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说曹操只看重人的才能,不看重人的品德,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那么曹操到底是如何对待和选拔人才的?
曹操的很多谋士其实以前都是从袁绍那里过来的,比如郭嘉,比如荀彧,这些人为什么离开袁绍来投奔曹操呢?历史上的曹操能够成人之美,有容人之量,还有用人之识。
曹操对待人才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现在经常把“成人之美”理解为“促成他人的好事,成全别人的愿望”,比如说两个人两情相悦,我们帮他们一下;或者有人要找工作了,我们帮他找个工作。这个并不是古人所说的成人之美的意思。那么什么是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人之美这个美并不是说我们去成就别人的好事,而是成就别人美好的品格,使之成为一个能够顶天立地的人,而小人则反之,成人之恶,成就别人的恶习或者欲望。那么曹操是怎么成人之美的呢?
三国时期有个人物叫王修[1],是袁绍儿子袁谭的手下,后来袁谭被曹操打败,在战争中被杀。当时王修在外地负责运粮,听到袁谭的死讯,下马嚎啕大哭。然后王修骑着马去拜见曹操,要为袁谭收葬。
王修就说了,“我深受袁氏的恩情,现在我请求为袁谭收葬,之后就算把我杀了,我也无怨无悔!”曹操一听,这是义士啊,任用还来不及呢,怎么能杀了呢,就让王修为袁谭收葬,成全王修的忠义,后来还任命王修做官[2]。
曹操在兖州时,有两个部将徐翕、毛晖。当时兖州大乱的时候,这两个人都背叛曹操。后来两个人亡命逃跑,去投靠东部的一个诸侯叫臧霸。臧霸最后归顺了曹操,曹操就命令刘备前去见臧霸,并让臧霸奉上二人首级。
这个时候臧霸就对刘备说:“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就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去杀害投降我的人。我受曹操存命之恩,不敢违其命令。不过有意于王霸之道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刘将军能为我辞却这个命令。”
刘备回来以后就把臧霸的话告诉曹操,曹操叹息:“这正是古人仁德的做法,臧霸现在却能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愿望啊。”于是曹操不仅不杀那两个人,反而还任命徐翕、毛晖做郡守[3]。
我们大家都知道关羽千里走单骑。当时关羽不得已投降了曹操,之后在白马之战中斩杀袁绍的大将颜良,立了大功。在关羽斩杀颜良之后,将曹操给自己的金银财宝原封不动放好,挂印封金,就此离开曹军去找刘备。曹操的手下这个时候都要派人去追关羽,曹操及时制止手下[4],说道,“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关羽各为其主,不要追了,让他去吧。所以关羽离开曹操,曹操的手下并没有追杀关羽。曹操一句各为其主,成就了关羽千里走单骑,义薄云天的美名。
无论王修、臧霸还是关羽,他们的举动都是义举。曹操成人之美,其实就是成就别人的美德和义举。曹操成就了别人,别人也自然会来报答曹操。王修虽然以前是曹操敌人袁谭的人,但是后来曹操把自己的都城邺城交给王修管理,王修赏罚分明,把地方管得特别好。不仅如此,有一次都城发生叛变,王修是第一个带着兵马赶到的。臧霸也是一样,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臧霸集中兵力抵挡来自青州方向袁绍的进攻,后来成为魏国的镇东将军,三朝元老,到了曹操孙子曹睿做皇帝的时候才在任上病亡。
曹操不仅能成人之美,还有容人之量。什么是容人之量?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在袁绍军中发现大量书信,都是自己的将领和袁绍往来的书信[5],也就是说很多人吃着曹操的饭,心里想着砸曹操的锅,这个时候曹操怎么做的呢?曹操下令把这些书信全给烧了。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那个时候,我都不能自保,况且诸位呢[6]?这一把火烧掉的不仅仅是书信,烧掉的还是过去的是是非非。
这个事情说明什么?说明曹操是个非常大度的人。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情况发生,有的人老是纠结于过去的是是非非,一吵架,几十年的陈谷子烂糠子全翻出来了,二十年前怎么怎么样,十年前怎么怎么样。曹操不是这么看问题的,曹操一看,你们之前通敌的信件写都写了,我现在追究责任,非要搞出个对错,难道要把你们这些写信的都杀了吗?我把你们杀了,谁替我管理国家,谁还愿意来替我管理国家啊。所以曹操非常大度,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大家以后齐心协力做好就行了。
