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9月11日讯】9月9日,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业生产者正在面临13年来最严重的通胀压力,北京当局对此很焦虑,一个例证是,有史以来首次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
中国有史以来首次动用了战略石油储备
中国国家统计局9月9日公布了8月份经济数据,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与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剪刀差”再度扩大,其中,猪肉价格下跌影响食品价格,令CPI同比涨势放缓,而PPI则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工业原料供应偏紧的助推下,同比涨幅创下13年来新高。 数据显示,8月份的PPI同比上涨9.5%,这是2008年以来的最大涨幅。这个数字高于专家们预期的9.0%和7月份的9.0%。从环比看,PPI的增幅为0.7%,今年1到8月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涨6.2%,工厂的采购价格上涨8.6%。2021年1至5月,PPI同比涨幅从0.3%直线飙升至9.0%,此后至今同比涨幅一直居高不下。
最近几个月,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涨,对许多中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严重影响。同时由于供应紧张,中国煤炭价格本周创下历史新高,许多依赖煤炭的地区都开始采取新一轮的紧缩措施。
与PPI的强劲上涨形成对比的是,8月份的CPI表现温和,同比上涨0.8%,涨幅比7月回落0.2个百分点。带动8月CPI下滑的主因是猪肉价格大幅回落44.9%。
CPI和PPI之间呈现的“剪刀差”给北京当局在政策选择上出了个难题。中南海决策层面对经济明显放缓有意加大刺激力度,但是,又担心扩大基建投资将会推高上游价格,给中国经济复甦增加新的困难。
并且由于猪肉在CPI中的权重较高,CPI温和并非是物价下降。
据《路透社》9月9日报导,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PPI与CPI剪刀差达到8.7个百分点,再创数据以来的新高,但从结构上可以发现,PPI向CPI传导不畅,主要由于以猪肉价格为代表的食品价格的回落所致,而非食品价格已上涨。
他并指出,原材料价格上涨、价格传导不畅仍将对企业形成冲击,政策上仍要做好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
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认为,CPI数据表明下游不行,PPI却一直较高,政策上相对比较难办:一方面想刺激需求,另一方面担忧刺激需求进一步推高上游价格,尤其是刺激基建投资的政策,“看三季度GDP表现吧,GDP不好的话应该还会有进一步的定向支持政策。”
这意味着北京当局很焦虑,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力图控制原物料价格,却难挡价格涨势。为了“维稳”物价,要释放国家战略储备。
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宣布,将分批向国内炼油和化工企业发放石油,以缓解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释放的国家储备原油则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投放市场,稳定供需,保障能源安全。
有媒体认为,北京当局此次被迫释放战略原油储备,凸显对通胀压力感到焦虑。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过去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历来很少公开谈论其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储备管理部门也没有具体说明将释放多少石油。
由于这是中国首次公开宣布动用战备石油,Energy Aspects的Sen说,北京当局对通胀极度焦虑,以致一直发布多项原材料的战略库存,稳军心。Sen预估,中国未来每次拍卖的原油数量最多为1000万至1500万桶。
《金融时报》指出,为了稳定物价,中国除了释放储备原油外,在过去的2个月里,至少释放了3次工业物料的国家储备,包括铜、锌和铝在内多种金属,加大力度遏制商品上涨带来的通胀压力。
中国CPI指数构成及统计方法 猪肉价格影响最大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缩写作CPI),在经济学上,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CPI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它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8.8万馀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网际网路电商等。
CPI又被戏称为“China pig index”,CPI覆盖约700个代表性的商品品种。食品类在2016年以前占比大致在1/3左右,2016年调整之后占比1/5左右。而单纯猪肉这一项,在CPI权重占比约3%。
(转自看中国/责任编辑: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