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难得糊涂”一语,多少年来,众口相传,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每每作为处世的警言,几乎成了中国人的座右铭。
按民间传说,这四个字有几种不同的典故。
一说某年,郑板桥到莱洲云峰山观摩郑公碑,夜晚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交谈十分融洽。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家中一块特大的砚台的背面。这老人自称糊涂老人,于是郑板桥依“糊涂”为引,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又因为感觉遇到了一位情操高洁雅士,敬仰之心犹然而生,又提笔补写了一小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另一说法是,郑板桥调任山东潍县七品知县时,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百姓家破人亡,因而忧心似焚,不免心力不支。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好了。郑板桥闻之怒道: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他所说的这句话,后来就成了“难得糊涂”的自注。这是郑板桥对于现实的抗议之声。他的为官品格也可见于其《衙斋听竹》图中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不过,也有说成是郑板桥自我解嘲。也是他在潍县任知县时,一日正值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彷彿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郑板桥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动用潍县知县的地位,函告兴化县县令求情,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回书一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前述的那几句话,在“吃亏是福”下则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这是心安理平说。此处“难得糊涂”指难得装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这种“心理调节”乃是试图把自己的心理反差平衡一下,以求得方寸的短暂安宁。
各个典故不同。哪个真实?哪个正确?不管是明显的假托或似乎有事实根据,在我看来,其实都是出于后人对“难得糊涂”的不同解读。
糊涂的反面是聪明。然而,耍小聪明却适得其反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聪明太过,又心术不正,对人对己招来祸难,造成人生的大糊涂,大失败,在书中在生活中也有许多事例。《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可谓给我们一个非常形象的反面教训。
《红楼梦》第五回,题为“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有红楼梦十二曲分咏金陵十二钗,暗寓各人的身世结局和对她们的评论。其中《聪明累》一曲云: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慭慭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首《聪明累》曲吟咏的是王熙凤。此人在书中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三回,一出场就不得了。通过林黛玉所见所闻,一个雍容华贵又气度非凡的女当家立现读者眼前。随后,曹雪芹又用贾母之口说明她的性格:“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然而,这个凤辣子虽以聪明漂亮精明能干闻名,亦以阴险狠毒手辣而着称。她在荣国府几年掌权打理中,制造了许多罪恶。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好几条人命:她弄权铁槛寺,贪利拆散张金哥和守备公子姻缘,致使二人先后自尽;她使人告状并加害尤二姐,又召庸医将尤二姐已经成型的男婴打下来,最终致使尤二姐吞生金自尽。王熙凤的判词称她“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其夫贾琏一开始对她敬从,后来对她指使命令,最后把她休掉的结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后续第一百一十四回描写了王熙凤因病而亡,也另有版本说她被休后又遭旧案追诉入狱,最后死于狱中。
至于貌似糊涂,其实是大智慧,在现实生活或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例子。例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摆“空城计”那个着名的情节。
书中描写,当时司马懿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来追击诸葛亮仅剩的一点残军,准备一举歼灭。但是司马懿到了西城时,看到的不是严阵以待的守兵,而是城门大开,只有几个老兵在扫地。在城楼上,诸葛亮优雅弹琴,琴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没有丝毫慌乱之音。于是司马懿怀疑有诈,传令退兵,此回合便以诸葛亮的胜利而结束。
“空城计”是诸葛亮成功的代表作。那么,真的是司马懿太过谨慎而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吗?有论者并不同意这个说法。我亦深以为然。是啊,仔细一想,所谓“中计”一说完全站不住脚。西城不过弹丸之地,就算有埋伏,但双方实力悬殊太大,也很难改变战局。并且,司马懿完全可以先派人前去探个虚实,然后再决定是否派大部人马进攻。因此,可有一问:为什么司马懿不动一兵一卒,扭头就走?身经百战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大将军难道会如此糊涂吗?如此往深一想,就不禁拍案叫绝:他司马懿太了不起了,其谋略太深远周密了。熟读《三国》者都知道,曹氏宗族对司马懿相当提防,基本都是半利用半防范。一开始曹操对司马懿就是又爱又怕,爱因为才华,怕是因为他才华太高,威胁自己地位,因此平时一直没有让司马懿掌管兵权。曹氏宗族多年来对自己的态度,司马懿哪能不一清二楚呢?所以他心中确信,诸葛亮是他存在的价值,两人相辅相成,互相牵制,如果诸葛亮被抓了或者死了,自己也离死期不远了。“空城计”一役,司马懿考虑的早已不是军事问题了,而是政治大局,也是自己生死攸关的问题。正因为他司马懿有此深谋远虑,最终熬死曹氏宗族而成功上位,成了三国最后的大赢家!
诸葛亮当然更是值得称颂的。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辛辛苦苦建立的北伐防线全部瓦解,甚至都有全军覆灭的可能。在这样危如累卵的情况下,诸葛亮还敢使用空城计,摆出了和司马懿誓死同归的架势,并非因为猜到司马懿足够的谨慎,而是认定他足够的聪明,算准他肯定首先会考虑保全自己。毕竟两个人斗了那么多年,双方思路行事各都心知肚明。当然,诸葛亮也知道,万一司马懿选择攻城,自己绝对被活捉,绝对成了天下第一糊涂的笑柄。因此也应该说,他的“空城计”不单是基于神机妙算的大智慧,也是出于为了国家不惜冒粉身碎骨风险的崇高精神。在这一点上,他比司马懿高尚。
以上说了这许多,我的意思是,与其附庸或竟然真心崇尚“难得糊涂”,不如清楚表明并试图践行:“人生难得不糊涂”。
难得糊涂?不。人生难得不糊涂!现在,许多人都有此共识:这是充分感悟人生的一种境界——不糊涂者是因为心中有大目标,着眼大方向,具有全局观念,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这是一种非凡的智慧——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既能看透事物,分清大是大非;又能看破人性,处事分清轻重缓急,举重若轻,大智若愚。这是美好的品格和气度——这种人超凡脱俗,底蕴深厚,胸襟坦荡,包容万象。他们不会糊涂到争名夺利,而是以平常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宁静致远。这也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大凡人生一世,必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即使经历风霜坎坷,也不能糊涂沉沦。
人生难得不糊涂!如今人们大多长寿,但别把自己活成闰土才好,更不要像王熙凤那样“机关算尽”。像司马懿、诸葛亮这种大智大勇者,在人生路上更可参考借鉴。
就我个人来说,我信奉“人生难得不糊涂”。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作者提供/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