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某县“精简机构”引关注 自媒体人深扒原因

2022年09月07日时政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9月08日讯】今年9月初,中共官媒集体转发了由喉舌媒体抛出的一篇关于山西省某县城“精简机构”的文章,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有自媒体人日前发文表示,几乎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公务员缩编、减薪、退还奖金等情况,公务员的寒冬才刚刚开始。
近几日被中共官媒作为“精简机构”榜样而集体炒作的那个小县城,是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处的河曲县。这个山西忻州市下辖的小县城常驻人口大约12万人,是一个经济长期落后的贫困县,直到2019年4月18日才被山西省政府宣布“脱贫”。而这样一个小县城2021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2亿元,财政支出却高达20多亿元,债务率为85.65%。
河曲县财政上严重入不敷出,今年开始大力“精简机构”,原先的1964名事业编制直接被砍掉了1/3。
公众号“假装是天堂”的作者“老徐”将河曲县“精简机构”的举动深入“扒了下”,和河曲县一样既缺钱又机构臃肿的、人口规模在10万以下的县城至少有200多个。
“老徐”在文中举了几个例子:山西的大宁县,常住人口为5.2万人,却有115个行政部门,其中82个部门的现有编制人数已超过2000人,而其他还有些部门没有披露其人员编制的数据。 袖珍佛坪县常驻人口仅8000人,却养了2000个公职人员。
文章说,其中一些小县城已经开始动手裁减公务员。例如:山西省浮山县,人口不到10万,却拥有125个行政部门,被“精简”后只保留了40个行政部门,事业编制则从1944名缩减到只剩970名。
文章称,过去人们观念中编制内的人员端的都是 “铁饭碗”,但如今一夜之间,有半数基层的公务人员相当于都“失业”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地没钱了”
他认为,以前很多县城小城市都是靠着几个经济大省转移支付,再加上自己平日卖卖地而得以支撑下去,“可这年头经济大省也没钱了”,地方上卖地卖房也卖不出去了,就只有“节流”了,而对于大部分地方来讲,人力成本就是最大的支出。
文章进一步指出,除了缩编,“减薪”成为了更普遍的“常态”。
“老徐”称,他在广州体制内的朋友近期基本都在向他吐槽被减薪,一个“已经做到小领导级别”的朋友吃饭时都在哭诉,现在不止是减薪,奖金也基本都泡汤了。
“我随手在网上一找,发现几乎全国各地的公务员都难逃一劫”,文章写到,“缩编、减薪、回收奖金,公务员的苦日子,才刚刚来呢。”
然而,在失业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缩减编制与减薪似乎并没有降低中国的年轻人报考公务员的热度。
据公开的资讯,2021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达到202万,省公务员报考人数甚至超过537万人,同比上涨了406%,而官方公布的招录人数才3万出头。西藏一个邮政管理局的主任科员职位,竞争者的比例达到20813比1,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的“万里挑一”。
对此现象,“老徐”在文中分析,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社会上的工作也不好找,腾讯、京东、滴滴等大厂都在大裁员,社会上的失业率不断上升;而相比之下,体制内的职位还相对“稳定”,只要小心谨慎些就不怕失业。文章称,“毕竟现在连华为这种巨无霸前段时间都在喊‘活下去’,更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
最后文章直言,既然现在连被国人视为“铁饭碗”的体制内人员也有失业的一天,“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对此现象,大纪元专栏作家王赫对新唐人记者表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中共政权的常态。但从陆媒报道看,裁减的主要是事业单位、人员,186个涉改事业单位整合为40个,1964名事业编制核减为659名。党政这边动静不大,只是将3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135名领导职数精简为114名。
“这就是中共“改革”的老套路,“老太太吃柿子——专找软的捏”。现有的既得利益结构基本保存下来。什么“大部制”目标基本实现之类,都是胡说。而“对因改革超编的903名事业人员,重新调整配备”,这话语焉不详,真跟财政一刀两断了?恐怕很难做到,只是形式上工资不再走财政编制渠道了,这里面弯道道很多。”
王赫表示,,中共政权历次机构改革,都是走膨胀-精简-再膨胀的圈子,只要中共体制不改,这个痼疾根本解决不了。山西的人口小县改革,还是花拳秀脚,博个政绩,忽悠人的。
目前,这篇文章在中国大陆已经被封杀。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