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7月04日讯】中国经济急剧下滑,青年失业率屡创新高。曾为中共领导人上课的“国师”、知名经济学家刘元春近期在一份经济分析报告中警告,中国青年失业问题若处理不当,或可能成为政治问题的导火索。
今年6月底,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3年中期)》,这份报告共110页,该报告执笔人包括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建人刘元春等3人。
该报告指,现阶段既是中国经济复甦的恢复性增长期,也是各种潜在风险显化和矛盾的爆发期,经济复甦的痛点与难点集中表现为“五个 20%”。
即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突破20%、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 20%、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 20%、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 20%、消费者信心指数的缺口高达 20%。这表明相关领域压力已经突破自我修复能力。
报告提到,青年群体失业率还会继续攀升一段时间。考虑到202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突破1100万,三季度青年失业问题将更加严峻。
报告说,2022年4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只有18.2%,今年同期跃升2.2个百分点,说明青年失业问题不单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而是“系统性的问题、趋势性的问题”。
今年4月,青年群体调查失业率突破20%。伴随着经济复甦,青年群体失业率却出现持续攀升。5月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达到20.8%,连续五个月上升,创有纪录以来最高值。随着7月份应届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青年群体失业率的高峰期将再创新高,届时将带来新一轮冲击。
报告直指,“今后青年失业难题可能会持续十年,短期内会不断加剧。倘若处理不当,将会引发经济领域之外的其它社会问题,甚至成为政治问题的导火索。”
报告说,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业压力不减,青年群体失业率持续攀升至高位;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不足,制约消费增长潜力、产业扩张动力和民间投资活力;高技术产业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为近二十年来首次陷入低增长状态。
报告认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主要靠新增就业岗位,而新增市场主体主要靠生产性投资,特别是民间生产性投资。民间投资增速放缓会严重削弱新增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这是青年失业问题加剧的需求端原因。
报告直指,简单采取补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间投资不足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完善法治建设,健全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弥合(中共病毒)疫情以来中国民众对法治建设丧失的信心。
此外,高技术产业增速下滑也是导致青年群体失业率逆势攀升的原因之一。近五年来,每当高技术产业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青年群体失业率则呈现快速攀升态势,这在2019年、2020年,特别是2022 年以来,尤其如此。
报告表示,“五个 20%”乱象也充分说明下半年要实现从恢复式增长向扩张式增长的转变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如总需求相对不足,各方面预期还较低迷,各方面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局部领域恶性循环轮番冲击,需要通盘考虑尽快破局。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于2006年成立,被视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2022年4月29日,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就中国资本发展问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作了讲解。
今年6月1日,大陆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刊出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研究员王明远的文章指,疫情三年以来,大约累计有1500万左右中专和高校应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同时,大约有10%的企业在职员工失业,这部分16-40岁青年在职人员约2500万人左右。
根据北大教授卢锋的研究,过去三年至少还有2300万左右农民工因为失业而返乡,如果以其中60%为青年人计算,那么这部分也有1400万人左右。那么,疫情以来大约共新增了5400万左右青年人失业人口。
5月初,习近平在给大学生的回信中称,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走进乡土、有“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无力提振下滑的经济惨况,再加上失业大军无法安置,只有搬出毛泽东在文革时期那一套,鼓动青年“上山下乡”。
目前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白先生此前告诉大纪元,由于现在经济下行,就业环境等整体状况都不好,读研究生毕业的都很难找到工作,整体的大趋势是年轻人都在躺平。
(责任编辑: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