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流落人间的金箍棒 印度德里铁柱

2021年05月15日神秘现象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5月14日讯】大家好,我是扶摇。
说起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的金箍棒, 那真是无人不知,何人不晓。当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终成正果,神器金箍棒立下汉马功劳。
孙悟空最后获封斗战胜佛,脱离凡尘去了天界。那金箍棒去哪儿了呢?是功成身退回东海继续做镇海神针呢, 还是进了花果山博物馆做镇馆之宝受万猴景仰?又或者,有没有被西天大雷音寺的和尚们留下来当了纪念品呢?
说的是笑话,不过也是巧了, 唐玄奘西行取经的目的地——印度,还真的有那么一根铁柱, 跟传说中的金箍棒颇为相似。这就是印度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 德里铁柱。
柱子立在奎瓦吐勒清真寺(Quw-watul Islam Mosque)的院子中,7.2米高, 直径40.6厘米, 跟金箍棒“斗来粗,二丈有馀长”的身量差不多。
不过说两者相似,倒不全在于外形,而在于质地,因为它们都有“金刚不坏”之身,永不生锈。
金箍棒原名神珍铁,为大禹治水所用,功成之后留在了东海作为镇海之宝, 到孙悟空取出的时候, 算算已在海水中泡了两千多年了, 却依然不腐不锈。要知道铁是所有金属中最容易生锈的。家里用过铁锅的朋友都知道,哪天用完忘了把锅擦干,第二天橙黄橙黄的铁锈立马就附在锅底了,比雨后蘑菇长得还快。还敢在海水中泡着?怕是不到十年就尘归尘,土归土,化成粉末随洋流飘走了吧?
当然喽,或许你会说,神器嘛,老君炼丹炉出品,三味真火烧出来的,当然不一样。
那我们来看看德里的这根铁柱。柱子据传是在十三世纪,清真寺建寺之初,被当作建材从某个神庙中移过来的。不过好像用到哪儿都不合适,就留在了院子中,让它自生自灭。没想到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都过去了,柱子还是立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还是不腐不锈,光洁如初。慢慢地人们都知道了这根柱子的神奇之处,一传十,十传百,这铁柱就成了寺院的招牌。
转眼七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新寺已成了今天的断壁残垣,而柱子却还是一尘不染地立在那里,除了几处小小疤痕之外,看不到岁月的痕迹,彷彿七百年的时光,对它来讲不过只是轻风拂面。
为什么不锈之铁这么神奇呢?我们先来看一看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般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炼铁的过程就是把碳和铁矿石混在一起烧。高温下碳燃烧后形成的一氧化碳(CO)会结合铁矿石中的氧形成二氧化碳(CO2),化成气体飘走,那剩下的就是铁。然而因为两个是混在一起烧的, 多馀的碳会混杂在铁块之中。所以炼出来的铁其实严格来说,是碳铁合金。
在潮湿的环境中,铁与碳凭藉水作为电解质,会发生原电池反应。碳为正极,而铁作为负极会结合水中溶解的氧重新生成氧化铁,也就是铁锈,从而被腐蚀。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要想铁永不生锈,只能把碳除尽。而这在工艺上很难做到。目前含碳量最低的熟铁纯度已经达到99.98%了,在印度这样潮湿的气候下,估计也抗不过两个雨季。而不锈钢也只是有层保护膜,耐腐蚀性比一般钢铁好而已,碳还在,也就是形成铁锈的机制还在,所以时间长了一样生锈。
那么身在凡间的德里铁柱是怎样做到能与神器金箍棒相媲美的呢?虽然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说法,认为铁柱可能含有其他成分,阻隔了铁的氧化过程,不过至今谁也没能按照他们的理论,复制出同等质地的铁块出来。所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纯度极高所致,而不是添加了什么防腐剂。至于工艺上是怎么做到的,目前还是个谜。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学者认为铁柱可能来自于史前文明。柱子上一段古老的铭文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铭文共有三段。描述了一位君王的伟大功绩,以及他最后离去时的场景。这位国王姓钱德勒(Chandra)。
