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雅句】为何中国曾经万邦来朝

2020年12月20日馨香雅句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0年12月20日讯】生活中很多人的烦恼来自于上下级之间的相处,上级往往抱怨下属为什么不听我的,下级往往觉得上级为什么不理解我尊重我,双方各有怨恨,轻则配合不力,重则不和而去,甚至引起官司纷争。其实这种问题从古至今都有,古时把它叫做君臣之道。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文化中对君臣的认识,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天人合一,认为人间的秩序,能够达到繁荣昌盛,是因为符合了天道。在这一点上即便是皇帝,也是奉天承运,皇帝被称为天子,上天的儿子,代表上天的旨意来统领百姓,当天子的作为符合天道的时候,会有百姓拥护,国家强盛;当天子背离天道的时候,自会有人来讨伐、代替他。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末代皇帝是夏桀,夏桀荒淫无度,有大臣劝他有所收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国君的位置是上天给与的,于是不屑一顾地说:“我就像太阳那样,太阳会消亡吗,只有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然而夏朝很快被商朝灭了。历经了商汤的励精图治,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又荒淫残暴,商朝很快被周朝代替了,对于夏朝和商朝,既然上天选择了他们为王,为什么还会让他们灭亡呢?
周朝人认识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意思是:周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邦国,但是他的使命是一直要不断跟上天命对他的要求啊,因为上天不会亲近任何人,只会帮助有德的人,因为“德不配位,必有馀殃”。所以历代圣王明君都会修养自己的德行,来配合天命。从这个角度来看,君臣只不过是职位上的划分不同罢了,但德行要求是一样的。都是如何尽职尽责,引导百姓过上一种更好的有秩序的生活。
而维持秩序,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王道是从自己做起,修己而安人,“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通过修养自己的德行,让人心悦诚服。霸道是用武力征服别人,让别人恐惧于暴力而不敢反抗。
《论语》中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秩序,靠法制禁令来管理,以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如果一个国家的秩序,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不仅知道羞耻,遵纪守法,还会走上正途。这两种方式也可以称为礼治和法治,其实礼和法都是为了维持一种秩序,所不同的是,“礼禁于未然,法惩于已然”,得到礼教化的人,会涵养自己的德行,把不符合法的言行举止融化在无形之中,而法是对超越法度的言行去进行惩戒。
中国文化一直倡导礼治的精神,而这种王道让中国曾经引领世界的文明,曾经万邦来朝,现在的日本冲绳是曾经的琉球,而琉球曾是中国的藩属国,众多周边小国对中国俯首称臣,像越南朝鲜菲律宾等都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什么王道的精神影响如此深远,因为中国文化认为,光明内心的道德是此生的目的,而光明自己的道德,到引领众人光明内心的道德,是此生的方式。所以会从身修,家齐,国治,到天下平,而平天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人,都能够走上正途。《礼记》中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选贤与能。”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君王在天下为公的理念下,选贤良有才能的人,提升百姓的道德修养,让人们不仅仅是亲爱自己的亲人,而是关爱所有的人,让男女老少都能够各有所安,人们之间和睦相处,从而走向世界大同。
在这种方式当中,君王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君王的所作所为,百姓都看得见,民心自有一杆秤。唐朝的唐太宗就非常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什么时候水能载舟,什么时候水会覆舟呢,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关于中国文化还有哪些,我们下期和您接着分享。
(责任编辑: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