历史上做过这件事的人不止曹操一人,总共有三人,而且这三人都是开国皇帝。其中一位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刘秀当时在中国北方和王郎决战,最后攻破邯郸,得到上千文书,全是自己手下和王郎联系的书信。刘秀看也不看,把所有的将军召集起来,然后把书信全都拿出来,这个时候那些将领估计心里凉了半截,只见刘秀一句话也不说,点起一把火,把这些书信全给烧了,然后说了这么一句话,“令反侧子自安”,就是你们之前那些因为写了信件而辗转反侧,内心不安的人,现在你们可以安心了,我刘秀既往不咎[7]。
还有一位做过这个事情的人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开国皇帝萧道成,萧道成这个人是个大胖子,史书记载“腹大如瓠”,就是肚子和葫芦一样,圆鼓鼓地翘起来。当时有个大臣刘休范叛乱,萧道成就前去平定刘休范的叛乱。当时叛军声势浩大,很多官兵都暗中和刘休范通信,暗中勾结。萧道成的军队攻克叛军营垒[8],缴获数千份这样的“投名状”,萧道成二话不说,立即全部烧掉书信,然后登上城楼,高声对众人说:“刘休范父子日前已被杀死,尸体就埋在南山之下。我是平南将军萧道成,各位好好看清楚了。你们递给叛军的名帖早被我烧了,不要担心了,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吧。”
曹操、萧道成、刘秀都是一代明主,开国皇帝,四个字形容他们的行为,就是既往不咎。既往不咎说起来容易,但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有人就做不到既往不咎,比如谁呢?袁绍。
袁绍手底下有个谋士叫田丰,田丰在官渡之战之前劝阻袁绍不要和曹操打,袁绍认为田丰阻塞军心,就把田丰关起来。等官渡之战失败了,袁绍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田丰给杀了。
袁绍说了这么一句话,“唉,我不听田丰的话,打了大败仗,让天下人耻笑。”然后就把田丰给杀了。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吃了败仗,反而怪罪田丰,把田丰杀了,肚量之小实在让人叹息。
反观曹操对于背叛他的人也是非常宽容的。曹操有个手下叫魏种,是曹操亲自提拔举用的,结果后来兖州叛乱,曹操就对身边人说了,别人可以叛变,但是我知道魏种的为人,魏种一定不会背叛我的。没想到魏种真的就叛逃了,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说道,“你魏种有本事逃到天涯海角,要是让我找到你,有你好看!”等后来曹操生擒魏种,曹操叹息了一下,“唉,魏种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干的。”曹操又亲自为魏种解开束缚,任用他做官[9]。
曹操这一辈子啊,其实背叛曹操的人不多,基本都集中在兖州这个时期了,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徐翕、毛晖、魏种,还有一个人叫毕谌,当时在兖州也给跑了。《三国志》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在兖州之乱的时候,毕谌的老母亲、妻子被张邈给劫持了。没办法,曹操当时送毕谌离去,说,“你老母亲在张邈手里,你还是离开我吧。”毕谌当时非常感动,表示我虽然离开曹公您啊,但我绝无二心。曹操也非常感动,哭得一塌糊涂。
等毕谌离开曹操,就把这话忘了,找到老母亲也不回来了。毕谌先是投奔张邈,后来又投奔吕布。后来可好毕谌被曹操给抓了,大家都非常担心,觉得这次毕谌八成是在劫难逃了。谁知道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孝,那一定会是个忠臣,你这样的人就是我要的。”然后曹操还封他做鲁相[10],“鲁国缺人管理,毕谌你去最合适。”
类似的还有陈琳,我们都知道陈琳写了个讨曹檄文把曹操祖宗三代骂了个狗血淋头,曹操不以为意,后来还重用陈琳。曹操晚年经常头疼[11],有一天发病,非常难受,正好在读陈琳的文章,陈琳这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曹操读到精采的地方就不觉得自己头疼了,高兴地跳了起来,“陈琳把我头痛治好了!”
