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带来“流行语”:穷人看得起病 先成奥运冠军

2021年08月12日时政评论
在中国大陆,最新的一句流行语是:“穷人要想看得起病,先要成为奥运冠军。”广东省湛江市的全红婵获奥运冠军之后,当地卫生局领导立即去医院探望住院的爷爷,并承诺包括全红婵爷爷、妈妈今后所有费用医院全包,什么钱不钱的。
在网络上,网友热烈地讨论着,“全世界都看到了,只有成为奥运冠军,家里人才能看得起病。”
也有网友提出:“如果她要是没有得奥运冠军,又会怎样?”
在2020年11月30日,中共央视报导称,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13亿多中国人看得起病、用得起药,医保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就医4.8亿人次。”
然而,这样的数字扶贫、表格扶贫、口号扶贫,却在一个14岁女孩“得赚很多钱(给妈妈治病)”的真诚道白面前,成了皇帝的新衣。

在宣布“全面脱贫”之后

2021年2月26日,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顾明村村委会发文通知,农民不再享有国家医保补贴。该通知原文在网络热传。
通知说:“2021年农村合作医疗每人280元一年,截止到2021年2月28日为止,从2021年3月1日起国家不再补贴,每人需交720元一年。”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是大陆的贫困县之一,中共官方称其2020年年末“脱贫”。既然已经“脱贫”,就得村民按小康标准交“新农合”医保费用了。
河北王先生对媒体透露,就算老百姓有医保,看病时也要先百分之百支付,以后再去报销一定比例;由于医疗费用太高,大一点的病,老百姓几乎就是能看就看,不能看就在家挺着。
中共号称全民医保可报销90%,然而,这是指医保可报销列表上的药品,但是诸如医疗设备、手术费、进口药等真正关键的支出,却并不在报销之列,相当于医院本来是纳税人应享有的公共设施,然而医院的设备却要被永远“收租”,等于纳税人在反覆交税。
最大的门槛是,病者必须先垫付全部的医药费。就这一个门槛,让大部分农民可望不可及。

看一看印度的医疗条件

大陆的一些不明真相者,嘲笑印度“阿三”“穷、乱、差、慢”。
曾任驻印度孟买总领事、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的袁南生在《换个角度看印度》一文中说,民意测验表明,相信有来生的印度人90%以上希望来生还是印度人。为什么会这样?印度的医疗和教育都非常好。印度开国时就实行全民公费医疗,这一福利甚至延伸到在印度的外国人。我在孟买时的同事、驻孟买副总领事的女儿不慎受伤,送往医院治疗完毕,分文未交,签字就行了,因为这是一家公立医院。这充分说明,免费医疗非富国专利。
看一看印度的免费医疗制度:
1、无论是上至心脏病,下至感冒牙痛等,都可以在印度医院里接受免费治疗。
2、先看病,后补交费用,大多数困难患者补交不上的费用,由政府买单。
3、印度1947年独立,1949年通过的宪法中确立了全民免费医疗的政策。与中国人口一样,只有中国三分之一国土,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国三分之一,全民免费医疗已经实至名归了。
在每年的全国“人大”会上,几乎都有人大代表提到教育与医疗问题,国人的耳旁就时常响起官员们的辩解声:全民免费义务教育不符合中国国情,全民免费医疗不符合中国国情。那么究竟中国是什么样的国情?

《我不是药神》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你会看到,疾病是怎样迅速榨干一个小康家庭的积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药就在那里,我却买不起!”“我卖药这么多年,发现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在中国大陆,每天约有3万名大病患者或他们的亲属在网络众筹平台上发出求救呼声。
只要登陆微信,就可看到许多群里发布水滴筹等众筹信息,都是生病无钱医治的。很多人都无法想像,在这个GDP排名世界第二的厉害国,不仅有庞大的群体“因病致贫”,甚至还有难以计数的民众“因病致死”。由于看不起病,中国大量的底层甚至以“在家锯腿”、“离家出走”、“喝药自杀”等极端方式来应对重病。对那些穷苦的老百姓来说,一场重病就能令他们生不如死。
几年前,一篇真实的记录在网络广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讲述了一名北京中产阶级亲身经历的事情,拥有北京一套房子、存款百万的中产家庭,竟被一场流感害得几乎倾家荡产。
作者的岳父因流感住院,病情急转直下,老人开始使用了人工肺。人工肺的费用是:开机费6万,随后每天2万起。为了维持治疗,卖掉了北京的房子。
最后岳父还是走了,从流感到去世只29天。有人在网上感叹:“住进ICU,卖了两套房”“一朝进了ICU,十年积蓄两月用光”。
中国以总税率64.6%排名世界第19位,远高于瑞士、加拿大等欧洲的高福利国家。这一排名足以反映出,中国老百姓交给国库的钱并不比发达国家人民交得少,而该中共承担公共卫生责任的时候,它却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实际上,世界上90%的国家都是免费医疗,这是纳税人的正常诉求,免费医疗并不是中共的施舍与恩惠,而是纳税人的钱用之于民,只是抢掠成性的中共不愿意这么做。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希望之声/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