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8月31日讯】中国经济急速衰退,舆论热议中共政权已走向末日,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网络上有人预测,中国未来15年,可能会出现十三大末日现象,有的现在已经发生了。
中国将出现十三大末日现象
“财经资料库”在X发布一段视频称,中国未来15年可能出现的十三大现象,有的已经发生了。包括:一、房子无人住;二、结婚无人结;三、汽车无处停;四、孩子无人生;五、门面无人租;六、老人无人养;七、生病无钱看;八、现金无人贷;九、田地无人耕;十、二手房无人买;十一、中小学无补课;十二、城中村无人拆;十三、死了无人知。房子无人住、二手房无人买
多年来,中共一直靠大量发债借贷来刺激经济,中国各地到处建楼房,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鬼城”越来越多,大量空房无人居住。2月15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国光在记者会上介绍,全国有近6亿栋房屋建筑,引发舆论哗然。
台湾经济学者黄世聪2月23日对大纪元表示,几乎两个人就有一栋房,空置率相当高,显然房子过剩是很大的问题。
中共原住建部部长仇保兴曾在“2022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智库论坛”上,公开了中国房屋空置率的相关数据:住房空置率已达15%,有的省份达到25%甚至30%。
2018年底,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是21.4%,2018年全国空置房屋至少有1.3亿套。
由于大量房屋无人住,中国多地出现“鬼城”,包括廊坊、张掖、康巴、三亚、常州、京津新城、大亚湾等。
随着经济下滑,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新房、二手房成交量都大幅下降,甚至降价也无人问津。有数据显示,今年7月的前20天,在监测的50个重点城市当中,新房与二手房住宅的成交面积分别下降33%和37%。
房地产经济占中国经济的1/4,专家警告,一旦房地产崩溃将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结婚、生育率大幅下降
3年疫情期间,中共实施严苛的清零封控防疫措施,重创经济的同时引发民怨。随着失业率飙升,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中国的结婚率、生育率大幅降低,中国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许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被迫“躺平”,做“四不青年”,即不找对象、不结婚、不买房、不要孩子。还有人喊出“我们是最后一代”,以放弃生育来对抗中共暴政。
门面无人租
3年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全面衰退。外资大量撤离,民营企业大批倒闭,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商业街都出现大量门面、写字楼空置的现象,凸显中国经济萎靡不振。据“戴德梁行”7月发布的报告,截至今年上半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分别为16.9%、18.6%、18%、24.5%,均较去年底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网上有许多视频显示,许多城市街道有大量门面关闭,等待转让或招租。
现金无人贷
中国经济前景黯淡,投资人失去信心。中共央行8月11日公布报告,7月银行新增贷款数量为3459亿元人民币,比6月骤减89%。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282亿元,远低于预期,令外界吃惊。专家分析,中国经济已出现系统性问题,钱想借都借不出去,中共的印钞机想开也开不动。
死了无人知
疫情已持续3年,由于中共一直隐瞒疫情真相,甚至不再公布遗体火化数据,导致外界无法获悉中国实际的染疫死亡人数。而且,许多中共高官病亡,不对外公布或延迟几个月后再公布,正应了这句“死了无人知”。今年1月,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大师揭示说,3年疫情,中共一直掩盖真相,中国已经死了4亿多人。
此前,2022年7月,有黑客盗取上海公安系统的数据信息在网络公开售卖,数据显示,当时中国人口仅剩10亿人左右,与中共官方宣称的14亿人口少了4亿,而且与李大师揭示的真相相符。中共官方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反驳或表态。
近日,中国疫情再度升温,李大师日前再度示警:“新冠疫情(中共病毒)主要是针对共产党,以及那些盲从中共、维护中共、为中共卖命的人。目前死了很多人,包括很多年轻人。”
网上能查阅的公开信息显示,近两个月来,大陆青壮年警察、司法官员、知名高校教授、专家、国企高管等密集病亡。他们皆为中共党员,最年轻者只有23岁。
中共灭亡十大征兆
此前,中国网络曾热传一篇博文,题为《历代王朝灭亡前十大征兆》。有分析称,对应来看,现在中共灭亡的征兆也都齐全了。一、官民对立,社会动荡。
二、思想混乱,人心浮动。
三、加强社会各方面控制。
四、乱加税收,横征暴敛。
五、乱发纸币,货币快速贬值。
六、上层醉生梦死,下层苦不堪言。
七、体制僵化,不思进变。
八、中下层失去上升空间,上层断绝中下层进取之路。
九、军队腐败,士气低迷,贪生怕死。
十、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时事评论人士海风曾在《看中国》撰文指出,人类历史反覆证明,顺势而为者昌,逆势而为者亡。面对中共政权的种种行为表现,无论是用什么理论来衡量,中共政权都已完全满足了土崩瓦解的条件。无论中共当权者如何折腾,最终也无法改变中共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记者罗婷婷综合报导/责任编辑: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