所以我们看历史的曹操,确确实实是个大气、有肚量的英雄,有句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用来形容曹操再合适不过了。
曹操不仅能成就别人,能容忍别人,还有用人之识。说到曹操用人,就不得不提曹操的《求才令》。曹操先后三次颁布《求才令》,广招天下的贤才。《求才令》有这么一句话,“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你们要替我发掘那些出身低下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我都希望能得到并任用他们。三次求才令一出,就是希望天下的人才不要有任何顾忌,都来投奔自己。
但是对于曹操这三次《求才令》,后世有一种比较极端的解释。一些人认为曹操求才不求德,不看中人的品德,这种说法是偏颇的,并不是曹操真正的本意。
曹操《求才令》的第一个意思是,有很多人才特立独行,他们的行为不被当世人理解,世人认为他们品行不端,或者是有人造谣,使得他们名誉不好,曹操眼里这样的人依然值得任用。在《求才令》中曹操提到“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就是说韩信这个人,小时候胯下之辱,所以很多人瞧不起他,其实他是个大勇之人,最终成就了王业,流传千古。像韩信这样的人,我曹操愿意任用。
而在现实中,曹操确实是这么做的,曹操手底下有很多人才的行为被认为不端。比如着名谋士郭嘉,郭嘉从小“不与俗接”,平时不和普通人交往,后来做官也是我行我素,不讲礼仪。曹操手下有个官员陈群,陈群就看不惯郭嘉。认为郭嘉行为不点检,好几次在朝廷之上,当众训斥郭嘉,郭嘉自己倒是神态自若,依然我行我素。但是曹操不以为意,依然非常重用郭嘉,因为郭嘉虽然不服礼教,但非常聪明,是个人才[12]。
曹操的第二个意思是,很多人才出身卑微,这种人只要有才我就重用。曹操在《求才令》中提到“萧何、曹参,县吏也”。就是说萧何、曹参两个人出身低微,但是依然是栋梁之才。所以英雄不问出处,出身再差也没有关系。
曹操确实说到做到,曹操的手下很多人出身都很不好,比如于禁和乐进,这两个人都是曹操手底下的猛将,他们以前是干啥的呢?于禁以前是当小兵的,乐进是“帐下吏”,说白了就是个跑腿的,连个士兵都不是。再比如说毛玠,就是给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人,毛玠出身也不好,县吏,所以曹操用人不看出身。
曹操的第三个意思,就是你哪怕是投降过来的,也没有关系,我也用你。求才令有这么一句话,“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就是说管仲这个人以前是齐桓公的敌人,曾经弯弓射箭射中过齐桓公,但是齐桓公依然重用管仲,成就一番霸业。曹操也是如此,对待投降自己的人也是重用,比如张辽、徐晃、张郃。张辽以前是吕布的人,徐晃是杨奉的人,张郃是袁绍的人,但是到了投降曹操以后曹操都重用。曹操是非常看重张辽的,史书上记载,有一次张辽出征归来,曹操亲自出城迎接张辽,接到自己车子里,两个人一起回城,以示张辽的尊贵[13]。
所以我们看,曹操并不是说一味的不追求道德,曹操的求才令是有特定语境的。曹操对有才的人求才若渴,对于道德高尚的人更是非常喜欢[14]。曹操手底下很多受到重用的人为人都非常正直,道德都非常高尚,比如毛玠,比如王朗,比如华歆,比如崔琰。
论语有这么一段,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就是有人问孔子,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啊?孔子就说了,你身边的人高兴,远方的人来投奔你,这就是政治的最高境界。我们说曹操能够成人之美,有容人之量,还有用人之识。真的做到了近者悦,远者来。那么到底有哪些人从远方来投奔曹操呢?来投奔曹操的这些人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请看下集《妙计百出 上》。
注释:
[1] 《三国志 王修传》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
[2] 《三国志 王修传》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
[3] 《三国志 臧霸传》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谓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4] 《三国志 关羽传》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5] 《三国志 魏武帝纪》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6] 《魏氏春秋》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7] 《后汉书 光武帝纪》四月,进围邯郸,连战破之。五月甲辰,拔其城,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王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8] 《南齐书 高帝纪》休范即死,典签许公与诈称休范在新亭,士庶惶惑,诣垒投名者千数,太祖随得辄烧之,乃列兵登城北,谓曰:“刘休范父子先昨皆已即戮,尸在南冈下。身是萧平南,诸君善见观。君等名皆已焚除,勿有惧也。”台分遣众军击杜姥宅、宣阳门诸贼,皆破平之。太祖振旅凯入,百姓缘道聚观,曰:“全国家者此公也。”
[9] 《三国志 魏武帝纪》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10] 《三国志 魏武帝纪》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11] 典略曰: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
[12] 《三国志 郭嘉传》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13] 《三国志 张辽传》还邺,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
[14] 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欢迎订阅【三国英雄】
新唐人、大纪元《三国英雄》联合制作组
(责任编辑: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