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国与印度打了一场边界战争。
中国作家金辉在《西藏墨脱的诱惑》一书中这样评价中印战争:“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也就是说,中印边界战争,从表面看,中方大胜,印方大败;但实际结果却是,印方大胜,中方大败。
中共军队在战场上大胜
1962年10月20日,印度总理尼赫鲁,以中国军队攻击印度为由,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爆发。当天凌晨7点半,在东段,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负责,在西段,由新疆军区司令员何家产负责,分别对印军发起反击。
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0月20日-29日。第二阶段:11月18日-22日。
在中国军队的突然打击下,印军全线溃败。在东西两段,被印军占领的中国领土,基本都处于中国军队控制下。
在中国军队夺回的领土中,东段的藏南地区非常富饶,其中达旺地区还是六世达赖喇嘛的诞生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繁茂,物产丰富,环境和面积与浙江省相似,有“西藏的江南”之称。
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高寒缺氧,不适合人类生存,当时是无人区,仅有中国在五十年代修筑的新(疆)(西)藏公路从此经过。印军侵占了距新藏公路一百多公里外的数十个高海拔据点。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很快夺回这些据点。
当时,中共对这次战争的宣传声势极大,各种报纸、广播将中国军队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还拍摄了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
印军大败后“收复失地”
1962年11月21日,中共当局单方面宣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并归还缴获的印军全部武器装备。在东段,中共将军队后撤至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20公里,放弃藏南地区。在西段,中共军队也从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仅保留西线阿克赛钦地区靠近新藏公路的几十个高海拔据点。
中共单方面宣布无条件撤军后,以“被侵略者”自居的印度,丝毫不领中共的情,反而认定中共主动撤退是“理亏”和“心虚”。中共军队刚撤走,印度军队就大摇大摆地“收复失地”,重新占领中印东线有争议的藏南地区。
英国作家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争:中国从中得到了什么》一书写道:“不要这片土地,军人想不通,老百姓也想不通。六二年我们从雪山向下压,势如破竹,半路上把棉衣都甩了,越打越快。往回撤的时候,可是越走越慢。战士们想不通,这是我们的领土,为什么还要撤?”
原西藏林芝军分区司令员王克忠说:“(藏南地区)那可是个好地方啊,比这边还好。当年打过去的时候,我们都看见了。(现在)指望谈判是根本谈不回来了……老头子(指毛泽东)在这失策了。”
原西藏林芝军分区政委阎士贵说得更尖锐:“可惜了这片土地,现在想拿回来不容易了……搞成这个样子,后人要骂我们还不如清朝的最后一个驻藏大臣赵尔丰!”
印军重新占领藏南地区(印度称之为“东北边境特区”)后,加紧向这个地区移民。到现在,这个地区已有一百多万人。1972年,印度将“东北边境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印度议会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1987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
“阿鲁纳恰尔邦”的面积83,743平方公里,超过两个台湾的面积。
为什么爆发中印战争?
表面原因是由边界争端引发。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2,0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
在东段:1913至1914年,英属印度、西藏地方政府、中华民国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中华民国因无法接受谈判协定,1914年7月3日退出谈判。同日,西藏地方政府与英国驻印度殖民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划定“麦克马洪线”,将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划归英属印度。1947年印度独立后,认为这块土地属于印度。但历届中华民国政府都拒绝承认西拉姆条约的合法性。中共当政后,也拒绝承认。
中段主要为锡金地区,中方认为争议领土约2100平方公里,目前全部为印度占领。
西段包括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地区(约4万平方公里),和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约5.9万平方公里)相连。
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就开始抢占中印边境争议地区,以造成既成事实。1954年,印度政府全面修改官方地图,并在中印边界东段、中段、西段不断蚕食争议地区,甚至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北推进,中印边境冲突日渐增多。到1962年,终于引发一场战争。
深层原因是毛泽东需要赢得一场战争胜利给自己鼓气。
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1958年毛发动大跃进运动导致的大灾难。
1959、1960、1961,中国出现大面积饿死人现象。据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考证,当时,全国饿死 3600万人。
“这个数字相当于1945年8月9日(美国)投向(日本)长崎的原子弹杀死人数的450倍。即大饥荒相当于向中国农村投下了450枚原子弹……相当于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万人)的150倍……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数字(一千多万)……惨烈程度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4000万-5000万)。这四五千万人是在欧洲、亚洲、非洲广袤的土地上、七八年间发生的,中国这3600万人是在三四年间死亡的。”
“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悲剧。在气候正常的年景,没有战争,没有瘟疫,却有几千万人死于饥饿,却有大范围的‘人相食’,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异数。”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总结说,这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被迫在会上作检讨。据《邓颖超日记》记载:七千人大会上,不少人提出主席退下来。1962年2月10日,毛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表示:“愿服从会议决定,辞去主席退下,搞社会调查。”朱德、陈云、邓小平表态:欢迎毛辞去主席职务。
七千人大会后,毛退居二线,刘少奇等在一线主持中央工作。毛心里憋了一口恶气。
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以“利用小说反党”的名义,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等打成“反党集团”。
毛说:“利用写小说搞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凡是要想推翻一个政权,先要制造舆论,要搞意识形态,搞上层建筑,革命如此,反革命也如此。”
毛所说的小说,是指歌颂中共陕北根据地创办人的《刘志丹》。这部小说被认为突出了陕北根据地创办人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这就是反党、反毛,必须批倒批臭。
1962年,已被毛打倒的中共元帅彭德怀,给中央写了一份书面材料,后称被为“八万言书”要求审查他一生的是非曲直。毛认为,彭要“翻案”,意味毛整彭整错了。毛明确表示:彭不能平反。
1962年,中共在反美的同时,也不断反苏,中苏关系持续恶化。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对毛搞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极左做法多次表达不满,让毛非常生气。毛一次又一次升级对赫鲁晓夫的批判。
1962年,毛在党内外、国内外,都遭遇巨大挑战。国外,“美帝国主义”反对他;“苏联修正主义”攻击他;在党内,毛认为,刘少奇、邓小平、习仲勋、彭德怀等,都在反对他。
这个时候,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支持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也一个劲地反对他。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毛决定跟印度打一仗。
结语
到1962年,因毛的极左政策,中国3600多万人饿死。毛跟印度打仗,决不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此战中国虽胜却大败,大片领土得而复失,说明毛不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毛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原因,是为了藉助一场战争的胜利巩固自己的权势。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