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开战谁能胜?专家曝印军胜出的关键因素

2020年09月19日时政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09月19日讯】中印边界冲突持续恶化。有德媒引述专家的观点,分析了印中边境的最新局势,以及两国对抗若演变成区域热战,印军可能胜出的几大关键因素。
印度防长辛格(Rajnath Singh)9月15日在议会上说,印度情报机构在4月初发现中方违反协议,调动大量军队、装备和弹药。印方一开始还保持正常巡逻模式,不过不久后就发生加勒万对峙事件。
辛格强调,为了追上中共的兵力部署,印度进行了反兵力部署。而印度一直坚持双方应将部队恢复到4月实控线状态,却一直等不到中共的正面回应。
中印两国外长日前在莫斯科见面后,双方都说要让局势减缓,但两国都持续大举加强边境兵力和物资筹备引发关注。
德国之声18日专访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小雪,以及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印度裔研究员(Aakriti Bachhawat),分析了中印双方是否会开战?若开战谁会赢?
刘小雪认为,中印外长虽然都表态战争不能解决问题,但声明中让冲突降级的做法不够具体。中印边境战事会不会爆发取决于新德里的做法。
阿卡瑞提则表示,双方冲突不断升级下,很可能在边境爆发战争。
她说,中共军队不断违反双方和谈的结果持续挑衅,导致两军都无法达到脱离接触的目标。她认为持久战对印军比较不利,进入10月后,高海拔冬季战场对于设备和战术都比较精良的印军有利。战事只要不拖过冬季,印军就能成功牵制中共军队。
中印开战谁能胜?专家曝印军胜出的关键因素
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面临45年来最紧张局势,两国都加强军事部署。图为印度军车。示意图(Yawar Nazir/Getty Images)
由于中印双方均称在早前双方的对抗中占上风。对于何方公布的数据较具可信度。
阿卡瑞提认为,印度是民主国家,而中共是威权政府,“当然印度的数据比较可靠,因为该国军方统计都在媒体及议会监督之下”。
她表示,印度官方很早就公布有20名死者,但中共到现在伤亡者人数都不明。她也强调,虽然她个人相信中共军队伤亡比较严重,但不知道是多少。
对于中印边境会演变成何种态势。阿卡瑞提认为,在印方坚持不退缩之下,中共的选项也不多,无法像之前尝试在边界占据更多领土。虽然用外交解决不是不可能,但是印度对于透过领导人解决本次冲突的警戒心很高。
她提到,过去莫迪曾和习近平保持私交,两人也曾多次会晤,但是现在让印度感觉遭到背叛。如果中共想要保持颜面,让双方领导人会面解决问题,印度也不会想。
阿卡瑞提还说,以全球政治来看,国际社会是比较相信印度的,因为中共在印度边境的做法跟其在区域扩张势力脱不了关系。如果中共不改变尝试夺取印度领土的做法,就像是在南海上扩张也是一样,印度只能持续让中共骚扰印度的代价提高。
中印开战谁能胜?专家曝印军胜出的关键因素
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面临45年来最紧张局势,两国都加强军事部署。示意图(ROUF BHAT/AFP via Getty Images)
加拿大军事杂志《汉和防务评论》(Kanwa Defence Review)最新一期杂志中,一张卫星照片显示,中共军队沿着边境地区的班公湖部署军队和武器。
该杂志总编辑Andrei Chang说,中共军队在前线机场的歼H-7轰炸机上装载了武器,显示他们随时准备好行动,也是边防空军处于二级战备状态的明显标志之一。
他说: “我担心将来冲突可能会变得常态化,让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LAC)变成另外一个克什米尔。”
中共提升军备等级的同时,印度也部署兵力。据路透社报导,过去印度在拉达克东部边境部署的士兵数目约为两万到三万名,近日随着局势恶化,兵力增加一倍以上。印度军官拒绝提供详细的士兵数量,只说印方增兵是跟进中方。
报导说,大量物资堆积在拉达克主要城镇莱赫的一个燃料与润滑油仓库等待运送,仓库内印度咖哩、方便面、开心果等物资堆积成山。
军方解释,由于拉达克地形崎岖,物资需要先用卡车、直昇机等运送到物流节点,再由骡子送到更难进入的山区。莱赫的其他仓库还有帐蓬、取暖器、冬装和一些高海拔地区需要的生活用品。
拉达克山区入冬后将被积雪覆盖至少4个月,对军队是一大考验。为了应对艰困的环境条件,印度军方必须依赖直昇机和骡子互相搭配的方法,将超过15万顿的物资,包括大量武器、燃料、粮食、冬衣等运到营区。
有军事评论员分析说,中印若开战,无论战术上谁输谁赢,战略上毫无悬念是中共输了,而且输得彻彻底底。因为毛泽东时代,中共被全世界孤立甚至四面围堵,就是从1962年中印战争开始的,中苏变为死敌也是从中印战争开始,因为苏联站在了印方。
而中共与大多数不结盟国家反目也是从中印战争开始的,当时西方世界团结一致彻底封锁中共。1962年中印战争印度不仅把肥沃的藏南全部收入囊中,而且在国际上团结共产阵营、西方阵营、不结盟运动这三大阵营成功地站在印度一边全面围堵中共,让中共在国际上成了众矢之的。毛泽东简直就是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记者李芸报导/责任编辑: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