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月PPI年降4.6% 专家指通缩风险升高

2023年06月10日财经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6月11日讯】中共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中国消费物价指数低迷不振,生产部门价格指数大幅下滑。经济学者指出,这表明中国经济欲振乏力,通货紧缩风险升高。
本周五(6月9日),大陆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5月份各项经济统计数据。其中,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比去年同期增0.2%,仅略好于4月份的负增长0.1%,是2021年2月以来次低;工业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则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6%,是连续第8个月衰退,创下2016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资料显示,自从2016年2月中国的PPI年减4.9%、3月年减4.32%之后,已经7年多没有再出现PPI跌幅破4的情形。
大陆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声称,今年5月PPI大幅下降,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下降、中国国内外工业品市场需求总体偏弱所致。
不过,其他非官方经济学家却指出,虽然今年以来北京当局持续祭出各项鼓励消费措施,希望能刺激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民众的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仍然低迷。在第一季度报复性消费热潮之后,中国的经济成长速度明显趋缓,欲振乏力,通货紧缩的风险增大。
而从中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如果发生通货紧缩,将在宏观层面上导致经济疲软,企业利润减少甚至陷入亏损,从而迫使企业减薪乃至裁员,进一步降低民众的消费能力,导致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有鉴于此,不少经济学家呼吁大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手段来刺激经济。
中国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6月8日在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活动上发言时,就特别强调应降低利率、以减轻民营企业的融资压力。
他表示,当前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远远超过国有企业,造成大部分新增的流通货币及贷款都只在国企、政府机构、金融系统内部流通。但中国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占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达61.1%,“以民营经济为载体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易变性特征”,因此如何妥善解决他们的融资诉求是当务之急。
稍早前,清华大学知名学者孙立平曾在4月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的货币供应量虽然在不断加大,但市场上的货币大都流向了高端制造业、政府部门、大基建项目,而与民众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民生”部分则没有足够的货币流入,因此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货紧缩风险反而加大了。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乔治·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6月9日在接受德国之声专访时则指出,自从中国结束“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后,其经济复甦的力度不如外界的预期,在投资以及出口贸易方面的表现也“都有些令人失望”,是因为中国经济存在长期的结构性问题。
马格努斯认为,当前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不足,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及个人收入低迷有关,而中国经济总体债务水平过高,人口老龄化,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贸易等结构性问题,也在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之前的清零式防疫更“加剧了这一趋势、放大了经济的振荡”。
马格努斯表示,鉴于房地产行业今后一段时间都会趋于疲软,而目前也看不到其它什么行业可以充当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所以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记者何雅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