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11月17日讯】在美中贸易战冲击下,中共主导15个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它究竟有哪些战略目的?从签署、完成到执行过程,又将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请看专家分析。
11月15日,由北京当局主导,中国、东协10国和日本、韩国、新西兰、澳洲等15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目标是各成员国间达成关税减让。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认为,北京主导这项区域协议,主要出于五个战略目的: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基本上有五个目的:一是转移贸易战的压力,第二,人民币国际化,第三,RCEP的后效应、溢出效应,带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带动中欧投资协定、甚至要带动英国和中共的自贸协定等,第四,习近平想要做一个亚太自贸区,第五个目的,是中共想要调整他的产业链。”
李林一补充,转移美中贸易战的压力是最主要的,其次是藉跨境人民币交易结算、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以应对美元可能脱钩。在国内方面,中共打算藉RCEP的签订,调整国内产业链,把低端劳动密集产业转到中西部,东部沿海城市主要从事金融、跨境贸易等。
虽然中共鼓吹RCEP已经签署完成,但是李林一认为,前景并不看好。主要有三项不确定因素:
首先,正式签署后,每个成员国要在两年内完成国内协定的批准程序,但这期间,世界局势可能有大变化。
此外,中共是国际规则最大的违反者,未来是否履行协议,大家都没信心。
第三个最主要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美国方面,川普连任的话,将继续防范中共。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他(川普)在和加拿大做协议的时候,当初就加入了毒丸条款,就是说你和我签订协议,你以后就不能跟美国敌人签协定了,未来美国和世界(各国)达成协定,中共会越来越孤立,这是可以预见到的。”
除了美国大选结果将影响RCEP的走向,印度坚持退出协议,避免中国货过度倾销、保护国内产业,也是对其他成员国发出的警告。
新唐人记者林岑心、 宇微采访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