。秦始皇又是第一个封禅的中国皇帝,昭告天地自己取得的功绩,并立碑纪念。之后,汉初经济亟待恢复,皇帝主张无为政治,封禅活动一度中断。
汉武帝即位三十年来,内修礼乐,变古创制;外开边境,恩威并施,开创了汉武盛世。图为明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各类店家。(公有领域)
汉武帝刚即位不久,就有人主张封禅,以为“天下安”,也就是通过封禅来修正一下国家的制度。不过,汉武帝主张用儒家思想治国,这与主张黄老之说理政的窦太后发生冲突。所以汉武帝暂时放下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封禅之事也暂时搁浅。
元狩元年(前122年),济北王上书汉武帝,主动献出泰山及其附近地域。汉武帝接受之后,又加封其它地方来补偿济北王。但直到元封元年(前110年),也就是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三十年,他才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封禅。
在这三十年中,汉武帝在政治上“独尊儒术”,并以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形式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华王朝正统的统治思想。另一方面,汉武帝也没有彻底排斥其它学说,而且允许其活动,甚至对有才能者加以重用。同时,汉武帝为了大一统,也选取诸家学说中有用之处为己所用。
汉武帝还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建太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同时,汉武帝变古创制,收相权、行察举、削王国、改兵制、设刺史、统一货币、专管盐铁、实行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这也成为此后两千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此外,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东并朝鲜,西征大宛,北却匈奴,南灭百越,攘夷拓土,使西汉的疆域在武帝后期达到极盛。彼时,西汉的疆域在西北包括今天的新疆和甘肃地区,东北方向的版图则扩展到朝鲜半岛至大海,西南则到达今天云南的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南方到达福建、海南岛等。汉武帝时的疆域,成为后世中华帝国的版图的基础。
在这三十年间,汉武帝还开辟了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帝国与西域、中亚和西亚乃至欧洲的商业往来,外来文化亦从此开始大量输入。
这样的汉武帝,功绩确实超过前面几位帝王,其封禅泰山,确实是名正言顺。所以在元封元年,取得了辉煌文治武功成就的汉武帝,即将开始他的封禅之旅。汉武帝首次明确提出,封禅泰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不断有吉祥的天象出现。前两点显而易见,而从元狩元年起,汉朝先后出现了白麒麟、宝鼎等祥瑞之兆。国家的富庶和上天显示的符瑞,都昭示着皇帝的封禅大典势在必行了。
封禅前夕
对于这汉朝立国以来的第一次封禅,汉武帝君臣都极为看重,但是到商讨具体的祭祀仪式时,百官都犯了难。因为自秦始皇封禅后,祭祀典礼中断了几十年,公卿儒臣们只能从《尚书》《周官》《王制》等古文献中追溯古礼,却都莫衷一是。汉武帝还把前代的祭器拿出来给大臣看,有人却说这和古代用的不一样。当时大文豪司马相如已经去世,留下一封遗书,赞颂武帝功德,盼望武帝能尽快封禅。汉武帝就拿着这封遗书去问名儒儿宽。
泰山自古为皇帝巡行、封禅常到之地。泰山胜景以古松着称,此幅泰山图即以山中松林为主题。图为清 李世倬《对松山图》。(公有领域)
儿宽的建议是:“封泰山,禅梁父,是皇帝的大典。具体仪式只有圣明的天子才能制定,不是做臣子的能够决定的,百官再讨论下去是没有什么结果的。”汉武帝同意了他的看法,于是亲自拟定封禅礼仪。汉武帝遵照“先振兵释旅,然后封禅”的古制,首先向四方臣民展示强大的军事力量,展开声势浩大的巡行活动。从年初开始,汉武帝置十二部将军,亲自统兵十八万,旌旗连绵一千多里,从长城出发,北巡边陲至朔方,又到了北河。
