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新年俗称“过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但到了文革,中共煽动“破四旧”,新年被视作“封建迷信”,自然也成了革命的对象。
1967年1月29日,中共向全国发出了关于1967年新年不放假的通知,称“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新阶段,当前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展开全面夺权斗争的关键时刻”、“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为了坚决执行毛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夺取革命、生产的双胜利,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国务院决定一九六七年新年期间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取代传统新年的是所谓的“革命化的新年”。
为了过“革命化的新年”,过年期间“抓革命、促生产”是全国性的行动。不少地方还要求大家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加班加点干革命。在广大农村,“农业学大寨”、移山填海、开沟挖渠、大修水利、大造梯田是新年的一景,到处是红旗招展,人流如潮。当时,有的农家门上就写着“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的对联。并且实行“五不准”:即不准放鞭炮、不准烧香拜佛、不准滚龙舞狮、不准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不准赌博。
除了工作以外,就是号召大家忆苦思甜。为了让大家牢记万恶的旧社会的苦,每逢年关将至一些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就弄来野菜、树皮、草根再加上玉米糊、地瓜干之类的东西煮成粥,让全体员工品尝。大年三十晚上广播里就会播放革命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插曲,“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歌声,把人们一下子带进了万恶的旧社会。十年间,最典型的过新年场面是:一家人围坐在毛像下吃年夜饭。
饭前,要召开一次斗私批修的家庭会,做父母的会放下架子,和子女们相互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儿女们也可以向父母“开炮”,最后全家人把思想统一在毛泽东的“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光辉教导上。时钟敲响12点,“爸爸同志和妈妈同志,新年好!”子女们会常常这样给父母拜年。
初一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家人高举“红宝书”,面向毛主席像,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和其他语录歌,最后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春联还是照贴不误,但传统的吉祥语言不见了,代之以“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之类的政治语言。邻居们之间拜年鞠躬拱手的老礼不见了,“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没有了,见面只是握握手和道声“过年好!”或“新年好!”的话语,“祝你今年能够在文化大革命中取得新的成绩!”也是拜年的常用语。
在农村,正月里的社戏、娱乐活动也都被革了命,民间许多欢庆新年的传统活动和仪式,如扎花灯、舞龙、耍狮子等,都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样板戏,高跷上的才子佳人、英雄好汉变成了革命样板戏里的杨子荣、李玉和、李铁梅、沙奶奶、阿庆嫂、新四军等。
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中国人才重新恢复新年休假制度。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作者提供/责任编辑:刘明湘)