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10月01日讯】“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 《山海经》中记载,神鸟凤凰美丽的五色纹彩代表着“德、义、礼、仁、 信”这五种基本美德。
五颗镶嵌在“新唐人小姐(Miss NTD)”后冠上的蓝宝石和凤凰五彩花纹相映,恰好表达出新唐人选美大赛的价值理念。这看似别具匠心的设计,实乃神来之笔。
在新唐人选美大赛纽约开赛记者会上,新唐人小姐的后冠首度亮相惊艳全场,成为瞩目焦点。这座后冠呈现雍容大气的凤冠形象,运用轻盈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高华端丽的凤羽,让人联想到凤凰来仪的优雅姿态。
神韵艺术品公司发言人Phil Zou在记者会上介绍说,这座“新唐人小姐”后冠—— 凤冠,由神韵艺术品为新唐人首届选美大赛特别定制。她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神韵“凤舞仙韵”珠宝系列。凤冠中心的五颗蓝色宝石像征“德、义、礼、仁、信”五种传统美德。凤冠上的珍珠代表纯洁,而整个皇冠设计的曲线,代表了凤凰的羽毛。
承载不一样的设计理念
去年十月份,新唐人选美大赛主办方找到Crystal Liu女士时表示,“这不是一般的选美,是要展现出纯善、纯美、纯真的这样一个比赛,要能体现出参赛者的优雅风度和对中国传统价值的深刻理解。”所以希望能有一个与之相符的设计理念。新唐人选美大赛策划人Crystal Liu介绍说,在神韵艺术品当中,有两个系列广受欢迎。 一个是凤凰(Phoenix)系列,那还有就是牡丹(Peony)系列。自古以来,这两位都是女性的代表。
“所以我脑中很自然的就是这两样东西,一个是凤凰,因为凤凰在《山海经》里面,就有几千年的记载,我个人的非常有限的理解,其实就是在把女性的美昭示给世间了。”
她说,“因为中国文化是神传文化,所以很多的文化其实是上苍给予的。那么在《山海经》里面,我们都知道凤凰很美,有那个五彩缤纷的羽毛,它的外观大家都能看得见。”
“其实山海经里面记录的,就是她生起的五个部位,她的花纹形成了五个字,那就是‘德、义、礼、仁、信’那个字。”
从神鸟凤凰得来的启示
“他们告诉我后,我也是花了蛮多时间去找相关的资料,因为我们要忠于传统文化。所以在看到《山海经》的时候,豁然开朗。”Crystal Liu说,就是那个时候,看到了把一个女性应有的,就是那个凤凰外表的美跟她所应该带有的五种修为,“那个字、那个花纹,就在凤凰身上的五个部位展现出来了。”
“所以在设计后冠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想法,就是五颗主要的蓝宝石就代表这五种修为,由内而外的那种美,不光是五彩的外表,同时也带着这五种修为。”
牡丹 —— 花中皇后 女性最美的象征
“那其实我们设计的标志(logo),你仔细去看的话,她里面是有牡丹花的。”在大赛的标志中,一位美丽的女子在金色牡丹花背景衬托下亭亭玉立。Crystal说,“牡丹是花中皇后,象征最美的女性。在唐朝时,就有关于牡丹的美丽传说,她坚韧美丽,忠于自己的理想,要为人类而绽放。牡丹成为唐朝宫廷特有的花卉。”
“所以我们就有了那个牡丹花的设计,这两个就是这样的一个呈现,我们把她献给所有参赛选手。”
参赛选手们带来的启发
新唐人选美大赛在网上面试时,有这么一步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求选手做一个三分钟的视频。从她们所理解的角度,谈作为一个传统女性,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她个人成长当中应该扮演的这个角色。许多参赛者谈到,大赛让她们有机会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Crystal欣喜地表示,这种启发竟是相互的,作为大赛组织者也同样受益其中。
“因为很多选手从小就学习古文,对中国文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理解时,就觉得她们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激动地看着她们的视频,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一位选手讲述她祖母的故事,给Crystal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女孩是奶奶带大的,奶奶还同时带着其他几个孙子辈的孩子。奶奶是位传统的女性,有着对信仰的坚守。她用最质朴的爱关怀着这些孩子。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她是家里的顶梁柱。”
努力办出独一无二的选美大赛
这个故事虽小,但体现了许多女性仍保持了传统的美德。Crystal说,“不像现在,很多人特别自我,或抛弃自己的家庭。实际上真正传统的女性是在自己家庭当中,在社会当中都会起到一个非常正面的作用,这二者一点都不矛盾。”现在可以面对面的看到这些选手,Crystal感到很高兴,“在将近一年的努力准备中,各个选手的参与也给了我们很多灵感,然后大家一步一步共同走到了今天。”
Crystal坦言,策划这次大赛的挑战很多,因为是第一次策划选美大赛,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幸好我们有一个很优秀的团队,为了符合新唐人纯真、纯善、纯美的宗旨,努力办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选美大赛,我们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向前走。”
Crystal对主办方提供这样的机会表示感谢,“很感谢主办方有这样的一个平台,也可以让我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一份自己的心力。”
(特约记者于丽丽纽约采访报导/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