有史学家认为可能指的是公元四世纪一位功绩卓越的君王,钱德勒·笈多二世。不过如果铁柱是那个年代制造的,因为年代并不算太久远,中间也没有历史断层,那么就算制造工艺失传,也会有大量同时代耐用的铁器流传至今,因为不腐不锈嘛, 什么锅碗瓢盆之类的,是吧?而事实上没有。
所以有思想比较开明的印度学者认为铁柱可能是出自于史前文明, 而铭文所赞颂的君王,很可能就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钱德勒(Ramachandra)。
罗摩是印度传说中最伟大的君王,生活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犹如中国的三皇五帝。 在位期间,他在神猴哈努曼和猴军的帮助下杀死了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
在铭文中是这样描述这位君王离开时的情景的:“他似乎厌倦了这个世界,就离开了这里。由于他的功绩和功德,他的肉身以实体的形态去了另一个世界。虽然他离开了这尘俗世界,但他的事迹与美名将永远在大地上被人们所传诵。”
这一段就颇为耐人寻味了。 凭藉“功绩和功德,肉身以实体的形态去了另一个世界”,这似乎与中国道家文化中修炼人功成圆满后的“白日飞升”十分相似。
相传黄帝就是白日飞升离开人世的。在《史记·孝武本纪》中是这样描述的:“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馀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就是说啊,黄帝用首山开采出来的铜在荆山之下铸鼎。完工那日举行庆功大典的时候,有龙从天上飞来,胡须飘飘,低眉顺目请黄帝上背。黄帝会意,骑了上去。在场的妃嫔群臣们见状也纷纷跟着爬上龙背,一共上去了七十几个人。其他上不去的只好扯着龙的胡子。可惜凡心太重,龙须断裂,黄帝的弓也随之坠落,众人也掉了下去,眼睁睁看着黄帝离去,抱着龙须与弓哭倒在尘埃中。后来这个地方就叫做鼎湖,现在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黄帝坠落的弓被称为乌号。
太史公司马迁治史严谨,像这类上古传说都是经过实地考证再记录下来的。所以这则黄帝骑龙昇天的故事,多半真的发生过。其实黄帝平时除了勤于政务,做个好皇帝之外,同时也是个修道之人。被后世尊为道家鼻祖。最后修成之日白日飞升,被龙接走,也算是圆满归位。
咱回过头来说说罗摩。其实罗摩在世的时候跟黄帝一样,也是个修炼之人。在《罗摩衍那》的叙述中可略知一二:“千馀年以来,当我对外物的渴望仍然不可遏止地滋生出来时,我沉溺于感官享受。因而现在,我要抛弃它们,将我的心领向大梵…”这是说,修去对感官欲望的执着才能走向神之路。
“摆脱傲慢与妄想,克服对恶的依赖,⋯⋯不为痛苦与快乐所牵涉,他们就并非虚幻地走向了那永恒的境地。”这是说,得去除思想中的妄念,达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
《罗摩衍那》最后说道,罗摩向两个儿子交代好后事之后,同弟弟以及猴军们一起安心归了天。这么多人一起走,结合铭文所叙,真实的场景很可能是与黄帝离世时差不多的,属于修成圆满之后的白日飞升。
比如说,可能是这个样子的:那日,罗摩率众人焚香祭天,忽然天门大开,仙乐飘飘,两匹天马拉着飞车缓缓降落。罗摩和他身边的人上车后从容离去,消失在祥云之中。天空中降下五色花雨,伴随着弥漫的香气,经久不散。馀下众人眼含热泪,拜倒在地,目送伟大的君王远去。这一幕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所以后人就铸了根纪念柱,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君王,期望以纯铁的不腐之身来镌刻不朽之事,流传于后世,以至千秋,以至万代,直到地老,直到天荒,直到末日来临,人们已经忘记了神明,忘记天与地初创之时这个世界的美丽,或许,还会有人前来摸一摸, 看一看,然后说:“原来真有神迹啊。”
这就是德里铁柱背后的故事。一个古老的灵魂在千年孤寂中默默等待,等着有人把它写出来,等着有人可以读懂的故事。
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欢迎订阅Youmaker频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订阅频道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责任编辑:王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