汉武帝派使者晓谕匈奴单于:“南越王的头已经悬在长安城上了,如果单于能战,汉天子就在北边率兵迎战;如不能战,速来臣服。”结果匈奴慑于汉武帝的军威不敢出面。在这次巡行班师回朝的路上,汉武帝还祭拜了桥山黄帝陵,才回到长安。
同年春,汉武帝又率军来到中岳嵩山,随从抓到了一匹骏马和一头神奇的鹿,还说在山上听到喊“万岁”的声音。汉武帝以此为吉兆,下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并拨出山下三百民户作为嵩山的奉邑。
再获吉兆的汉武帝兴致勃勃地向泰山进发。到达泰山时,草木还没生长,汉武帝就命人在泰山玉皇顶上立块石头,自己先去巡行东海。汉武帝天生慧根,特别喜好神仙之道,经常到名山大川和五岳去祈祷,所以泰山、东海之行也包含寻找神仙之意。
汉武帝来到东海一带后,行礼祭祀八神。齐人纷纷上书,谈论神怪和奇异方术。于是武帝调发了很多船只,让数千人去寻求蓬莱山的神人。
天子出行,常常由方士公孙卿持天子符节先行到达,在名山胜境迎候天子车驾。此次公孙卿到达后,说夜间看到一个异常高大的人,身长数丈,走近后却看不到了,只留下一个很大的足迹,形状像是禽兽的足印。有大臣说见到一个老人牵着狗,说:“我想见一见臣公。”说完忽然不见踪影。汉武帝看了大足印还不相信,等到又听大臣讲述牵狗老人的事,才深信这就是仙人了。因此特意在海上留宿以待仙人,还准许方士乘坐驿站的车子以来往报信。
不过等了几天,汉武帝也没有见到神仙,这时泰山草木开始生长,于是汉武帝决定前往泰山封禅。
祭祀大典
《史记‧孝武本纪》原本失传,现在我们看到的传记其实是“封禅书”代替的,所以我们从这里来看看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的大体经过。这一年的四月,汉武帝先到了梁父山,以礼祭祀地神。他命侍中和儒者穿着隆重的礼服,也就是头戴鹿皮帽子、身穿插着笏板的官服,亲自举行射牛礼。之后,汉武帝在泰山东面的山脚下设坛祭天。祭坛宽一丈二尺、高九尺,坛下埋有玉牒书,是汉武帝写给天帝的书信,书的内容隐秘无人知晓。祭礼结束后,汉武帝独自带着已故将领霍去病的儿子、侍中奉车霍子侯登上泰山,在山顶同样举行秘密的祭天仪式。第二天,汉武帝从泰山北面下山,在泰山脚下东北的肃然山上祭祀地神,与祭后土仪式相同。
封禅举行的地点:泰山 (Dirrival/Wikimedia Commons)
整个封祭、禅祭过程中,汉武帝都亲行拜见礼,身穿黄色礼服,旁边有礼乐伴奏。汉武帝还将远方进贡来的奇兽、飞禽以及白山鸡等动物放还山林。在举行典礼的时候,夜晚彷彿有光出现,白天有白云从祭坛中升起。这应该是神灵的显现,整个典礼过程透露出一种神秘气氛和宏大的气魄。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泰山脚下的明堂里接受群臣朝贺,并因首次封禅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元封的“封”,自然就是指“封禅”。
汉武帝泰山封禅之后,又东游海上,北至码石,经辽西,历九原,于五月回到甘泉。武帝封禅,行程一万八千里,可谓气势恢宏。汉武帝封禅泰山的仪式结束之后,还发布了文告,在开篇用谦虚虔诚的口吻,讲述了封禅经过:“朕以卑微之身继承至高的帝位,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德行微薄不了解礼乐制度。祭祀泰一神时连续见到了祥瑞的光彩,这才登上泰山祭祀天神,又在肃然山祭祀地神。”之后汉武帝表示要修养道德、和群臣一同除旧布新的心愿。同时下令大赦天下,广赐牛、羊、酒、布等,免除泰山周边奉高、历城等地的年租;凡是天子车驾所经之处,免除一切劳役。
元封三年(前109年),在距离第一次封禅仅一年的时间,汉武帝再次来到泰山。这一次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就是在泰山修筑明堂,这实现了汉武帝即位第一年起就立下的修明堂的愿望。明堂相传是从夏商周流传下来的举行重大典礼的宫室,夏叫做世室,商叫做重屋,周叫做明堂。周公辅佐成王时,曾在明堂内大会诸侯,定礼乐、明尊卑,彰显天下太平、万国来朝的盛况。到了汉代,汉武帝认为泰山下的明堂地处险要而且不够宽敞,于是下令重建。
不过,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明堂该建成什么样子。这时,一个济南人公玉就献上了黄帝时的明堂图。这幅图上的明堂,正中是一座大殿,四周无墙,以茅草盖着屋顶。殿上有楼,建有复道,人可从西南方的复道进入大殿,称为“崑崙道”。天子从这里入殿,就可拜祀天帝了。大殿外还有水环绕一周。
