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CPI连续三个月下降 经济学家指通缩挑战严峻

2024年01月14日财经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1月15日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在过去3个月连续陷入通缩,而反映生产成本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大跌近3%。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正面临14年来最严重的通货紧缩挑战,这不但可能导致中国经济长期陷入衰退,还会对国际贸易造成较大冲击。
中共国家统计局上周五(1月12日)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去年12月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3%,虽然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但已是连续第三个月处于通缩区间。其中,食品价格下降了3.7%,略好于11月份4.2%的降幅。而2023年全年消费通胀率为0.2%,也远低于中国政府设定的3%左右的目标。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以及国内外需求疲软,去年12月份用于衡量工业品出厂价格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也下降了2.7%。自2022年10月以来,该指数已连续15个月处于负值区域。
中共海关总署虽然报告称,2023年12月份的出口同比增长2.3%,但经济分析师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2022年12月的出口数据特别低造成的。当时疫情在全中国肆虐,中共当局实施了严厉的“清零”政策,出口额下降了近10%。从去年全年来看,中国的出口额同比仍下降了4.6%。
出口是中国经济的一大支柱,出口增长动力下降,可能使中国陷入通缩的恶性循环,这对中国的经济体来说是另一个重大打击。
通常来说,价格的持续下降会促使企业减薪,消费者暂缓支出,从而形成需求更加疲软、价格更低的恶性循环。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历了类似的情况,并因此进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停滞期,人口不断减少,债务水平不断攀升。
《华尔街日报》1月13日的报导表示,上述统计数据凸显出中国经济正面临严重的通缩挑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通缩压力难以逆转。
Absolute Strategy Research新兴市场经济学家沃尔夫(Adam Wolfe)说:“中国持续的通缩或极低的通胀可能会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并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更多贸易摩擦。”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首席亚洲经济学家姚炜则预估,到2024年底中国的CPI涨幅虽然有可能会反弹至1%,但物价下行压力不会迅速缓解。她说,在该行看来,内需疲软导致的中国通缩压力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华尔街日报》的报导进一步指出,为了提振持续低迷的经济,中共央行已多次降低利率,政府还降低了家庭的房贷成本,并扩大了对民营企业主的税收减免,甚至在去年10月增发了1,370亿美元的主权债务,为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但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持续萎缩,新建住宅销售依然疲软,而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在去年第三季度加快之后已失去动力”。
中国经济陷入通缩令欧美的经济学家们感到忧虑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内需疲软可能会导致更多过剩的低成本中国商品流向外国市场,而这将加剧国际贸易的紧张局势。
去年秋天,得到了中共政府补贴的中企,就曾大规模向欧盟市场倾销廉价电动汽车,抢占了欧洲市场,导致欧盟宣布针对这种情况展开反倾销调查,并计划对此采取反制措施。
美国财经媒体彭博社近日发表报导,在讨论中国房地产持续衰退、消费者缺乏信心以及出口疲软等经济问题后,引用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杨宇霆(Raymond Yeung)的话表示,如果北京当局无法打破通缩周期,中国经济就会陷入“逆向螺旋下滑之中”。
法国劝业银行大中华区经济学家林紫琼(Michelle Lam)则分析说,官方最新公布的CPI和PPI的数据,并不能减少人们对中国通货紧缩的担忧,而房价的下滑可能会限制家庭开支,进一步加大物价的压力。
“鉴于这种情况,(央行)最早会在下周降低政策利率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尽管这样做或许也不会对提振需求产生多大作用,但会缓解债务融资的压力。”林紫琼补充说。
(记者唐迪综合报导/责任编辑:赵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