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前后两生同一名 预言25年后归来不差一天

2021年06月12日社会奇闻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6月12日讯】前一世和这一世的他竟然有着一样的名字,具有宿命通的大和尚预告了来生自己归寺的日子。日子一到,这一世的他怎样实现自己的预言?
上世纪前半,广东佛山顺德市有一位学佛的陈幸觉先生,他的十一世祖是明末崇祯甲戌科(1634年)进士陈慧业。据陈幸觉留下的记载,他的远祖陈慧业的前身是具有宿命通功能的大和尚,在他身上发生了轮回转世故事,奇的是,他在圆寂前已经预告了来生归来的时日,而这一世他真的实现了自己的预言。
和尚转生孝廉进士
那是明朝末年万历四十年(1612壬子年)三月初四日的事,广东陈济美的夫人即将临盆,这是他们的第一胎。就在婴孩出生前,发生一件奇事,全家人都见到一位穿着蓝衣的老僧从外面进到屋里,刹那之间就不见了。几乎就在同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乳名唤慧业。
陈慧业仕途早发。他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在十六岁时获举孝廉,十八岁时在科举考试中中会魁(五经魁)。就在十八岁这一年,娶了明代状元大学士黄仕俊之女为妻,十九、二十一岁时各获一子。在二十三岁时,登上崇祯甲戌科进士金榜,后来以进士身分任职行人司行人(正七品官)。
丙子年(1636年),他廿五岁,奉天子之命前往江西祭祀明朝大臣、科学家徐光启(字元扈,1562—1633年)。八月十八日,在返朝覆旨途中,感到非常口渴。当地人告诉他前方不远金牛山上有金牛寺,可以到那里稍稍歇息一下喝喝水。
陈慧业依循指引而往。谁知道,他其实是走上自己在前世就给自己安排好了的“归途”。
再见前生人再历前生事
陈慧业来到金牛山前,看到已经有一群僧人五体投地恭迎来人。他心想:此时,除了他和随从并没有其他的来人,这是在迎接我的到来吗?就在这一瞬间,从寺内传来钟鼓大鸣的声响,隆重迎接来客。
这该是僧人要求布施的做法吧,他心中想着,迳直往方丈室走去。
接待来宾的知客僧很快到了他跟前,合十施礼问道:“公莫非就是慧业祖师吗?”
陈慧业顿时愕然!他想道:僧人怎会知道是我呢?更奇怪的是还敬称我“祖师”!
他就问知客僧:“汝怎知我的乳名?我的乳名确是慧业,今已用嵋雪二字。汝为何又称我祖师呢?”
“是真祖师也!”知客僧接着娓娓道出了二十五前祖师交待的那一件“锁事”,巧的是解锁日就是当下这一天。他告诉陈慧业:
“小僧的祖师慧业,在万历四十年、壬子年的三月初四日黎明时,将卧房关锁了,来到大殿礼佛,召集我们众僧人说了遗嘱:‘今天午刻圆寂,二十五年之后,丙子八月十八日回寺。’到了正午,祖师再次叮咛:‘卧房不可开启,等廿五年后余回来时自己开启。’众僧承诺如命,祖师于是圆寂了。当时小僧的年纪方十二岁。”
接着,知客僧说了昨晚才发生的事:“昨晚,方丈悟真师伯,就是祖师的师侄,还有主持寺务的监寺等人梦见祖师说:‘明日午刻,余会回寺,将现公职官身的模样。’方丈醒来与监寺一谈,发现和祖师圆寂时所预告归来的时日符合,所以小僧才敢这样说。”
这一天正是丙子年八月十八日。陈慧业听后,一时还未能深信。一会儿,寺中的僧人都聚拢过来,对他顶礼叩拜。这时,他对这寺庙油然升起一种似曾相似之感,就呼唤知客僧到前方来,说道:“我似曾到过此寺,但我人在广东,之前不曾来过此地,何以竟有这种感觉呢?汝刚说汝的祖师慧业,关锁卧房,二十五年后将回来开启,此卧房在这二十五年间曾经开启过吗?在何处?引导我前去一看。”
知客僧答说:“此房一直未曾开启。钥匙是祖师自己收藏的。”
陈慧业跟随他走到那卧房外,见到门上的门锁布满着岁月的封尘,完全不像是新作的。他脑中的旧时记忆越来越多,越来越鲜明,这时他又仰首一看上方的屋檐景象。一声“是矣”脱口而出!
他让人取来扶梯,命令随从上梯从檐前第五排的瓦内去探取房门钥匙,钥匙果然被找出来了。
陈慧业亲手开启了慧业大和尚的卧房门,门呀然而开。他步入室内,首先一盏油灯映入眼来,灯油没了灯就要灭了。他熟悉地把灯芯剔一剔,灯又亮起。他环顾室内看见那张熟悉的卧榻,有多少岁月多少时日,他在那榻上打坐入定……。他二话不说,再度登榻趺坐,随即大笑而逝。
后来,他的尸身归庙寺火化,衣冠运回家乡安葬。陈慧业的夫人从此孀居,直到两子长成之后,她在顺德甘竹滩畔建了一个精舍,持素斋戒礼敬观音,活到八十三岁,无疾而终。
感言
历史上不少修行的和尚也都留下轮回转生的记载,像是高僧严伯威转生南宋伟人王十朋就是一例。具有宿命通功能的慧业和尚宛然像安排了自己的轮回转生一般,预告了来生的自己将“回到从前”寺庙的时日,他也能到另外时空和他人相遇交谈,然而在凡尘间的肉身之我仍然不免有迷障。
轮回辗转几度春秋,落入凡尘就是落入迷途,带着自我生命回归真乡的是生命奥处的那个真我。纵使落入凡尘无明中造下许多恩怨业债,需要轮回转生去清偿,然而,生命的真乡不在此地,在没有生老病死的天国,越是修炼的人越能笑傲迷障。
资料来源:无母居士编《轮回集》
@*#
──点阅【轮回转生.前世今生】──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