于是,汉武帝下诏,在奉高邑的汶水边,按照这幅“黄帝时明堂图”建造明堂。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再次来到泰山时,就在这座明堂的上层祭祀天帝和五帝,在明堂下层祭奠后土。
在首次泰山封禅后,在元封三年(前109年)、元封五年(前106年)、太初元年(前104年)、太初三年(前102年)、天汉三年(前98年)、太始四年(前93年)和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又先后七次到泰山封禅。汉武帝在前后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到泰山封禅了八次,平均不到三年即有一次。
汉武帝封禅泰山,是西汉盛世中的一件大事。三国时的曹植在《汉武帝赞》诗中用“封天禅土,功越百王”来颂扬汉武帝的业绩,西汉史家司马迁在谈创作《今上本纪》的宗旨时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这是他对汉武帝盛世的肯定,也是对封禅和改德改制的正面评价。
诚心遇仙
汉武帝虽然在政治上采取“独尊儒术”,但受喜好黄老之道的父辈和祖母的影响,也颇好神仙之道。汉武帝甚至希望自己像昔日的黄帝一样,得道圆满飞昇。或许是上天感应到汉武帝的诚意,在封禅泰山前后以及游览其它名山大川的时候,汉武帝多次遇到神仙下凡显灵,并得到道法的真传,这在很多演义、志怪小说中都有记载。
宋刘松年〈瑶池献寿图〉,据《汉武帝内传》记载,西王母曾往见汉武帝,并赠仙桃四枚。本幅描绘西王母与汉武帝相向对坐交谈,众女仙捧桃实竞进,有祥瑞庆寿之寓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汉武内传》和晋代的《博物志》记载,元封元年正月初一,汉武帝登上了嵩山,修建寻真之台,斋戒精思,希望可以得到神仙的眷顾。到了四月的一天,汉武帝正在宫殿中的承华殿与大臣闲聊,忽然殿内出现一位美丽的青衣女子,自称是天上的玉女王子登。她告诉武帝,西王母看到他的求道之心,准备在七月七日那天降临来看他,此前他需要静心斋戒。
到七夕那天,宫廷内外清扫一新,汉武帝等恭候西王母的降临。到了晚上10点左右的时候,西王母率领几万仙人降临,整个宫廷被映照得光彩耀眼。西王母坐在特设的宝座上,待武帝跪拜问候后,招呼他一起坐下,共同品尝神仙特制的仙果仙酒,众仙还为他们演奏清妙悦耳的仙乐。
之后,西王母向汉武帝传道:修炼道术,就是要颐养精神,改变形体。修炼到能养好精神又能改变形体的程度就可以成仙。她还把修道秘籍传授给汉武帝。
在汉武帝的再三恳求下,西王母又邀请来真元之母上元夫人。上元夫人告诫武帝修道一定要戒掉身上的五种劣根性,一定要待人善良,明察秋毫,平复冤屈,恩惠于民,体恤孤寡,关心百姓疾苦,杜绝淫乱,放弃奢侈,常向天宫叩拜等。如此一百年,就可得到真道,进入天界。
因为汉武帝虔心向道,西王母又赐予他《五岳真形图》,希望汉武帝抛开所有的疑虑和杂念,专心修行。她还希望通过汉武帝的修行,启迪人间那些想学道的人们,使更多的凡人知道天地间确实有神仙道术存在,以此使那些不信神道的人能抛弃愚蠢狂妄之念。上元夫人也把十二卷真经留给汉武帝。随后,西王母和上元夫人乘车飞离。
自从汉武帝亲见西王母和上元夫人后,更加相信神仙的存在,他将两位仙人授予的真经一起装在一个黄金箱子里,并安放在柏梁台上,每天亲自净身持斋、焚香打扫,然后按照真经上的要求修炼。
晋代葛洪着的《神仙传》,也记载了汉武帝与神仙“泰山老父”的故事。汉武帝东巡狩猎时,看见一个老翁在路旁锄地,头上的白光有数尺之高。老人看上去五十多岁,但面色红润如童子,肌肤光滑有光泽,一看就不同凡俗。
汉武帝上前询问老人的道术。老人说曾经遇见过一个得道之人,那个人教给他修炼之法。他依此修行,身体便开始向年轻人的方向转变,头发也由白发变成黑发,掉了的牙齿又长了出来,身轻如燕,每天能行走三百里。现在他已经有一百八十岁了。史书中称这位老人为“泰山老父”。汉武帝接受了老人赠予的药方,并赐给老人玉帛。
老父后来进了泰山,每隔十年、五年,他都回乡看看。等他三百多岁时,就再也没人见到过他。
汉武帝遇仙的神迹还有很多,比如在嵩山遇到九巅山神、乘着白鹿驾的云车的卫叔卿,就连名臣东方朔都是木星下凡的神仙。仙缘深厚的汉武帝,在他驾崩后也出现了祥瑞景象。《汉武内传》载,一天晚上,武帝的棺材自己挪动起来,连宫外都听见好几次棺材动的声音,并散出一股特别的香气。封陵以后,陵墓周围大雾弥天,陵寝的门柱突然断裂,大雾持续了一个月。或许汉武帝遵照神仙传授的道术潜心修行,已经成为神仙,当他完成了人间使命后,就寿终正寝,重新回到了天界。#(未完,待续)
点阅【雄才大略、千古一帝之汉武帝传】连载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